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認同:從茶葉之路視角對一組護照的解析框架
作者/孫樹恒
一
護照不僅是人們出行的憑證,更在國家治理與文化傳承領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茶葉之路認同的珍貴歷史資源,以及國家治理的基本工具,護照有力地推動著國家治理體系合法性的獲取,還是傳遞集體記憶、塑造身份認同的有效載體,每一本護照背后,都可能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當代旅蒙商、收藏家任志勇老師,多年來醉心于收集茶葉之路和旅蒙商相關的文獻與實物資料。身為土生土長的呼和浩特市本地人,任志勇老師對故鄉有著深厚的情感。他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那就是回到家鄉呼和浩特市,舉辦一場收藏展,把《茶葉之路》和《旅蒙商》的歷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在他看來,這些歷史是呼和浩特市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家鄉的記憶與精神。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個計劃始終未能實現。
不過,從任志勇老師的收藏中,我有幸看到一組意義非凡的護照,時間跨度從清朝直至現代,這些護照見證了旅蒙商的興衰,也記錄了茶葉之路的繁華與變遷,是對旅蒙商和茶葉之路最為直觀、有力的歷史佐證,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觸摸那段波瀾壯闊的商業傳奇。
二
“茶葉之路”是一條有著重要歷史意義的貿易通道。它始于明清時期,從中國福建、江西等地出發,經山西、河北、內蒙古,穿越蒙古高原,最終抵達俄羅斯及歐洲其他地區。無數旅蒙商沿著這條路,用駝隊運送茶葉等貨物,開展貿易活動,促進了沿線經濟的繁榮。同時,它也推動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增進了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了解,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紐帶,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護照,作為人類社會的關鍵留存憑證,蘊含著基本的主體歸屬信息,其集體記憶功能在身份認同建構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護照,遠不止是一本簡單的旅行證件,它更是塑造記憶和文化的關鍵文本資源,為茶葉之路打造了“記憶之場”,讓單向度平面展示的記憶成功邁向多維度立體協同的新階段,使得公共記憶、社會記憶、歷史記憶等詞匯在護照領域頻繁出現。
在清朝護照等證明文件通常限期一年,到期必須返回,不可無故滯留。對于旅蒙商而言,證件管理更為嚴苛。他們需經清政府嚴格審核,領取“龍票”或“信票”,才有資格合法進入蒙古地區開展貿易。
清廷對旅蒙商的管控細致入微。商品種類上,除糧食、布帛、茶葉等日常用品外,嚴禁武器和金屬輸入蒙地;稅賦征收方面,課征地皮稅、草地稅、交易稅等多種稅費;查驗處罰時,官吏定期查驗執照信票,無票或過期者將被沒收貨物并逐出蒙境,失察官員也會被參處。護照通過承載記憶,成為身份認同的合法性與權威性建構資源。它凝結著群體記憶,賦予群體成員身份感和歸屬感,其政治文化屬性與認同的可建構性高度契合,為身份認同提供了獨特應用場景,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個體與群體的重要紐帶 。
三
護照是塑造記憶和文化的重要文本資源,提供了茶葉之路的“記憶之場”,實現了記憶由單向度平面展示向多維度立體協同擢升,成為公共記憶、社會記憶、歷史記憶等各種記憶形態日益成為護照領域的高頻詞。從清朝各類“照票”“限票”中,能挖掘海量信息,反映當時社會百態。從靜態到動態、也為護照與身份認同,作為社會記憶的腳本。主要包括:
護照,清朝到庫倫的護照,包括辦事事項,姓名,籍貫,年齡,面貌。有無夾帶商民貨物等。比如嘉慶十六年的一份護照,上標有祁縣六人,三十一歲到四十八歲,有年齡,身高,面色,胡須等,帶九十貨駝前往庫倫,是旅蒙商。光緒十年的一份護照,是差派幫辦官帶領七名護兵辦運米面及剩余銀兩到駐防庫倫之宣化練軍官帶官,并說明并無夾帶商民貨物。有光緒二十二年十月的一份執照,上標有官員司員崇點年滿攜眷返回,駕車兩輛,駝車一輛,駝夫十二人。
限票包括人數,姓名,籍貫,年齡,相貌,貨物,車馬,駱駝。有道光十五年到庫倫做買賣的商人的一份限票,山西陽曲縣人孫廷棟帶七個人,七十只駱駝,茶葉三百七十箱。有民國六年(蒙古國共戴六年)的一份限票。
路引,?是一種通行證或身份證明文件,包括持有人的姓名、性別、年齡、籍貫等,出行目的如探親訪友、經商、趕考、服役等)、目的地、出發地和預計往返日期。有道光三年四月的一份路引,上標有為赴西藏恭賀達賴喇嘛坐床的喀爾喀四部盟長簽發的路引。有一個喇嘛的路引。
護照系列證明通過承載記憶,成為身份認同的合法性與權威性建構資源。它凝結著群體記憶,賦予群體成員身份感和歸屬感,其政治文化屬性與認同的可建構性高度契合,為身份認同提供了獨特應用場景,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個體與群體的重要紐帶 。
四
護照是對過去的構塑,承載著歷史和社會特性,是一種社會行為,本身具有集體性、影響性和帶動性。
當我們翻開一組跨越清朝、民國、蒙古國獨立直至當代的護照系列,便能清晰地觸摸到一條集體記憶的脈絡,以及記憶背后的社會框架。
從手寫的古樸記錄,到打印的規范信息;從對相貌的大概描述,到照片的清晰呈現,護照的演變呈現出多類別和多層次的特點。
以集體記憶為認同依據,群體成員在相互的鏡像互動中進行身份參照,從而確證自身的身份歸屬。
護照系列內容橫跨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領域,與個體或集體在社會中的類別、角色緊密相連,深刻詮釋了社會中個體與集體的內在聯系。
護照所折射出的各地區、各民族間的交往歷史與現實,以及不同個體、群體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共同記憶,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基石,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建構創造了前置條件。
作為身份認同的判據、基本行政工具和制度性安排,護照在傳播國家形象與歷史文化、激發個體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知與情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再現國家歷史,傳承國家精神,逐步融入身份認同的過程,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護照,無疑是承載民族與國家歷史的關鍵文本,借助記憶揭示國家認同的歷史線索與現實憑據,而從記憶到認同,正是茶葉之路的基本脈絡,見證著國家與民族的發展歷程。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