編者按
2025年2月28日,是張裕恒院士87歲生日。
張裕恒,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多年來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低維物理研究,承擔國家超導攻關和攀登項目課題,取得豐碩成果。
科學島,合肥西郊的一處秀麗之地,隱匿著一群科技界的“俠客”。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裕恒以其在超導電性領域的深厚造詣,被譽為“科技俠”中的翹楚。
幾十年來,張裕恒在高溫超導領域屢創佳績,耄耋之年,仍堅守科研前線。他熱愛金庸小說,尤其推崇《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贊賞其“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情懷。
他常說:“作為科技工作者要胸懷‘國之大者’,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為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夯實基礎研究基座。”
張裕恒
來源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宿遷少年·志鑄劍
1938年,張裕恒出生于江蘇宿遷,祖父是清朝拔貢,父親早年求學于國立中央大學,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抗戰期間,父親帶領全家四處漂泊,躲避在偏僻農村,拒絕為日偽政權做事。
童年時的張裕恒,在父親辦的私塾里讀書,學習數學、物理等文化知識。在周圍環境的耳濡目染下,他幼小的心靈里,早早便種下了努力讀書、刻苦求學的種子,并在心中朦朧地勾勒出了將來成為科學家的夢想。
1953年,張裕恒在江蘇省宿遷中學
來源|宿中人微信公眾號
1956年,張裕恒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南京大學。因為對物理感興趣,他便選擇了物理專業,從此和物理學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書海礪劍·隱鋒芒
初到大學,在第一次習題課上,張裕恒發現自己的答案雖然全對,過程卻異常繁瑣,與其他同學簡潔的解法形成鮮明對比。
張裕恒意識到自己與周圍同學的差距。恰逢迎新晚會上,程開甲作為嘉賓,分享自己關起門來做兩千道微積分題的軼事,這讓他深受鼓舞。
“1957年的暑假,我也學著程先生,到學校的圖書館也找了很多資料,也做了兩千多道習題。”張裕恒回憶道。暑假之后,果然效果顯著,他的成績顯著提升。
大學畢業后,張裕恒選擇繼續深造,投身于超導物理領域,師從洪朝生。
一次,洪朝生給了張裕恒一篇國外文獻,過幾天問他有什么感想,張裕恒便將自己的想法如實介紹。沒想到,洪朝生卻告訴他,這篇論文中有錯誤。
張裕恒怎么也沒想到,在國際期刊上正式出版的論文會是錯誤的。他又仔細地實驗、研究,終于弄明白文獻中的錯誤結論,是由于作者分析實驗結果時方法不當導致。
此事對張裕恒觸動很大,后來給青年學生授課時,他一再強調,寫論文要“認真嚴肅,言之有物,有據有創建,不要扯些已周知的話,不要強作斷語”,更不能“迷信登上了名刊物的論文”。
科海揚劍·指蒼穹
1976年9月,張裕恒調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掀起研究高溫超導電性的熱潮,張裕恒也迅速投入進來。
幾十年來,張裕恒在高溫超導電性研究領域不斷突破。“高溫超導體微結構與超導電性的基礎研究”榮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過渡族金屬氧(硫)化物的電磁行為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2年編著的《超導物理》如今已推出第三版,引導成千上萬學生踏上科研之路。
張裕恒與青年科研人員
交流拓撲磁學領域最新成果
來源|中安在線
作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張裕恒也全程參與了科學島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的建設。這一“國之重器”,是現今國際五大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之一。
張裕恒說:“在建設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之前,我國的實驗條件跟不上,很多研究實驗不得不到國外去做。現在,不僅國內科學家可以利用強磁場開展研究,一些國外科研機構也慕名到合肥來做實驗。”
如今,張裕恒依舊奮戰在科研一線,每天上午仍會準時到達強磁場科學中心工作。即便年逾八旬,那份對科學的熱愛與執著,依舊如少年般熾熱。
參考文獻:
[1]一篇有錯誤的論文 讓這位院士受益終身[OL].科學家故事數據庫,2024-11-06.
[2]走近院士|張裕恒:挑戰高溫超導[OL].中安在線,2022-08-8.
[3]張裕恒:歷盡千帆,永葆科研初心[OL].宿中人,2019-08-4.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