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42個重點城市“2035年總規”(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囊括了所有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以及幾個普通地級市。
在這42座城市里,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余40個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均在近兩年獲批。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于2017年9月獲批,《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則在2017年12月獲批。
接下來,從“交通樞紐”、“中心城市”、“經濟中心”、“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等維度,簡單解讀這42個城市的“2035總規”。
01
交通樞紐:層級分明,各有擔當
依據各城市獲批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交通樞紐定位可作如下劃分: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天津、武漢、西安、杭州、南京、沈陽、青島、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烏魯木齊、廈門、海口。
這些城市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強大的經濟實力或重要的戰略意義,成為連接國內外的交通關鍵節點。比如大連、烏魯木齊、廈門、海口,盡管經濟總量不算突出,但因各自的區位特殊性,被賦予了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高定位。
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濟南、長沙、蘇州、蘭州、太原、長春、南寧、貴陽、呼和浩特、銀川、西寧、寧波、合肥、無錫、南昌、福州、石家莊、秦皇島、拉薩。
它們在國內交通網絡中發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是區域交通的核心樞紐。
02
中心城市:多維影響,定位各異
中心城市,通常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于經濟、政治、交通、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發揮關鍵影響力,在國家經濟結構和戰略布局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城市。
像首都往往是國家的中心城市,省會多為一省的中心城市。但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僅存在多個全國性中心城市,經濟大省也可能同時擁有多個省域中心城市。
第一層級,國家中心城市
從天津、重慶、廣州三個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可知,它們均定位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雖在2017年批復的新總規中無國家中心城市表述,但其定位已涵蓋相關特質與內涵,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上海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早在2010年,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就明確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為國家中心城市,結合住建部文件與本輪新總規批復,目前全國確定的國家中心城市僅有這五座。
而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四個曾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國家中心城市”,則是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由國家發改委及住建部發函,明確支持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
換句話說,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獲得的只是“ 建設資格 ”,他們仍然處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
深圳雖未明確提及“中心城市”定位,但其“全國性經濟中心”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定位獨特,“國家創新型城市”更是全國唯一,足見國家對其期望,實際上不亞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定位。
第二層級,“國際區域級”中心城市
沈陽的定位是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昆明的定位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第三層級,大區中心城市
在四大經濟分區中,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有杭州、南京、蘇州;中部地區是武漢、鄭州、太原;西部地區為成都、西安、蘭州、烏魯木齊;東北地區是哈爾濱、長春。
03
經濟中心:明確導向,區域引領
在各大城市2035年總規中,明確提及“經濟中心”定位的城市如下:
上海定位為國際經濟中心,彰顯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深圳定位為全國性經濟中心,是國內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
成都和西安均定位為西部經濟中心,引領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武漢定位為中部經濟中心,帶動中部地區經濟騰飛。
北京和廣州雖未明確表述經濟中心定位,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廣州作為全國綜合性門戶,其定位實際上已包含經濟中心的內涵。
04
城鎮開發邊界:數字背后,發展潛力
關于各城市2035年總規,解讀較多的都是城市性質、核心功能等方面的文字分析,那么有沒有數字方面的分析?答案是有的。
在每個城市獲批的總規當中,都有一個約束性的指標,叫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城鎮開發邊界面積越大,意味著這個城市在建設用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大型交通樞紐建設等方面更具優勢,城市也能夠有更大規模。
42個獲批城市當中,上海的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最大,達到了3200平方公里,大幅領先其他城市。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提到,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3200平方公里。
北京排第二,城鎮開發邊界面積達2760平方千米。
蘇州排第三,城鎮開發邊界面積達2651.83平方千米,超過一眾經濟強市。而蘇州城市總面積為8657.32平方千米,蘇州為何能獲得這么大的土地建設指標?
有分析認為,江蘇省土地規劃優先發展蘇州,在建設用地指標上予以傾斜。憑借這些支持,蘇州在長三角地區工業用地大幅領先,保證其工業強市的發展后勁。
重慶排第四,城鎮開發邊界面積超過2400平方公里。
成都排第五,城鎮開發邊界面積達到2361.2平方公里。
廣州排第六,城鎮開發邊界面積達到2135平方公里。
鄭州排名第七,城鎮開發邊境面積達到2074.69平方公里。
青島排名第八,城鎮開發邊界面積達到2027.69平方公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