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銀行人,都有過這樣的清晨。
“你提前半小時到崗整理工位,檢查完今天要處理的30筆業務資料,順手幫隔壁同事補全了漏簽字的憑證。”
你以為這是良好的職業素養,同事肯定會打心底里感恩自己。
殊不知,管理層把這當成了“好拿捏”的信號,同事遇到棘手的問題,第一時間也會想到你。
好不容易閑下來了,手機鈴聲響起,部門例會上又多了三個需要你“盯流程”的跨部門協作任務。
一、“靠譜”是銀行里最貴的陷阱
“小陳做事細致,這個項目讓他牽頭”、“王姐責任心強,這攤子事交給她放心”。
這些話術像糖衣炮彈,精準擊中有責任心的銀行人。
你熬夜核對報表,數據精確到了小數點,領導在晨會上輕飄飄一句“年輕人就該多歷練”。
你周末跑網點支援營銷,主管轉頭把業績算給了關系戶。
業內流傳著一句黑色幽默,在行里評選先進,要滿足兩個條件,活干得最多,人得罪得最少。
科技系統越先進,這種壓榨越隱蔽。
信貸系統能自動預警風險,但領導仍要求你手工做三套臺賬。
人臉識別取代了柜員肉眼核驗,可每筆業務還得拍5張不同角度的監控截圖。
你熬紅的雙眼和僵硬的肩頸,不過是管理者逃避決策責任的“人肉防火墻”。
二、考核表是張永遠填不滿的“賣身契”
“過程不重要,只認結果賬”的考核邏輯,早把銀行變成大型甩鍋現場。
存款任務沒完成是你營銷能力差,貸款逾期是你貸前調查不仔細,系統BUG導致差錯是你應變能力不足。
一位客戶經理的年度總結堪稱魔幻現實,全年放款2.3億,卻因客戶提前還款太多被扣分,連“業績標兵”的榮譽都沒拿到。
更荒誕的是,“既要又要”的指標設計,正在銀行里加速蔓延。
要求理財經理每天聯系30個客戶,又規定通話錄音不能出現任何營銷話術;讓柜員3分鐘內辦完業務,事后檢查卻要倒查監控追責微笑幅度不夠。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考核,催生出銀行人特有的生存智慧,晨會打雞血,夕會擦屁股,深夜寫檢查。
三、權力與責任的“蹺蹺板游戲”
銀行人手里攥著最燙的山芋,客戶經理有千萬授信建議權,出了風險卻是終身追責;理財專員背著日均百萬的銷售任務,被投訴時連50元禮品費都要層層審批。
銀行人像菜場賣魚的,每天經手上百條魚,但連片魚鱗都帶不回家。
至于跨部門協作,更是大型權責失衡現場,科技部開發的系統漏洞百出,鍋卻甩給最后點擊“確認”的你。
最經典的莫過于“彈性工作制”,活干不完是你效率低,準時下班是你工作不飽和,24小時回微信才叫“有責任心”。
銀行里過多的無效勞動,正在吃掉你的職業生涯。
調查數據顯示,銀行人日均3.2小時耗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比如給領導反復修改無法落地的項目,反復提交永遠通不過的流程審申請,在20個微信群里回復“收到”。
四、“明哲保身”實屬無奈之舉
某員工的手機相冊里,存著328張憑證照片、47段監控錄像截屏、83張聊天記錄截圖,這些都是他為自證清白攢的“護身符”。
年輕的95后員工已經進化出新型防御機制,重要對話必開錄音,工作交接必發郵件,簽字文件必拍照上傳云盤。
人臉識別取代柜員,大數據風控替代人工審批,銀行人的核心價值反而成了他人懶惰的理由。
銀行的智能柜臺吞卡,客戶指著穿制服的大堂經理罵了半小時,而躲在監控后的技術部早就下班喝奶茶去了。
越來越多的銀行員工開始覺醒,那些需要你簽8次字的流程,可能只是領導推卸責任的表演。
行長在晨會中,又提到了“強化責任擔當”,可在工位上的你,這一次卻默默開啟了“靜音”模式。
“責任心太強”,不該成為管理漏洞填坑的遮羞布,更不該是困住銀行人未來的鐵鏈枷鎖。
系統故障了可以重啟,人生卡頓了可沒有技術支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