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深圳有關部門組織召集了一場名為“全國部分重點高校在深校友會座談會”。我了解到一些內容,梳理一下。
1)這個會議的主題是,怎么為深圳招徠更多的大學生人才,讓他們來深圳、留下、發揮才能。從高校代表的發言看,大家不約而同的都談到了杭州“六小龍”,DeepSeek的出現的確是令深圳有些“黯然失色”。聯系到最近深圳的一些做法,可以理解為這是深圳對杭州的應對。
2)深圳人口依然凈流入。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24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20萬。而從社保數據看,深圳每年新增大學以上的社保參保人數是40萬,每年應屆畢業生大概是20~25萬人。這說明了深圳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依然是非常強勁的,問題可能在于后面,比如有多少留了下來。但這個流失率沒有數據披露。
3)高校代表反饋重點集中在幾個事兒上。最重要的一個是,感覺深圳的競爭力的確相對在下降,有個代表說,“以前深圳企業去我們那招生,一招就是幾百號人,現在是幾十號人。3年后能留下的不到三分之一,15-20%都不到”。就是說出了留存率的問題。
4)深圳的成本太高了,大學生害怕。成本高,尤其是房價高,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真實原因。但這里也有代表指出,是深圳外宣做得不好的問題。就是說,深圳可能對外的普及不夠,導致大學生們對深圳不夠全面了解,形成了刻板印象:就是房價高、牛馬干電池DeepWork、節奏快,但是深圳在其它方面的優勢他們不了解。所以,建議深圳增加宣傳。
5)覺得深圳對人才的支持太弱。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給人才的補助還不夠,比如因為對政策了解不夠少領了,或者是政策住房條件不夠好等等。另一個是,覺得深圳給到大學生15天免費住宿,相對于深圳的實力,太小家子氣了。
6)指出深圳對人才的后續對話不力。就是人來了,怎么把人家留下來的問題。有一些企業本來是來深圳的,但是因為感覺到和政府的對話渠道少,跑了。
7)深圳的醫學人才奇缺。因為深圳在醫學方面沒有政策,導致醫學人才缺口大,尤其是臨床醫學方向。
我自己大概有幾個看法。
第一是,我很欣賞深圳這樣的反應,說明了深圳還沒有自滿,被杭州這么將軍了一下,沒有強顏歡笑的為自己辯護,立馬迅速的行動起來找辦法。我覺得還是有些“深圳底色”的,這個要給個贊,直面問題的態度是有的。當然,最重要的是行動力。
第二是,我判斷深圳的人才延攬政策會出現調整,也應該進行調整,注意包括住房保障政策。因為,必須坦承,這次杭州的沖擊的確是令人吃驚的。過往,我們一貫都沉浸在深圳的是中國新引擎、全球新硅谷的認知里。就是過去這幾年,一直也都有杭州、北京獨角獸數量超過深圳,但直到DeepSeek出現之前,大家沒覺得危險是事實。
具體怎么調整,我不知道,我倒是不介意插幾句嘴,以一個深圳市民和一個地產業者的身份。我很熱愛這座城市,我希望它可以變得更完美。
首先,看簡單的事實:
杭州“六小龍”逼急了深圳,在我看來,只說明了一件事:深圳自2016年以來的人才戰略失敗了,至少是不那么成功。政府定向引入了大量人才,并沒有為深圳圳實現繼續引領全國/全球創新的目標。連帶來說,深圳耗費數百上千億巨資推進的住房保障/住房補貼策略,現在都需要重估,這些以全體納稅人的錢定向配給人才降低成本的政策,到底對激發人才們的創新力起到了什么作用。
很難自洽,深圳輸給了杭州。因為,深圳搞人才戰略在全國是最早的一批,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干了個晚集。而且,這些年深圳一直對外的宣傳和輸出,都是極其厲害的。從大疆到柔宇,那種舍我其誰的創新氣勢,令人們覺得,別的城市搞不出來可以理解,但如果深圳搞不出來,那肯定是深圳哪里有問題。
其次,正確的內省才是當務之急。深圳重新檢討人才戰略,一定是必要之事,并且要正確地檢討。只有這樣,才能制勝未來。
因為當初的人才戰略涉及到一個重要背景是“高成本”,這里面房地產又屬于占權重高達80-90%的因子,所以跟我的專業有點相關。在當年2017年前后深圳高成本-人才戰略爭論的最兇的時候,我也有參與。
如今回頭看,我可以繼續堅定的說一嘴:事實證明,當初堅持通過大量補貼來吸引人才的管帶你,完全錯了。擺在眼前的事實總是最有力的,定向補貼看起來不是好法子。
當年的大討論持續了好幾年,以華為松山湖事件為頂峰,企業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智庫和房地產界就深圳“高成本”問題如何解決展開了很激烈的爭論——結果當然是他們贏。他們對高房價之于城市的危害的認識是對的,但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給企業補貼,給地皮,給人才補貼,給房子,以此來降低成本——卻是錯的。
房地產界當時的看法完全相反,深圳的確存在高房價的問題,高房價的確不利于城市,也不利于開發商自身——并不是所有開發商都希望房價一直快速上漲的,因為開發商一定要買地皮,沒有幾個人愿意做金茂府那種冤大頭,那種認為房價漲得越快開發商越喜歡的觀點,是根本不懂房地產。尤其是一些政協委員,打著民意的旗號,做了極壞的示范。
但是降成本,可以有更好的方案。
2018年深圳搞二次房改,其實一個重要內容便是采用了上述企業界和代表們的觀點——推出了6:4,其中的人才住房政策,正是來服務于深圳的人才戰略。但直到2020年,深圳才真正意識到:處理高成本的正確思路是簡單的、大量地增加供給。當時在一場調研會上,我的一位朋友說了很長一段話,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深圳給居住用地的比例太低了(不到23%,低于國標下限25%),而給到商辦商務公寓的比例又太高了,導致就算是從那時起億平米的寫字樓不新建,深圳現有的寫字樓存在未來的25年都消化不完。
我后來寫了很多文章,著重跟蹤并論述了深圳在2020年之后發生的重大事件——大幅調高居住用地比例,降低商辦。《》、《》那是我認為深圳過去10年來,干得最漂亮、最正確的事。深圳從2020年起,居住用地是之前的2-3倍——從原來的1平方公里調高到3平方公里以上,占比大幅調升到當年供地比重的30%以上,持續至2023年。買房人在2022-2024年之所以感覺到有那么多的盤可以選,背景在這里;我們看到這幾年那么多寶藏地段(北站、前海、超總、寶中、后海)都調規從商辦改住宅,背景也在這里。過往哪有這樣的環境?2019年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里,無論是新老深圳人,都為了找到一個新居所而苦惱,不僅僅是房價高低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多少樓盤供你挑選,一個毫無易得性的市場。
簡言之,地產界降成本的思路和企業界、官界降成本的思路之區別只在一點:后者是定向降成本,選擇符合政府心意的企業和人才,特地給他們降居住成本;而前者,是全面降成本,降低整個城市的居住成本,無論你是政府延攬來的人才還是自己背著行囊來的大學生,所有人都受益。后者是權力配置、定向輸送的手段,前者是市場配置、公平選擇的手段。
從實踐來看,使用定向的方法,并沒有使得深圳一直站在創新的NO.1位置,反而被杭州超越了。而使用市場的方法,我不能說現在深圳房價大跌是因為這個,但是從邏輯上來說,這個全面降成本的辦法,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如果深圳更加堅定的采用全面降成本的手段——當時我們認為每年30%的比重都不足,那么,深圳一定會迅速在各區出現非常多的新樓盤,這會對價格形成最好、最持續的抑制——光明是最好的案例,它恰恰是在深圳大幅供地的進程中發展起來的。對于新深圳人(以及老深圳人同樣)來說,他害怕的并不是房價跌,而是自己的收入能跟得上,這個城市能夠讓自己有希望(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喜歡一個房價持續下跌的城市,也不會選擇在那個城市留下)。
當那個城市,營商環境友好公平、住房的選擇面大易得性高、價格上升收入比偏高但是尚可承受,人才是會愿意來的,這應該是是本。離開了這一點,搞定向,可以說是“本末倒置”了,只會越搞越擠出。有才能的大學生,不一定分配得到補貼,得到了補貼的,未必就是人才。因為這里面存在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誰來判定。注意,梁文峰是市場判定的,不是杭州給的補助判定的。沒有證據顯示,梁文峰拿了杭州的大量補助。也同樣沒有證據顯示,拿了很多補助的深圳人才,在統計上做出了巨大創新。
今天的事實,不過是為過往的錯誤,買單而已。
這是回看歷史,我認為有必要說的一些話。結論一句話:如果深圳要去認真的和杭州做比較,那么,我可以肯定,杭州一定不是贏在人才補助上!杭州一定是做對了其它更重要的事情。
樓市、股市交流,加微信號budao2000私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