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大概需要8分鐘
我的英國行
文/晏凌羊
01
1月26日晚上11點多,我才跟客戶對接完年前的工作,收拾行李到凌晨三點左右。
1月27日八點起床,我把貓咪安頓好,開始我和女兒的歐洲行。
其實,到一定年紀后,我真的不愛往外跑了。還沒開始行程,就已經很怕累。
節假日我覺得還是在家躺著刷手機最幸福也休息得最好,其他都是“花錢買罪受”。
此行我們沒有報團,是因為我覺得報團不大自由,也鍛煉不到小孩。
我把小孩所有的課外班都取消了,希望借旅行著重鍛煉她處理突發狀況以及合理安排時間、金錢、體力資源的能力。
所以,此行我沒啥必須要看的景點,就是想看看每次遇到突發情況,女兒會怎么處理。
我也完全沒有規劃行程,因為沒空,就都無腦交給12歲的女兒處理了,打算接下來只負責支付。
在出發之前,我就跟自己說:此行啥狀況都有可能發生。我爭取不生氣、不抱怨、不罵人,逆來順受,全程躺平。她規劃得好,我就舒服。規劃不好,就一起睡大街。
我們的第一站,選擇了英國。
1月27日凌晨,坐了14個小時的飛機后,我們終于到達了倫敦。
倫敦機場樸實無華的歡迎廣告牌以及不知道啥原因造成的排隊等拿行李、等出關。
出了關,我們坐地鐵去酒店。
只有帶芯片、帶wifi信號標志的銀行卡可以在倫敦地鐵里拍卡支付。visa磁條卡(信用卡)不行。
我也深切感受到了倫敦的物價。地鐵機場線的票價折合人民幣九十多元人民幣,普通地鐵線路的單程票價是人民幣60元,15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買半價票(選擇優惠套餐的話,會便宜一些)。
倫敦地鐵站和香港地鐵站好像,都很老,都沒啥升降升降梯,但路線非常復雜、標識很不清楚,給我們這種外來游客帶來很大的不便。據說英國其他地方的人去到倫敦,也時常會在地鐵站迷路的。
我們的手機下到地鐵里就沒啥信號,我英語又很爛,女兒的詞匯量也不咋豐富。問當地人,很多人的英語口音很重,說快了就聽不懂,翻譯軟件沒信號就沒法用。
也因為沒有提前做攻略,我們在地鐵里就像聾了瞎了一樣,還是一個香港同胞主動幫忙指路的。
因為就住在地鐵蓋上的酒店,我們在倫敦的幾天都是搭乘地鐵。
老早以前,就有圖中這樣的傳說。實地一見,果真是胡說八道……
倫敦地鐵里干啥的都有……有的地鐵站手機信號比較強,坐地鐵的人就大多數人在玩手機。
有用耳機聽音樂的,有外放看視頻的,有大聲講電話的,還有摳完鼻屎再偷偷把鼻涕渣彈到地面上的……
而且,因為洋人普遍體味比較重,又喜歡用各種味道的香水……個人感覺倫敦地鐵雖然人不多,但比廣州地鐵臭多了。
倫敦街區給我的感覺好干凈,而且,大部分地區感覺很安靜。這一點真的好難得。
我在街頭一個黑人小哥駐守的便利店買了一張英國本地電話卡,買回家后沒法使用,后來去找黑人小哥理論,黑人小哥給解決了問題。
順道插一句嘴:整個歐洲行,我感覺遇到的黑人、穆 斯林遠比廣州多,而且是“多得多”。整個歐洲的“人口置換”問題,比我想象的要嚴重一點。
那幾天,倫敦的天氣的確比較糟糕,一會兒一陣小雨(雨水把街道沖刷得非常干凈),一會兒又雨停,風大很難打傘,一會兒熱,一會兒冷……
街上已經看到有兩個人像圖一一樣穿搭(上半身冬天,下半身夏天)……
我選了條馬面裙,是因為如果褲子沒帶夠,可以把我里面穿的保暖秋褲遮住一下,女兒說我不會打扮。
我有時候在想啊……可能在女兒的童年、少年記憶里,她媽從來都是一個疲于奔命的中年勞動婦人的模樣,從來沒有“白白美美香香”過。
“頂梁柱”很難有時間好好打扮自己,鍛煉和睡覺的時間都不夠,自然“賣相不好”。
上面的照片,是我們去格林威治天文臺&本初子午線公園拍的。
倫敦不愧是霧都,那天一直在下小雨,突然停了一會兒,就看到了一條彩虹。
我們靠翻譯軟件了解了天文臺的相關介紹,閱讀速度比直接看中文要慢了很多,也充分理解了外國人參觀中國古跡但看不懂的痛苦。
因為皇后之居、海事博物館與格林威治天文臺隔得很近,我們就一起參觀了。
之后,我們又去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這棟哥特式建筑,確實恢弘巍峨、精致大氣。挑高有31米。
買門票進去后,有配講解設備。雖然講解得不大好,聽得我如云里霧里(主要是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的歷史跟我國南北朝時期差不多,脈絡很難捋清楚),但比自己瞎看要強一點。
之后,就是各種citywalk,商場也打出了“中國新年快樂”的海報。
我喜歡假期,但素來不喜歡過節,尤其討厭過春節。倫敦過春節的氛圍淡很多,正得我心。
除夕夜,我和女兒 在街頭瞎逛,看到紅燈籠,意外找到唐人街。
我們找了一家川菜館,吃了一頓年夜飯。三個菜700人民幣,但至少浪費了500塊,因為女兒不吃又不肯自己點菜。
吃飯的時候,我跟逗號談到倫敦和香港的物價,感慨香港菲擁的收入真是好低,然后又談到民國時期境遇更悲慘的華工,感慨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最大因素是時代(天時),然后是地域(地利),最后才是個人努力(“人和”)。
之后,我們去了大英博物館。
我一進去,就開始感慨:這沒個一兩個月,怎么逛得完?
我走得腿快斷了…看不完,根本看不完。
也不知道當年他們到底從全世界搞了多少寶物藏在這里啊。每個角落都塞得滿滿當當。后來我索性不看了,體力扛不住。
沒來之前不知道這幫英國人從全世界搶了多少寶物……整個大英博物館都放不下了。展出來的還只有館藏的百分之一……
要說被搶得多,埃及還得排中國前面,埃及文物有十萬多件……啥概念?是中國藏品的五倍。帝國擴張時期,英國人真的好能搶啊!
我拍了很多照片,后來實在拍不動了,干脆買了一本中文導覽,帶回家慢慢看。
一個粉絲朋友聽說我到了倫敦,提出來請我吃火鍋,然后,我又結識了一個朋友。
02
游英國的第二站是劍橋,我跟女兒去火車站坐火車去的……
這次來,我有想過自己租個車開,但出發前一天還在忙工作,沒翻譯駕照。而且,習慣開左舵車,我怕右舵車開不習慣,有個交通違章甚至出事故啥的,也挺麻煩。出門在外,還是膽小點好。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我只想選一個看看,因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因為一個在劍橋大學工作的粉絲朋友的邀約,我們選了去看劍橋大學。
在英國坐火車不似在國內坐高鐵那么方便,我也沒坐過,自己找路唄。有翻譯軟件,就方便很多(謝謝科技改變生活)。
“大多數我們遇到的人”說的英語,我都聽不懂(要么說太快,要么有口音),我們自己的單詞也是一個詞兒一個詞兒地往外蹦。
學了那么多年英語,真用的時候發現語法等等統統不大重要,一個單詞聽懂了、說對了基本就能達到溝通目的。所以,學英語的重點就是“卷”詞匯量啊。
我始終相信,人生中出現任何一種問題,都有N個方法可解。找到較為經濟且高效的解決方式,是旅行最基本的通關技能。
當然了,這一路上,女兒一遇到問題就抱怨我,那我也是不甘示弱、劈頭蓋臉地罵回去。遇到問題不解決問題,而是指責、抱怨,那我一定會啟動“血脈壓制”。
哼……Who 怕 who?!
此行我一直在感慨,中國用五六十年的時間,差不多追平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積累,不然我們這些普通的中國人去到海外,光克服語言關,學習怎么搭乘地鐵、火車、飛機以及怎么入住酒店、使用現代化設施都好費勁。
當年李鴻章身著黃馬褂、以大清外交官的身份第一次訪美,當他平生第一次看到電梯,以為是給他安排的房間,居然問:“這么小的房間,怎么能住人呢?”
特別提一下,邀請我的粉絲朋友是博士,又在劍橋大學從事教研工作,非常了解劍橋大學的歷史。
在他的介紹下,我們對國王學院的建設歷史有了比較多的了解。
比如,教堂內木雕上雕刻的字母為啥一邊是“H R”,一邊是“H A”,沒人介紹真是不懂。
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不管君主們為了奪權廝殺得多厲害,他們都沒有毀損學院和教堂,而是像搞接力賽一樣,把它建設完成了。
邊參觀我邊在思考:西方傳世的建筑,多是石料做的,可以對抗火災、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屹立好幾百年。而中國傳世的建筑,大多是木質結構,很容易被損毀。這是為什么呢?
我覺得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有幾個:
地理層面,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大多是平原和丘陵,木材開采比石材開采容易、成本低。
文化層面,中國人的宗教意識相對比較淡薄,傳統建筑也表現出“世俗化”的特征,還有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反叛意識…… 如果搞個建設工期長、傳世百年的建筑,搞不好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歐洲很多教堂建設工期高達百十年、幾百年,這工期擱中國古代都夠改朝換代了。
秦始皇搞個用石頭堆砌的長城,是對歷史周期律估計不足,以為嬴氏一族江山永固。
以及,中國傳統建筑大多是給“人”住的,人生是無常的,不追求永恒;而歐洲很多建筑是神跡(老百姓居住的房屋也“傳世”不了),“神”是永恒的。石頭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托粉絲朋友的福,去了不對游客開放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參觀,進了他們在用的圖書館和具有博物館性質的老圖書館,在學院內用了午餐(跟《哈利波特》里的場景差不多哎),看到了牛頓當年用過的東西,還把我寫的書放在書架上裝了個B。
雖然徐志摩把康橋的美夸大了十倍……但康橋還是美的,因為人少。
我問女兒逗號,你考慮一下,來這里唄。
她懟我,那你怎么不考?
我說,你考哪所大學的本科,我就考哪所大學的博士。我讀博的學校名氣,取決于你。你敢不敢賭?
她噘了噘嘴,沒搭話。
遇到街頭表演和全息投影,我停留多兩分鐘看看,女兒卻一直在催促我快走。
她說,這有什么好看的?國內難道沒有嗎?
我說,有啊,但大部分不是免費的啊。
我說,將來送你來英國留學好不好?
她說,不,這里的東西難吃且貴。
深切感覺我跟她確實已是兩代人。
她們這代人,對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沒有太強的濾鏡。
再之后,我們坐火車去了蘭卡斯特朋友家。
我們差點就把放錢包、護照之類的包落在上一趟火車上,差點沒趕上去蘭卡斯特的火車……好在地鐵轉乘火車挺方便,且遇到的市民都很熱心,見我們聽不大懂英語,直接給帶路。
在蘭卡斯特的兩天,天氣都特別懂事,鄉村的風景很美,有英國油畫以及英國小說里描繪的那種感覺了。
來之前我以為英國冬天很冷,但說實話,我蠻喜歡這種天氣。
不下雨的時候,是讓人清醒又不是麻木的冷。下雨了就稍微不清爽一點,但因為雨下得也不太大、不大冷,很可以接受。
鄉村除了植被比較單一之外,其他一切感覺都跟小時候的外婆家很相像。
晚上,我們去了朋友的房東家做客,用蹩腳的英語和翻譯軟件跟房東聊天(房東跟我一樣,也是個單親媽媽)。
朋友也是前幾年為了孩子,才拖家帶口去到英國。
我覺得朋友夫妻倆真是太不容易了……都在國內體制內單位工作,擁有較好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但為了這個孩子,不遠萬里跑到英國。
他們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和耐心,也付出了很多常人無法想象的時間、精力、金錢、耐心等方面的代價。
朋友很坦然地跟我談起小孩自閉癥的情況,這一點跟我接觸到的其他“有自閉癥孩子的家庭”真不大一樣。
他們說,如果連我們自己都諱莫如深,那么,自閉癥兒童可能會進一步被歧視甚至被妖魔化。 英國今天能那么照顧自閉癥兒童,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努力呼吁、努力爭取的結果。 你只有勇敢地告訴別人你的處境,你才能最大可能爭取到全社會的支持。
朋友還說,他家小孩來了英國后,雖然他們已經達到了條件和要求,但一開始也不能上特殊學校……然后,他們整理了資料起訴當地政府不作為,結果政府居然也不找借口拖延了,立馬給安排了學位,前提是要求他們撤訴。
我大笑……哈哈哈,看來英國也沒有“依法咋滴咋滴”這回事,都是“不鬧就不給解決”。
以為此行有逗號規劃行程,我真可以躺平(只負責支付),結果她做事情永遠這么“虎頭蛇尾”,我們的后半段行程完全崩掉了。
比如,我打算去愛丁堡多玩一天,結果,我都感覺自己一直處在“倒時差”的狀態,每天一到傍晚就昏昏欲睡,稀里糊涂按照逗號規劃的路線訂酒店和機票,結果把酒店和機票都訂錯了,損失了2500塊錢。
我邊心疼浪費掉的錢,邊在想:我們永遠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因為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靠不住。哈哈哈哈哈!
不過,到一定年紀之后,人生中遇到的所有事,你都可以把它當通關游戲來看待了。打官司如此,出來旅游如此,甚至養孩子,乃至我們整個人生旅程都是如此。
就拿這次出游來說,如果只是為了看風景,那就直接報團就好了,但我還是想把它當成一場考察和通關游戲,看看旅途中我們會遇到什么人、什么事,要怎么交流、怎么解決。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游樂場啊,我們總能各找到各的場子、各找到各的樂子。
你是生活在國內、生活在海外,是在上班還是在旅行,你的父母或孩子是聰明健康的或是笨拙的, 你自己是美的丑的還是咋樣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拿到的劇本就是這樣子,那就盡力通關就好了。
有這樣的心態,不管遇到啥事兒都不大容易著急上火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你對那些容易著急上火的人,也多了幾分理解.....也許在參與這場游戲的過程中,他們太投入了,對游戲結果太在乎了。
僅此而已。
03
約克和愛丁堡都有比較多古跡,我們選了愛丁堡去看看。
我還蠻喜歡這個小城。建筑古樸,比倫敦更生活、更松弛。
愛丁堡老城區,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個山城。整座城以城堡為中心,建在山上,所以,有很多階梯。
我看著這百十級階梯……正發愁,就找到了一個白人小哥幫忙。
然后,我又開始感慨:人生遇到的溝坎,總有人相助。幫你的人總是比害你的人多,只是害我們的人更讓我們印象深刻而已。
我還見縫插針跑出去看了一場電影(兩公里車程,打車費差不多花了180元,電影票價則是120元)……
結果……到了電影開場時間,他們才開始播放廣告。而且,廣告無比漫長,我都看困了還沒開場。我整整看了25分鐘的廣告!
相比之下,我覺得國內影院點有節操,至少會把廣告放在開場時間的前面。
之后,還去了女兒找的一個網紅打卡點......感覺很多網紅打卡點就知道拿美照騙人,但實際上所謂的美景就長這樣:
所以,人們拍旅游照片,總是把風景拍得比實景美....但咱們都真實點不好嘛?
因為沒有提前買票,沒能進入愛丁堡城堡看看,但講真,類似建筑,看多了也會有點審美疲勞。
在愛丁堡待了兩天,我們就趕飛機去了巴黎。
我們提前兩小時出發去機場,我以為趕不上了,結果還好。
在英國,不管我們是坐地鐵、趕火車還是趕飛機,一路都不怎么需要排隊。在英國坐地鐵和坐火車都不安檢,機場的托運行李機、安檢機器也非常機械化、智能化……這給我們省了大量的時間。
事實證明:中國人的趕車、趕飛機焦慮(不,應該是所有競爭焦慮),是人多造成的。而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資源供給,而增加資源供給唯一的辦法就是靠發展。
03
下期介紹我們在巴黎、巴塞羅那、阿姆斯特丹的行程。
但在這之前,我想談點英國行的感想。
我在參觀格林威治天文臺時,突然想到一點:人類任何一個科學成果,更大概率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只是其中某個人貢獻更大,才歸功于某個人。
而任何一個科學發現,都離不開投資。
就拿天文學來說,一開始它能發展起來,是因為大航海時代,星圖對于商人和海軍的航行至關重要,它是真可以幫助人們搞到錢的。
文明的爆發,真的是偶然性很大的一件事情。而驅動一次文明爆發的最大動力,往往源于技術的改良。
比如,北歐海盜橫行的維京時代,他們的船只造得非常牛逼,方便風里來、浪里去,進可攻、退可守。
海盜們發現了冰島、格林蘭島,甚至經由北冰洋到達了加拿大、北美阿拉斯加一帶。
但是,這些地方實在是太寒冷了。
海盜們原本也想燒殺搶掠一番來著,不巧遇上當地土著人已經實現了技術革新:人家發明了火器(不是火槍、火炮)。
海盜們光靠斧頭、大刀等冷兵器,根本拼不過,接著就灰溜溜退回北歐。
西班牙、葡萄牙開啟的大航海時代來臨以后,歐洲人在造船、制造戰爭武器等方面的技術也比從前發達了許多。
他們跑去非洲、美洲搞殖民,用原始火槍、冷兵器PK當地土著的石器,外加帶過去的瘟疫的助力,一路所向披靡。
驍勇善戰的荷蘭人見狀,迅速跟進,跟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腳后跟到處航海、殖民,并快速完成超越。
擁有那么好地理位置的英國,更是按捺不住了。
英吉利海峽幫助它遠離了歐洲大陸的紛爭,大不列顛島又是歐洲經大西洋前往美洲的必經之地,英國迅速開始海上殖民之路。
掠奪來的錢財,肯定要再投到社會生產中去(比如紡織業),賺取更大的利潤啊。
英國紡織業向來發達,圈地運動又釋放了大量勞動力,紡紗機、蒸汽機相繼被發明,蒸汽機后來又運用到了火車等領域,咣當一聲,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使得它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進入文明爆發期。
英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有點故步自封,一開始不大習慣使用新技術,后來迅速被德國、美國等新牌資本主義國家超越。
美國當時已經解決了內戰問題,專心發展經濟,加之新移民的到來給這個國家補充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第二次工業革命下來,它就拿下了經濟世界第一的成績。
要不我們怎么說“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呢?你哪怕在技術上快人哪怕一步,只要風一來,你就能甩開別人很多步。
而參觀英國海事博物館時,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納爾遜。
他是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與威靈頓,丘吉爾齊名,是英國歷史上的三大英雄之一。
海事博物館專門給他一個展區,介紹他的事跡。
讓他一炮成名的是特拉法爾加海戰,他是一個海軍中將,親率英國艦隊,以少擊眾,大敗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
時間回到拿破侖稱帝的時候,拿破侖當時想吃掉整個歐洲,與英國的對抗也愈加激烈。
法國與西班牙組成聯合聯隊,在西班牙外海爆發了一場海戰——特拉法爾加海戰。
那場戰役非常慘烈,血流成河,染紅了海面。英國在付出慘痛代價后,以少勝多,俘獲法軍主帥,而英軍主帥納爾遜在戰斗中陣亡。而在那之前,他已經經歷過不下百余次戰斗,失去了右眼、右臂。
臨死前,他喊出最后一句話:責任(也有人說他喊的是——上帝和我的祖國)。
他陣亡后,要把他的尸體拉回母國,但船上沒有棺材,也沒有給尸體防腐的物品,是一個外科醫生把他的尸體儲存在一桶酒里,就像腌制臘肉一樣,這樣可以防腐。
但因旅途遙遠,運輸途中,納爾遜的遺體還是腐爛了。
也有人說是因為有士兵偷喝了酒桶里的酒,因為他相信喝了這個酒,自己也能跟納爾遜一樣勇敢。
納爾遜的遺體運回國后,停靈三天,大批民眾前去哀悼。之后,他被風光下葬。
而泡他遺體的酒,被稱為"納爾遜之血",英國海軍每次執行任務前都喝上一口這種酒,希望這位英雄能帶給他們勇氣與勝利。
英國在歷史上也是風光了三百年的,而這種榮耀與風光也是無數像納爾遜一樣的人的犧牲換來的。
16世紀到19世紀,大英帝國橫掃世界無敵手,先后打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進入巔峰歲月,也奠定了英語成為世界語言的基礎。
這份遺產,夠英國人吃好多年。
一二戰之后,世界局勢此消彼長,帝國的皇家海軍難以繼續控制海外殖民地,但到今天,英國在全世界還有這么多殖民地。
地中海出口——直布羅陀海峽屬于英國,收過路費收到手軟。“避稅天堂”開曼群島也屬于英國海外殖民地,但現在自治程度已經比較高。福克蘭群島是英國跟阿根廷開打后拿下來的,阿根廷一直不服氣。印度洋上的查戈斯群島租給美軍做軍事基地……
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以前是爭地盤,大航海時代是爭海島、海域,現在和未來是爭空域。未來風水會怎么轉,我們拭目以待。
如果把一個國家比喻成一個人的話,我覺得國家也是有運數的。
中國在晚清時期變得那么孱弱,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從明朝開始,就錯過了一整個大航海時代。
我再看海事博物館里展覽的那些造得很精密的超大木船模型,就在想:這些,同時代的中國制造不出來嗎?可以的啊。
但是,觀念束縛了一切創造力和進取心。
所以,有時候,底子太好,反而是阻礙你革新、銳意進取的一個障礙。
天下事,莫過于此。
我國歷史發展到明朝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某種慣性:重視地盤,不重視海域。
也難怪,中國古代所有的文明都是建立在農業強大的基礎上的。
而農業最講究的就是穩定,它并不十分鼓勵拓荒(投產比低)。有那么一畝三分地就能活得蠻好,那就爭地盤好了,出海干什么?
整個明朝時期,就是閉關鎖國的狀態,然后就完整地錯過了世界一大風口。
清朝繼承了這份政治遺產,等回過神來,發現外面的世界已經變了,再追趕已經來不及了。
而從維京海盜再到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區域最大的特征就是大陸上的資源十分匱乏,只能出海找活路。
英國的情況也非常類似,而且英國人特別擅長學習。
當時,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是世界最強,他們擁有驅動船槳技術和火炮,到處掠奪資源后本身又變得很強大,而英國啥也沒有,離西班牙還那么近。
為此,英國人開始學習,投入海軍艦隊的建設,花費了許多的金錢賄賂歐洲幾個海洋強國的重要官員,并通過他們而獲得了當時西班牙和荷蘭艦艇相關的造船技術和火炮技術。同時,給海盜們大開綠燈,吸引“人才”去到英國發展。
等到實力積累差不多了,再跟西班牙開戰。一開始他們不敢正面交鋒,只是去搶劫西班牙,搶劫得力著者還可以封官進爵,西班牙忍無可忍,決心征服英國。
然后,英國人通過分隊騷擾,消耗敵軍,再集中火力殲滅等方式,打敗西班牙,而大英帝國取代了西班牙王國,成為新的海上殖民霸主,并孕育出第一次工業革命。
所以,你看,一個國家跟一個人一樣,崛起的關鍵是“天時、地利、人和”。
而“天時”是什么呢?其中一個要素是生產技術的革新,另一個要素是曾經足夠屈辱、足夠窮。
美國脫離英國的控制,登上巔峰,是如此。
中國未來或許也會如此。
ps:一家之言,僅供娛樂;如有不同觀點,那肯定是我不對。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
這款小雛菊圓領開衫,我剛剛測試完,我直接給出我的試穿感受哈。面料非常柔軟,滑溜溜的質感,摸起來非常軟糯順滑。實物比圖片看起來要薄一些,可以直接貼皮膚穿(總體還是蠻顯瘦的,我都是試穿過得出的結論哈)。
這款樣式很好看,可以機洗,小雛菊圖案是仿手工刺繡,非常特別。它是適合裸穿、不起靜電的冰絲包芯紗面料,表面鱗片排列緊致、整齊,倒毛少,更細膩。舒適又不松垮,精細做工和走線,植物安心染,耐穿耐洗。
3個顏色,車厘子紅,花灰色,藏青色,可直接單穿,也可以搭配半身裙。工廠源頭發貨,一件只需要59元。
大家戳這個超鏈接可以了解更多詳情:《》,掃碼下方二維碼可購買。
如果嫌這款厚度不夠的話,可以看看這幾款。
下身可以搭配清倉的這條半裙。
鑒于一直有朋友想復購這款檸檬橘,我們在貼一下渠道:
檸檬橘是帶著檸檬味的清甜,柑橘是甘甜……是兩種不同的甜哦,也是不同的品種。沒有吃過檸檬橘的,不要把它的味道想象成檸檬酸或者超甜。我自己非常喜歡這種清甜,很多人也回購了。
喜歡甘甜多汁的,買下面這款柑橘哈,味道非常好,你不會踩坑的。以及,再科普一下,柑橘是介于橙子和橘子之間、集二者優點的口味,不是橙子也不是橘子哦。
↓點擊卡片進入店鋪,胖羊親自測評的產品
日常優惠活動正在進行中↓
售后請聯系客服微信:nabian776699
↓點擊卡片進入店鋪,胖羊親自測評的產品
日常優惠活動正在進行中↓
售后請聯系客服微信:nabian7766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