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國家關于土地的政策,已經確定又延長了30年不變。這是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提出來的。
為什么保持政策不變呢?當時韓部長是這樣對記者說的:
這一政策安排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期盼,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民既可以沉下心來搞生產,又可以放心流轉土地經營權,還可以安心進城務工。
應該說,這是很有道理的,是符合當下國情的,是有利于農村、農業保持穩定、向好發展的。雖說確實出現有人到60歲也沒有地的情況,但其家庭減人不減地,還是相當于有地的。
不過,由于城鎮化的原因,不少農業人口已經進入城市買房安家落戶,并在城里也有了穩定的工作,其中還有相當多的人是相當有錢,比部分城里人還有錢。
于是網上就出現了一種質疑的聲音,說這部分人是不是應該退出土地承包?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是錄音配圖的形式,看不到是誰說的,但是根據錄音內容,還是可以知道,這是2019年韓部長的答記者問?,F在六年過去了,這番話聽起來還是令人由衷贊嘆,頗具智慧。
一句“足夠的歷史耐心”,就平息了全國八九億人民的不安之心。而這“足夠的歷史耐心”,既彰顯政治定力,也順應時代,確保了國內大局的穩定,這在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在太重要了。
在這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際競爭與斗爭日趨激烈,戰爭風險依然存在,保持國內穩定,無疑是立于不敗之地的一個關鍵因素。
當此之時,哪個國家瞎折騰,內部不安、不穩,必然給對手以可乘之機,甚至不用對方出手,自己就倒下了。
所以說,對于土地的“足夠的歷史耐心”,是順應這個時代的,是順應當下國際形勢的。而另一方面,“足夠的歷史耐心”對時代的順應,還體現在順應了農村人口的下降。
這里所說的農村人口,不是指戶口本上的,而是指在農村居住生活還在種地的,不包括那些擁有土地卻不種地的新市民。
過去說有八億農民,那時八億農民確實是生活在農村種地的。如果以種地算,現在真正的農民,即上面所說的農村人口,大概在5億左右。
隨著城鎮化的繼續,加之自然減員,這一數字在30年之后,預計會降到多少呢?官方的說法是4億,從出生率下降來看,我覺得很可能降到3億甚至2億。
到那時,是不是一定會出臺全新的土地政策呢?我覺得未必。到那時候,恐怕還不會也不需要有大的顛覆性的變化,應該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的某些調整。
到那個時候,因為自然減員,會有大量土地收回到集體。這些土地,可以由政府安排,是承包給種地大戶,還是集體化經營,都可以。
對于還在繼續種地的一部人,那部分土地可以不動,保留其承包權。到時候,肯定完全機械化,這部分人肯定也不會自己種地,也是流轉出去,所以并不影響土地的規模化經營。
以上為個人設想,是對“足夠的歷史耐心”的個人理解,你覺得有沒有道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