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0次推送
白洋淀里的窄巷
白洋淀窄巷當地人叫“過道”,白洋淀的小巷又窄又長,最窄的巷子對面走過來人兩人側著身子才能通過,寬一些的巷子也就是兩三個人并排能通過。從70年代到80年代村外再蓋新房巷子就留得寬了些,能勉強通過農用拖拉機了。白洋淀水多地少,土地金貴,所以,人們蓋房時挨得很近,就形成了窄巷子。窄巷里充滿著農耕時光的煙火,凝結著大量的鄉村歷史記憶,文化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這些是我們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化。
我生在白洋淀窄巷里,對窄巷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尊敬與理解。窄巷的人們住在一起,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幾百年來沒有太大變化。雖說有的老房子換成新房,房子里舊家具變成新家具,但窄巷還是那樣窄。每個人都在一個熟悉的環境里生活,熟悉的生活環境,構成了窄巷獨有的現象,一條巷子就是一個血緣場域,也是一個生活場域。一條一條小巷鏈接著的是親情、友情和鄉情。每當走在長長窄巷,使我感受那些質樸的生活日常,看到村民的生活,那么簡單淳樸,平實中充滿詩意,簡陋中不乏溫暖,這些場景想起兒時的記憶,情不自禁按下快門,記錄下這平平淡淡的真實,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本真吧。
劉立昌
作品欣賞
2022年10月31日,從村莊里找到的老照片。
2018年6月16日,麥收季節,把小巷打掃干凈,從田里收上來的小麥放到巷子里攤勻,用過道風把小麥的水份吹干。
2017年7月4日,夏天村里的鄉親們喜歡在小巷乘涼,小巷又成了溝通信息、拉家常的場所,過道風一吹過來,享受這過道風的涼爽。
2019年6月3日,在鄉村誰家有紅、白喜事,族人和鄰里都要來幫忙,客人要安排在室內聚餐,鄰里、朋友就在小巷里聚餐。
2019年6月4日,巷子里人家辦喜事,把大紅氣門放在巷子口。
2016年3月5日,賀小白72歲,家住潴龍河岸邊,從小就喜歡打魚摸蝦,自學織魚網。閑暇時還到河邊撒兩網,不是想打多少魚,而是過過打魚的癮。
2018年8月23日,織席,是白洋淀邊人們就地取材養家糊口的一門老手藝。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雖然淀邊蘆葦還是那樣青綠,但是,這織席的手藝卻是日漸暗淡,說不定哪天就會失傳。
2015年5月28日,高明義家媳婦做被子,鄰居過來幫忙,互相幫助是鄉村的傳統。
2015年3月31日,餃子是北方人的家常美食,以前逢年過節或來客人才吃頓餃子,現在農村人也是隔三差五包餃子。
2018年4月17日,老宅里的老物件。
2022年12月1日,在農村小孩子過滿月,老人們要做鞋子,置辦銀鐲和長命鎖,女孩做虎頭鞋,男孩做豬鞋,長命鎖寓意孩子長大成人。
2014年9月11日,小院里的老家伙什。
2021年3月31日,南教臺村有4家勞保服裝加工廠,還有2家服裝整理廠,加工好的服裝拿到這里進行后期加工整理,村里的婦女不用出村就有穩定工作收入。
作者簡介
劉立昌
LIU LICHANG
請向上滑動閱覽
Please scroll down for more new version
劉立昌,自由攝影師。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十杰攝影家”,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業余攝影30多年來,上千幅記載華北油田會戰的老照片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1995年《鉆工》獲全國石油職工第三屆攝影大賽優秀獎;2013年《老石油人》組圖入選中國沈陽國際工業攝影大展;《中國攝影》2013年第9期刊登《石油人30年》組圖;《中國攝影家》2013年第12期刊登《老石油人》組圖。《北方土炕》2017年入選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017年入展第七屆大理國際影會,2018年入展北鎮國際攝影大展,2018年24屆河北攝影藝術展優秀獎,2019年在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中獲獎, 2022年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
實習編輯:李嫣然 雷軼童
編輯:張立強
審校:周津皓
審核:汪 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