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非遺】系列推文
小喇叭誠邀您
繼續跟隨金牛師生的腳步
一起走進非遺世界
共續千年文脈
“鞏干飯”源于四川方言,作為一種具有地域特征的傳統美食技藝,和其它形式一起構成了四川的民間風俗文化。鞏干飯包含了煮米、炒制底料、鞏飯等步驟,具有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品種豐富、味道鮮香等特點。
——成外附小 袁天蔚
德化白瓷始于宋代,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瑰寶,以其獨特的白度和細膩的質地聞名于世,采用手工拉坯、雕刻、施釉等技藝,成品有瓷質細膩、釉面光滑、白如凝脂等特點,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代表。
——錦西幼兒園 周靜宜
宣紙,以質地柔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而聞名。它的生產過程不僅復雜,而且對技術和材料都有極高的要求。造紙術老師告訴我,宣紙以樹皮和稻草為主要原料,在制漿過程中,首先要用石灰浸濕原料,通過化學反應溶解果膠和木質素,這一步驟對水質有特別的要求,宣紙的傳統制作技藝包含了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把握。
——鐵中府河 閆俊豪
甲馬畫是中國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木版畫藝術,題材非常豐富,包括祖先、動物、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等,每種圖案都有特定的象征意義。
——成外附小 張又萌
我的爸爸是一名非遺傳承人,他的絕技就是川劇變臉。在舞臺上,爸爸快速地變換著臉譜,行云流水般的表演讓人目不暇接,非常精彩!每一種臉譜都有它獨特的顏色和圖案,真是變幻莫測,臺下觀眾都會大聲歡呼和拍手。
——新橋小學 尹小麥
首飾龍是浙江樂清地區流行的一種龍船形式的花燈,起源于四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前有龍頭后有龍尾,中間的龍身上有5—7層樓閣。它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外部以細紋刻紙裝飾,內部閣樓上有80多個亭臺,亭臺內共有近300個雕塑人物,是一種綜合手工技藝的展示,每年正月初三開始,樂清會舉行首飾龍游行活動,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人北小學華僑城 張嗣楚
拓印是將紙張、布料等材料覆蓋在雕刻的物體上,輕輕摩擦或涂上墨水,便可以將物體表面的紋理和圖案印出來形成精美的拓本。拓印最早用于古代的石刻、銅器、木刻等物品的復制,它不僅幫助人們保存了歷史文化,也讓今天的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古代的藝術風貌。
——金牛實驗中學行知校區 劉哲嘉
京劇臉譜起源于中國古代戲曲,主要用于表現角色的性格和身份。其歷史可追溯至唐代,明清時期逐漸成熟,臉譜通過色彩和圖案的搭配,直觀地傳達角色的忠奸善惡,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不僅增強了戲劇的表現力,還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成外附小 王科迪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繡藝絕天下,其歷史悠久,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人北小學天北校區 趙姝涵
江安竹簧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當時江安地區的竹資源豐富,人們利用竹子制作各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竹簧技藝逐漸發展成熟,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江安竹簧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材料的巧妙利用和對美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江安地區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
——成外附小 馮梓桓
您最喜歡哪個非遺項目呢
快來告訴我們吧
◎ 本次投票截止日期為2025年3月2日00:00
非遺
是歷史的記憶,是文化的根脈
在此,我們發出呼吁:
守護傳統技藝,讓匠心精神代代相傳
弘揚文化魅力,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傳遞民族智慧,讓世界看見中國的文化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