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九年前,就在我面試團結湖參考主筆的當天,阿爾法狗打敗了韓國棋手李世石。九年后,人工智能不但能在棋局上“算計”你,還擁有了行動和情感能力,從數學世界的二次元正式踏入三維世界。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國際電工委員會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這標志著人工智能正在從工作場景介入到日常生活場景,從人的工具變成人的“伙伴”。
面對人工智能咄咄逼人之勢,很多人都在追問,以后人類該怎么辦,我們會不會被代替?我帶著這個問題問了DeepSeek,它回答在情感、創作性、藝術性方面,目前人工智能還不能代替人類。最后它還給了我一句很詩意的話:石器時代結束不是因為石頭用完了,而是人類發現了金屬,而人工智能就是這個時代的“金屬”。講真,我確實懷疑它表面上寬慰我,其實背地里在加速超過我,就像那些學霸一樣。
技術正在幾何式爆發,它最終將走向何方,誰也無法預判,所以現在斬釘截鐵地告訴你會或者不會受到影響,其實都有點不負責任。當什么事都能問DeepSeek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已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思考過程。
《莊子》上有個故事,說子貢向一位用罐子打水的老人推薦使用杠桿提水,被老人批評有“機巧之心”。莊子可能是中國典籍中第一次對技術產生憂慮的人,他的思考或許有哲學層面的意義,但實際上就連那位老人也得用罐子,而不是靠手捧水。從水罐到杠桿再到宏大的水利工程,人類從技術進步中獲得了更多的糧食,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每當科技有重大進步時,總是伴隨著人類會不會被代替的憂慮,但工業革命至今,我們看到的是人類力量愈加強大。因為技術進步擴大了人類經濟活動的邊際,這個圓畫得越大,就會有更多工作需求在邊際處產生。比如電的出現讓倫敦街頭的點燈人失業,但同時電也催生了無數新的工作崗位。
當然,就像一艘大船啟動時,所有乘客都會感受到震動,當重大技術進步來臨時,社會也免不了結構性震蕩。這需要相關部門做好預判,采取職業培訓等一系列過渡性手段,盡量將震蕩降到最低,但最根本上還要我們一起跟上時代的步伐,擁抱變化。
其實人們對新興技術的焦慮,很多時候是基于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而不是在做了認真思考后,得出的理性結論。當我們試著去了解、接受新事物的時候,大概率會發現掌握它、適應它并沒有那么難,甚至還會逐漸喜歡上它。退一萬步講,如果某項技術的影響真能大到搖晃許多人對生活的預期,乃至引發更大的不安,國家絕不會坐視民眾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不顧,這是體制給我們的信心。
DeepSeek剛剛引發熱議時,有網友提了一個問題,人工智能越來越強大,怎么確保它將來是善良的。其中有一個回答是這么說的,人工智能是否善良取決于人類自己,因為是人類所有行為產生的數據在“喂養”它。如果把它比做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那么人類就是它的父母,人類怎么做,它就怎么學。
這個回答有種“棒喝”式的通透和犀利,當大部分人都在以人工智能為中心做出種種預測,進而或興奮或焦慮時,這個回答指出,人自身才是所有問題的核心,強大自身自能應對萬變。時代從沒停下前進的步伐,人類也從未向機器繳械,悲觀者或許正確,但樂觀者永遠前行。你可以不樂觀,但也千萬不能被內心的恐懼所擊垮,那樣DeepSeek會偷偷嘲笑我們的。
(文/于永杰)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