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屬于中醫“心悸”、“怔忡”等范疇,中醫內科學中將“心悸”與“怔忡”并而論述,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心臟跳動怵惕不能自安;后者形容心臟搏動感強,怔忡大動,沒有規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對本病的論述頗多,本期為大家分享5首常用的經方,歡迎各位同行補充與探討。
心律失常屬于中醫“心悸”、“怔忡”范疇,“悸”者在《傷寒論》中出現11次,如“心下悸”、“心動悸”、“悸而驚”等,關于本病病因主要有發汗過多導致心陽受損、津液虛少,或胃中停飲等。如以下條文描述:
第49條: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第6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第127條: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第264條: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治療方面,《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提及諸多關于本病的證治,本文選取較為常用的5個經方,列述如下:
炙甘草湯
組成:甘草(炙)四兩,生姜(切)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去皮)三兩,阿膠二兩,麥門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棗(擘)三十枚。
方解:方中生地黃、麥門冬、麻仁、阿膠滋養補血,以桂枝去芍藥湯調榮衛于外,同時增量甘草,再加人參以補益中氣,資血氣之源。從方中藥物劑量來看,生地黃用量獨重(一斤),為本方主藥,但冠名以“炙甘草湯”,強調本方甘滋液之道也。
條文: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解讀:胡希恕先生認為血不足以榮脈,則脈結代。血不足以養心,則心動悸。此為大虛候,傷寒見之,慎不可發汗,炙甘草湯主之。心動為脈動之源,脈結代者,心自間歇,心動悸即其應也。
現代臨床應用:臨床研究表明,將本方用于治療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無論是緩慢性還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桂枝甘草湯
組成: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
方解:本方為桂枝湯的簡化方,解外作用遜于原方,但加重桂枝和甘草的用量,功擅降沖鎮悸而緩急迫。
條文: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解讀:本方證系發汗過多,奪汗者亡血,血不足以養心則悸。桂枝甘草湯治氣上沖之心悸確有良效,但用量需大,馮世綸教授認為心悸明顯者,桂枝需用到24g以上,同時甘草用量也應增大,桂枝與甘草的用量比例為2:1。
現代臨床應用:臨床研究表明,桂枝甘草湯既能興奮竇房結的沖動,治療竇性心動過緩,又能抑制竇房結的沖動,治療竇性心動過速,表現出雙向調節作用。
甘麥大棗湯
組成: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方解:甘草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158方次,大棗入83方次,小麥為每日食品中首選。三味組方有養心益氣、緩急止痛、鎮靜安神、健脾和中之功效。
條文: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解讀:臟躁證為血少心氣不足之虛證,用甘麥大棗湯補中緩急,養心安神。若有實證表現如易怒、狂躁、不眠、大便難者,則本方勿用。
現代臨床應用:臟躁的癥狀與西醫的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相似,其中就包括心悸、潮熱、焦慮、煩躁、出汗等,故該方現多用于治療女性更年期或圍絕經期心律失常的胸悶、心慌、心前區不適感、焦慮、煩躁等癥狀。
苓桂術甘湯
組成:茯苓四兩,桂枝(去皮)三兩,白術二兩,甘草(炙)二兩。
方解:本方為桂枝甘草湯中加入利尿逐水的茯苓、白術,故而治桂枝甘草湯證而小便不利,或有水飲證者。
條文: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解讀:平素有水飲之人,若外感而誤施吐下,表不解而使水氣上逆,引發心下悸、心下逆滿或痞硬、頭眩、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短氣等癥狀,當用本方平沖降逆,利水逐飲。
現代臨床應用:研究表明,本方用于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的治療,能明顯減少早搏發生次數,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拮抗西藥的不良反應。
麻黃細辛附子湯
組成: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
方解:本方是麻黃附子甘草湯去甘草,加細辛,故治療麻黃附子甘草湯證而有寒飲者。
條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解讀:少陰病應以無熱為常。始得之病在表,脈也不應沉,今既發熱而脈又沉,故謂反發熱。脈沉者,沉為寒飲在里的脈應,此亦外邪內飲之證,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現代臨床應用:研究結果顯示,本方用于緩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征等疾病,能顯著提高總有效率。
來源:[1]陳雁黎.跟師胡希恕辨析五十證[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 [2]馮世綸,張長恩.胡希恕病位類方證解[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 [3]張孟孟,陳召起,邢作英,等.經方治療心律失常的研究進展[J].國醫論壇,2020,35(03):64-67。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刪除
(哲醫論壇——讓門生受益,為患者解難!)
專家簡介:
于斌,醫師/藥師 雙職稱;三屆國醫大師/親傳弟子;嘉慶、道光兩代御醫/ 背景;哲醫八歸辨證法/創始人;國家中醫遠程網診技術/研發師;西藏崗堅藥師佛醫學/ 傳承人;臺灣徒手筋膜及針灸技術/培訓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遠程醫療分會/ 特邀專家
2003年跟隨國家首批國醫大師評選導師李俊德教授為師;
2007年拜師于上海同濟大學第一屆國家名老中醫顏德馨門下;
2009年至今先后修習藥師佛崗堅藏醫學,拜第三屆國醫大師王世民為師;
臨床經驗20年,首創“八歸辨證法”及哲醫網診技術。主攻糖尿病、癌癥、婦科、消化四大領域及各類疑難雜癥。
擅長范圍:
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消化:便秘/腹瀉、胃腸頑疾、胰腺炎、乙肝、膽囊炎、肝硬化;
婦科:閉經/崩漏、更年期、流產產后病、多囊卵巢、卵巢早衰;
癌癥:宮頸癌、乳腺癌、肝癌、腸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胰腺癌、白血病等。
雜?。侯B固咳喘、結節、頑固潰瘍、痤瘡、痔瘡、抑郁焦慮、不孕不育;
專家在線,權威方案;主攻十大疾病,短期見效:
癌癥、糖尿病、高血壓、失眠焦慮、痔瘡、痤瘡、多囊閉經、甲亢結節、胃腸炎、肝膽病;
往期經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