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實錘:每100人中走15人,老員工成重災區
2月26日,奔馳中國啟動了一輪涉及銷售和汽車金融體系的裁員,比例約為15%。這意味著每100名員工中約有15人受到影響,且被裁者中多數是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資深員工——按照奔馳中國的慣例,這類員工通常已工作五年以上。
賠償方案引發熱議:員工可獲得“N+9”(工作年限×月工資+9個月工資)補償,若兩個月內未找到新工作,還能領取3月和4月的工資,實際最高補償相當于“N+11”。橫向對比,去年大眾中國裁員最高賠“N+6”,特斯拉則為“N+3”,奔馳的賠償標準在外企中算得上“大方”。
業績壓力:中國市場銷量下滑成導火索
裁員動作與奔馳2024年的業績低迷直接相關。財報顯示,奔馳全球凈利潤同比下降28%,中國市場銷量下滑7%至約70萬輛,這一數據直接拖累其全球利潤。奔馳將原因歸結為“銷量減少、降價促銷和車型組合不被市場認可”——例如其純電車型EQ系列因“油改電”爭議銷量暴跌23%,高端車型EQS在華表現慘淡。
值得注意的是,奔馳一邊裁員,一邊維持高研發投入。2024年研發支出達97億歐元,主要用于開發新一代電動車平臺和MB.OS智能系統,但因軟件進度落后,原定今年5月量產的新車CLA被迫推遲至9月。
轉型困境:大象難轉身
奔馳的裁員并非孤立事件。根據規劃,到2027年需削減50億歐元成本,2025年需完成其中一半目標。除了裁員,奔馳還計劃關閉低效工廠、優化供應鏈,并在德國本土縮減10萬輛產能。這些措施折射出傳統車企的兩難:既要應對新能源市場的價格戰,又得維持燃油車時代的利潤根基。
中國市場的劇變加劇了壓力。國產新勢力以“冰箱彩電+智駕”重新定義豪華,而奔馳的智能座艙系統被吐槽“操作卡頓”,自動駕駛技術也落后于華為、小鵬等本土玩家。盡管奔馳計劃推出中國專屬車型(如純電CLA和MPV),但消費者是否買單仍是未知數。
爭議焦點:高額賠償是良心還是策略?
“N+11”的賠償看似優厚,實則暗藏成本考量。資深員工薪資較高,裁撤后短期內可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而保留研發團隊則為了追趕技術短板。此外,奔馳正將MB.OS系統的開發任務從德國轉向中國,試圖利用本土人才加速智能化進程。
但裁員對品牌聲譽的影響不容忽視。銷售體系大規模減員可能削弱終端服務能力,尤其是在國產新勢力“貼身肉搏”的當下,經銷商網絡優化和用戶體驗將成為關鍵戰場。
觀點:豪車光環還能撐多久?
奔馳的裁員,本質是傳統豪華品牌在電動化浪潮中的一次“刮骨療毒”。當國產電動車用零百加速和智能座艙重新劃分賽道時,BBA的“三叉星”光環正在褪色。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場變革未必是壞事。當傳統豪門被迫加入內卷,更多人或許能用更低價格買到配置更高的車型。但買車終究不是買菜,品牌歷史、售后體系、保值率仍是繞不開的考量。
至于奔馳,裁員只是開始。若不能盡快補齊智能化和本土化短板,僅靠“N+11”的賠償故事,恐怕難以挽回市場信心的流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