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哪吒》第一部和第二部不僅以其扣人心弦的劇情和視覺效果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更是以其深刻豐富的內涵引發了社會共鳴。這兩部電影不僅講述了哪吒從魔童到英雄的成長歷程,也展現了同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影片中哪吒與敖丙的互動揭示了同伴支持對孩子自我認同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作用。本期《細說心語》,我們將繼續探討《哪吒》系列電影中的心理話題——同伴關系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以及家長和教育者如何利用這些啟示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同伴交往促進孩子身心健康
“同伴關系主要是指同齡人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是個體同伴經歷的重要內容。”揭陽市揭東第一中學專職心理老師彭晶表示,同伴交往對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促進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動因。在《哪吒1》中,敖丙作為哪吒的唯一朋友,始終陪伴在他身邊。敖丙在關鍵時刻選擇幫助哪吒,甚至不惜與自己的族群對抗,這種無私的支持讓哪吒意識到自己并非孤立無援。電影中,哪吒和敖丙的對話“你是我唯一的朋友”“你也是我唯一的朋友”充分體現了這種深厚的情誼。
《哪吒2》中,哪吒和敖丙的關系進一步升華。兩人在面對更大的挑戰時,始終并肩作戰,這種默契和支持成為哪吒成長的重要助力。敖丙的存在讓哪吒在面對命運的不公時,不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種情感的支撐對哪吒的身份認同起到了關鍵作用。
彭晶指出,具體到現實中,同伴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1.滿足交往需求,建立情感依托。在與同伴建立關系的過程中,孩子的愛和歸屬的需要得到滿足,同時,同伴的理解、陪伴和支持也為孩子提供了強烈的情感依托。被視為“魔童”的哪吒,從小受到村民的排斥和誤解,孤獨感一直伴隨著他,而與敖丙的交往中,哪吒是被接納和理解的,敖丙的信任和支持也讓哪吒意識到自己并非孤立無援,從而獲得了強烈的情感依托。
2.激發積極情緒,形成積極自我概念。充分的人際交往能夠使得孩子獲得良好的社會交往體驗,從而幫助其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同伴交往給孩子帶來諸如快樂、滿足、安全感等積極的情緒體驗,良好的社會交往體驗讓孩子感受到積極的自我認同,能促進其更好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敖丙的陪伴讓哪吒感受到溫暖和力量,敖丙的支持讓哪吒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擺脫最初對自己“魔丸”身份的困惑和迷茫,最終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英雄。
3.促進社會化和社會技能的發展。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兒童、青少年的社會行為是通過直接學習、模仿和強化而習得,在交往過程中,同伴為孩子們提供了重要的行為示范和參考模板。在與同伴互動過程中,孩子能夠學習社會規則、理解他人情感,并逐漸適應社會角色,也能夠學會溝通、合作、解決沖突等技能。哪吒最初性格暴躁、沖動,在與敖丙的交往中,他逐漸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何傾聽他人的想法。例如,兩人在對話中“你是我唯一的朋友”,這種情感的交流讓哪吒學會了自我表達。而《哪吒2》中,兩人在面對更大的挑戰時始終并肩作戰,這種合作不僅增強了他們的默契,也讓哪吒逐漸理解了責任、信任和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友誼需要經營和維護
“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像哪吒遇見敖丙一樣,遇到一位與自己志同道合、并肩前行的摯友或知音實屬難得。這樣的友誼不僅能夠滿足情感需求,還能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提供支持和力量。”彭晶指出,建立友誼關系并不意味著它能夠自然而然地長久維持,“友誼如同一棵需要精心培育的樹,只有用心澆灌、細心呵護,才能在風雨中茁壯成長。”彭晶建議,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經營和維護友誼:
保持真誠與深度溝通。從社會交往理論的角度來看,保持真誠與深度溝通對友誼的經營和維持具有重要作用,真誠與深度溝通能夠顯著提升友誼的“收益”,降低“成本”,從而增強關系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一方面,一如既往的真誠和持續深入的溝通能帶來情感上的高回報,朋友之間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從而提供更精準的情感支持,雙方對關系的滿意度會顯著提升。另一方面,通過真誠表達和深度溝通,雙方能夠避免因信息不對稱或溝通不暢而產生的誤解,減少因猜測、懷疑或隱瞞而產生的情感消耗,讓關系更加輕松和愉快。
尊重差異與邊界。隨著交往的深入,朋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但這并不意味著雙方可以忽視彼此的差異或模糊邊界,越是在親密的關系中,越需要尊重對方的獨特性和個人空間。在友誼中,尊重差異與邊界意味著承認彼此的獨特性并明確彼此的底線和期望,例如,理解朋友對隱私的需求、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不僅滿足了個體被尊重的心理需求,還為友誼提供了一個安全、穩定和充滿信任的環境,使其能夠健康、持久地發展。
創造積極的共同體驗。共同的經歷和回憶是友誼的重要紐帶,積極的共同體驗不僅能夠增強彼此的默契,還能為友誼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這些經歷也會成為友誼中的珍貴記憶,在未來的日子里為雙方提供情感支持和力量。可以結合“愛的五種語言”里的“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和“服務的行動”等來進行具體的行動,例如一起旅行、看一場電影,在這些時刻中,專注于彼此的互動,分享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讓友誼在專注和投入中更加深厚;用心準備的禮物,不需要昂貴,能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和珍惜;在朋友忙碌或遇到困難時為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朋友感受到你的關心,還能增強彼此的信任和依賴。
中學生人際交往面臨諸多困擾
同伴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中學生的人際交往正面臨著諸多困擾。江門市心理教研員張沛嬋指出,中學生人際交往困擾的產生與社會環境、技術發展、教育模式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具體表現如下:
困擾一:網絡社交的沖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虛擬社交成為主流,中學生更容易在網絡上找到歸屬感,但缺乏現實社交的實踐機會。許多中學生過度依賴社交媒體(如微信、QQ、短視頻平臺等),導致面對面交流能力下降,情感表達變得生疏,甚至出現“線上活躍、線下沉默”的現象。
困擾二:社交焦慮與自我認同危機。社交媒體上的“完美人設”和同齡人之間的比較,加劇了中學生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同時青春期心理發展的不成熟也使他們更容易陷入焦慮。部分中學生因為對自我形象的過度關注,害怕被他人評價,導致社交恐懼或焦慮,甚至回避社交活動。
困擾三:同伴壓力與從眾心理。青春期的中學生渴望獲得同伴認同,但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容易受到群體影響。為了融入群體,中學生可能被迫接受不喜歡的活動、價值觀,甚至參與不良行為(如抽煙、逃課等)。
困擾四:學業壓力擠占社交時間。應試教育模式下,學校和家長更注重學業成績,忽視了社交能力的培養。繁重的課業負擔使中學生缺乏時間和精力參與社交活動,導致人際關系疏離。
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
幫助孩子走出人際交往困境
張沛嬋指出,中學生的人際交往困擾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幫助孩子克服這些挑戰。
作為老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幫助孩子:
創設積極的班級氛圍:通過班會、團隊活動等形式,鼓勵學生互相合作,增強班級凝聚力。并且關注班級中的“邊緣學生”,幫助他們融入集體。
教授社交技能:在課堂或課外活動中,教導學生如何傾聽、表達、解決沖突等社交技巧。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幫助他們練習社交技能。
關注心理健康:及時發現學生的社交焦慮、欺凌等問題,提供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
平衡學業與社交:在教學中融入小組合作學習,既提升學業能力,又促進人際交往。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拓寬社交圈。
作為家長,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幫助孩子:
1.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家長應展示良好的溝通技巧和社交禮儀,為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樣。在家庭中營造開放、平等的交流氛圍,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2.關注孩子的社交狀況:家長要主動了解孩子的朋友圈,傾聽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困惑。幫助孩子分析社交問題,提供建議而非直接干預。
3.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自信: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鼓勵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
4.平衡線上與線下社交:限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鼓勵他們參與線下社交活動。教導孩子識別網絡社交的風險,如網絡欺凌、隱私泄露等。
5.創造社交機會:鼓勵孩子邀請朋友到家中做客,或參與社區活動。支持孩子發展興趣愛好,在興趣小組中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6.與學校保持溝通:與老師保持聯系,了解孩子在校的社交表現。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共同促進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
相信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為其未來的社會適應和個人發展奠定基礎。
家教小課堂
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心理老師 譚曉瑩
分享是友誼的另一個名字
碎碎念
“分享是友誼的另一個名字”,與人分享是人與人之間善意傳遞的途徑,也是建立良好朋輩關系的重要方式。
與人分享可以是物質上的分享,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分享。小學階段兒童的同伴群體更多是班級同學,小學生需要學會在集體中與同輩分享。該階段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幫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識,從分享喜愛之物中收獲喜悅和建立友誼,例如引導孩子與同學分享自己喜愛的零食或者動漫文創。中學階段的青少年逐漸會喜歡跟小部分朋友建立緊密的友誼,擁有自己的小型同伴群體,也更注重精神與感受的分享,期待從同伴中收獲認同感和歸屬感。中學生的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和同伴分享內心的情緒感受以及對事物的看法,通過與同學分享傾訴收獲共鳴與建構價值觀,例如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生活議題,邀請孩子分享他的同伴團體對議題的看法和感受。
練一練
舉行圖書漂流活動
1.材料準備:父母和孩子共同整理家中的舊書籍和報刊,準備可以裝載書籍的信封。
2.活動策劃:與孩子商討參與圖書漂流的同伴,鼓勵孩子邀請同伴交換和分享喜歡的圖書。
3.圖書分享:邀請孩子用信封包裝好想要分享的圖書并撰寫推薦語,帶給想要分享的同伴。
4.分享感受:邀請孩子闡述分享和收獲帶來的啟發與感受。
溫馨提示:在引導孩子分享的過程中,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主觀意愿,不強迫孩子分享。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