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上,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幾個詞之一,可能就是“息肉”。
胃息肉、腸息肉、膽囊息肉……光是看到名字,就讓人心里犯嘀咕:“這玩意兒嚴重嗎?”“需要切掉嗎?”“會不會變成癌?”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各種息肉,還有那些一定要小心的息肉,尤其有一種腸息肉,幾乎 100% 會癌變。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息肉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息肉就是長在黏膜表面的小疙瘩,就像皮膚上的小痣一樣,但它長在身體的內部,比如胃、腸道、膽囊、子宮、鼻腔等部位。
從醫學上看,息肉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組織異常增生的結果。它可能是炎癥引起的,也可能是基因突變導致的。
大多數息肉都是良性的,不需要立即處理。不過由于息肉是向外生長的,因此有可能堵塞管腔造成癥狀,并且部分息肉存在變為惡性的可能,因此我們需要辨別哪些息肉可以繼續觀察,哪些息肉需要及時處理。
不同部位的息肉需要注意的地方也不一樣,這里我們就分別講一講不同部位息肉的特點及注意事項。
腸道息肉
小腸息肉相對罕見,息肉主要發生在大腸(結直腸),最常用的分類方式是巴黎分類,從形態上將大腸息肉分為了 6 類,對應了不同的惡性風險:
·0-Ip(有蒂型):惡性風險較低。
·0-Is(廣基型):惡性風險較高。
·0-IIa(淺隆起型):惡性風險較低。
·0-IIb(平坦型):惡性風險較低。
·0-IIc(淺凹陷型):惡性風險較高,6~10mm 的病變風險超過 40%,大于 20mm 的病變風險約為 90%。
·0-III(潰瘍性或凹陷性型):幾乎所有此類病變都包含高級別癌癥。
來自參考文獻[3]:M=粘膜層;SM=粘膜下層
如果同時發現有多于 100 顆息肉,這種情況被稱為息肉病,此時要注意幾種非常危險的情況,可以進行遺傳性診斷來排查: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由 5q 號染色體上的 APC 基因突變引起,100% 會發展為結腸癌,未經治療的患者多在 35~40 歲發展為癌癥。
·MUTYH 相關息肉病(MAP):由 MUTYH 基因的雙等位基因突變引起,未經治療的患者到 70 歲時患結直腸癌的累積風險估計為 80%。
·Peutz-Jeghers 綜合征:由 19p 染色體上 STK11 基因突變所致,全消化道,包括小腸也會出現息肉,會明顯增加結直腸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癥的風險。
·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由 SMAD4、BMPR1A 等基因突變引起,即在消化道發現多個幼年性息肉,極大增加了患結腸癌的風險。
如果結腸鏡檢查時發現息肉,建議進行結直腸癌風險評估,中低風險人群推薦在 50 至 75 歲之間接受結直腸癌篩查;高風險人群建議從 40 歲或比家族最年輕患者的發病年齡提前 10 年開始篩查。
胃息肉
我們通常是在做胃鏡檢查時發現有胃息肉,通過評估息肉的形態、大小和位置,可以將息肉分為三大類:
良性息肉
良性息肉是指那些不太可能發展為癌癥的息肉。比如,胃底腺息肉是最常見的一種,通常與長期使用胃藥( 如質子泵抑制劑 )有關,停藥后大多可以消退;還包括炎性纖維息肉和異位胰腺。它們通常不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只需要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隨訪。
中性息肉
中性息肉的癌變風險較高,需要特別注意。
增生性息肉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通常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者慢性胃炎相關,根除幽門螺桿菌后部分可以自動消除;還包括腺瘤和神經內分泌腫瘤( 1 型和 2 型 )。應切除>5mm 的增生性息肉、所有腺瘤和>1cm 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1 型和 2 型 ),并根據消化科、胃腸外科醫生的建議進行隨訪。
惡性息肉
最后,惡性息肉的癌變風險非常高,需要緊急處理。神經內分泌腫瘤(G-NET)類型 3通常為單個大息肉,轉移的風險很高,需要通過手術切除并進行進一步的治療。早期胃癌 (EGC) 是指癌癥僅局限在胃的內壁,雖然轉移的風險較低,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成更嚴重的胃癌,因此早期發現和治療至關重要。
胃息肉。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鼻息肉
鼻息肉通常認為是由于過敏性鼻炎、哮喘等 T 細胞 2 型免疫反應( 嗜酸性炎癥 )為主的慢性炎癥導致的,但是現在研究發現,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韓國等地,鼻息肉往往表現為中性粒細胞型炎癥。
這是兩類不同的鼻息肉,前者惡變的風險低,主要造成鼻塞、嗅覺減弱或消失等癥狀,可以采取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進行改善,以及要積極控制本身存在的慢性病;后者存在較低的惡變風險,特別是年齡>50 歲、伴有吸煙史、屬于中性粒細胞型慢性炎癥的鼻息肉患者,應該到耳鼻喉科、五官科采取早期篩查、加強炎癥管理和戒煙等措施。
聲帶息肉
現在聲帶息肉一般被認為是良性病變,不具備惡變傾向,主要是因為說話音調不正確、說話太多、大喊大叫或尖叫等損傷聲帶造成的,可能會造成聲音嘶啞、嗓音疲勞。罕見情況下,較大的息肉可能導致呼吸道阻塞等癥狀,因此如果發現聲帶息肉,可以采取藥物治療、語音治療、激光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
雖然聲帶息肉本身不會惡變,但是它的危險因素,比如吸煙、胃食管反流、慢性聲帶損傷,可能會同時引起其他具有惡變風險的病理改變,因此定期隨訪仍然是必要的,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變,如聲帶白斑或不典型增生。
圖庫版權 圖片 ,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子宮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約有 25% 的女性會患此病,絕大多數是良性病變,極少數有惡變風險。
對于無癥狀、無惡變高危因素、息肉直徑<1cm 的絕經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可 3~6 個月后超聲復檢 1 次,若病情穩定, 則可每年隨診 1 次,部分息肉可能在隨訪過程中自然消退;如果是子宮內膜息肉導致了月經改變、不孕、流產以及惡性病變不排除等情況,則建議及時行手術治療。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也沒有癥狀,因為體檢時偶然發現,每年復查超聲觀察變化即可。不過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應該到肝膽外科或者普外科就診:
(1)考慮惡變:息肉直徑大于 1cm,單發,寬基底,富血供,進行性增大,腫瘤標志物升高等情況;
(2)有明顯癥狀:右上腹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
(3)合并其他膽囊疾病:合并膽囊結石、膽囊炎等其他需要膽囊切除的疾病。
息肉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癌變,大多數息肉是良性的,只有少數在特定條件下可能會發展為癌癥。發現息肉后不用驚慌,關鍵是判斷風險,采取合適的應對策略。對于高風險息肉,要盡早切除;而低風險息肉,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定期觀察,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參考文獻
[1]https://www.cancer.org.au/polyps
[2]Awadie H, Klein A, Tate D,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small-bowel polyps on video capsule endoscopy in patients with sporadic duodenal or ampullary adenomas. Gastrointest Endosc. 2021;93(3):630-636.
[3]Johnson GGRJ, Helewa R, Moffatt DC, et al. Colorectal polyp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ex polyps for surgeon endoscopists. Can J Surg. 2023;66(5):E491-E498.
[4]Shussman N, Wexner SD. Colorectal polyps and polyposis syndromes. Gastroenterol Rep (Oxf). 2014;2(1):1-15.
[5]這種能查出癌癥的體檢項目,40 歲以上的人都要做!不然發現就是中晚期. https://mp.weixin.qq.com/s/OqeJPbNhgciBG4wh5InPzA
[6]Costa D, Ramai D, Tringali A. Novel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polyp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4;30(31):3640-3653.
[7]Eloy P, Musat GC. What We Know about Nasal Polyposis: The Clinician’s Point of View. Sinusitis. 2024; 8(2):37-50.
[8]Eschenbacher WH, Borish L. Nasal polyposis and future risk of sinonasal malignanc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4(4):933-934.
[9]Kim HJ, Ahn HS, Kang T, et al. Nasal polyps and future risk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4(4):1004-1010.e4.
[10]Vasconcelos D, Gomes AOC, Araújo CMT. Vocal Fold Polyps: Literature Review. Int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9;23(1):116-124.
[11]Berceanu C, Cernea N, C?pit?nescu RG, et al. Endometrial polyps. Rom J Morphol Embryol. 2022;63(2):323-334.
[12]中國優生科學協會生殖道疾病診治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微無創醫學專業委員會婦科腫瘤學組. 子宮內膜息肉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2年版).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22, 38(8): 809-813.
[13]Liu H, Lu Y, Shen K, et al.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gallbladder polyps: establishment of predictive models and the rise of gallbladder-preserving polypectomy procedures. BMC Gastroenterol. 2024;24(1):7.
策劃制作
作者丨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丨孫軼飛 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蘭義兵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副主任醫師
策劃丨王夢如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林林
1.
2.
3.
4.
5.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后臺回復“轉載”
一起漲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