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傳媒茶話會
最近,諸多官媒都對“一個法國青年攜622張二戰珍貴歷史照片來華”的事件進行了報道。但萬萬沒想到,有自媒體通過圖片溯源的方式發現,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600多張照片并非都由該法國青年外公所拍攝,其中很多照片拍攝者都另有其人。
部分主流媒體微信公眾號關于該事件的新聞報道
專業主義是官媒最后的行業壁壘,這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崩塌與失守。
官媒不慎發布假新聞這幾年并不少見。值得警惕的是,此次假新聞的傳播卻呈現出了“逆向流動”的特征——
以往,常見的是自媒體發布一些假消息、謠言,官媒來辟謠。但此次,卻是官媒新聞失實,自媒體來辟謠。形成了官方敘事被民間證偽的吊詭局面。
這對于官媒來說,是一件極為可怕的事,可能導致大眾形成“官方報道也不可信”的認知。
在踩坑后,我們有必要復盤為何此次官媒會紛紛上當。
首先,我們認為,在這件事情中,官媒因情感綁架,而出現了認知偏差。主流媒體被這個看似充滿正能量的感性故事裹挾,從而忽視了對事實基本要素的核查。
在“銘記歷史”的宏大敘事框架下,日本侵略中國的暴行,很容易激發公眾強烈的民族感情,官媒也天然具有傳播此類故事的沖動。
2022年,美國青年埃文·凱爾捐贈記錄侵華日軍罪證相冊的事情就引發了很大的轟動,還登上了今年總臺春節聯歡晚會。
因此,當一位法國青年拿著600多張二戰照片向官媒展示時,主流媒體很容易陷入“善良預設”的心理陷阱,將兩者相關聯,并急于打造第二個正能量的“埃文·凱爾”,從而忽視了對其自述內容的核查,比如外祖父的身份、照片來源等。
其次,此件事情還暴露出了部分官媒存在的“單一信源依賴癥”。
在具有爭議性的事件中,官媒還能做到多信源交叉印證,但此次的新聞反轉卻在提醒官媒,一些看似毫無爭議甚至是正能量的事件中,如果只依賴單一信源,很有可能翻車。比如,此次事件中,僅有這位法國青年的一家之言,沒有旁證。
最后,互聯網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官媒,丟失了最基礎的事實核查能力。
此次不慎發布失實新聞的官媒之多,也是近些年比較少見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官媒看到其他官媒都發了,甚至在業內權威性最高的部分央媒都發了,就會為了蹭熱度追流量而放棄事實核查。從而導致了參與此次報道的媒體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全部倒下。
互聯網沒有記憶,假新聞也許可以一刪了之,但作為官媒,要自重名節,這是立身之本。
今天中午,已有部分主流媒體刪除該新聞報道
近年來,諸多的新聞反轉事件,已經在不斷侵蝕官媒的權威性。倘若官媒對這些事司空見慣,甚至不以為然,無疑相當于自掘墳墓。
官媒或許需要認真思考,如何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以應對互聯網大潮的沖擊?究竟憑借什么,能夠讓自身在時代大變革中站穩腳跟?
筆者曾看到這樣一句話,“在謊言泛濫的時代,真相不再是不證自明的真理,而是需要用專業主義鑄就的堡壘”。
因此,我們建議官媒:一是完善和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與責任追查機制,在保留傳播效果考核指標的同時,將事實核查準確率,信源豐富程度、可靠性等納入考核權重體系。二是將“三審三?!敝贫嚷湓趯嵦?,尤其是在新媒體端。三是有條件的媒體可以嘗試建設數字化的事實核查系統,利用技術手段幫助記者編輯提高信息核查的便捷性和時效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