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抗乙肝1類新藥獲批臨床
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于2月27日公布,微芯生物研發的1類新藥CS12088片獲得臨床試驗批準,用于治療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據悉,該藥物是一種HBV核衣殼蛋白抑制劑,自2022年確認候選分子并開展臨床前研究以來,這是其首次在中國獲批進行臨床試驗。
首個!阿斯利康口服小分子療法3期臨床試驗結果積極
阿斯利康公司于2月27日宣布,3期臨床試驗SERENA-6的中期分析結果表明,其在研口服選擇性雌激素受體降解劑camizestrant與CDK4/6抑制劑聯用,在主要終點無進展生存期上顯示出統計學顯著和具有臨床意義的改善。此消息強調了即便在一線治療環境中,camizestrant作為新一代SERD,與CDK4/6抑制劑聯用也能帶來臨床獲益。這一進展反映出該藥物在治療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Nature | 沈音團隊揭示人腦進化的奧秘
2025年2月26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沈音教授團隊在《Nature》發表研究,探討人類加速進化區域(HARs)在大腦發育中的作用。研究通過比較人類和黑猩猩的神經元,發現多個人類特有的HARs表現出增強子功能,而黑猩猩同源序列則未顯現相似效果。這些發現揭示了HARs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關鍵作用,為理解精神分裂癥等疾病提供新視角。此項研究強調了HARs在塑造人類大腦獨特性方面的重要性。
癌癥之王患者總生存期延長超2倍!潛在first-in-class免疫療法組合最新臨床結果發布
Candel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其在研療法CAN-2409與抗病毒藥物valacyclovir聯用的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對胰腺癌患者的總體生存期顯著延長。研究表明,CAN-2409組合療法使中位總生存期達到31.4個月,是標準治療組的兩倍多。然而,由于樣本量較小(CAN-2409組n=7,對照組n=6),數據的普遍適用性尚需進一步驗證。
中山大學再發文:揭示腫瘤免疫逃逸新機制
近期,中山大學的研究團隊在《Cell Death&Disease》上發表了一項關于鼻咽癌的新研究,揭示了腫瘤血管內皮細胞通過PD-L1過表達促進免疫逃逸的機制。研究發現,NF-κB和STAT3信號通路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PD-L1的上調,這與患者不良預后密切相關。該研究為阻斷相關信號通路以抑制T細胞失活提供了潛在的治療策略,并為識別鼻咽癌的預后標志物提供了新的見解。
我科學家首次繪制出葡萄屬超級泛基因組圖譜
2月26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自然·遺傳學》上發表了全球首個葡萄屬超級泛基因組圖譜。該圖譜涵蓋歐亞、北美和東亞三大種群的葡萄種質材料,揭示了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和雜交歷史。盡管這項成果在科學界被視為里程碑,但新聞重點涉及葡萄霜霉病這一主要病害。研究團隊挖掘到相關抗性基因,旨在加速精準分子育種。然而,現代葡萄品種因馴化和改良導致的遺傳多樣性縮小及抗性丟失仍是重要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