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UTO芯球
作者 | 雷慢
尊界測試視頻火了,邁巴赫車主也“火”了。
2月20日,尊界S800技術發布會上放了一段對比視頻:
零下20℃的極寒環境下,
尊界S800以80公里時速緊急避讓穩如老牛,
而邁巴赫S680開到52公里時速時就輪胎打滑
視頻一出,全網驚呼“國產車逆襲了”,
結果五天后,一位自稱邁巴赫車主跳出來說:
我的車被拿去暴力測試,還搞壞了,根本沒人告訴我!
江淮也連夜發聲明,核心就兩點:
車是通過正規第三方租賃公司租的,用途也提前說了是“測試”。
測試數據真實可靠,絕對沒造假。
作為一個常年蹲在車圈看戲的老司機,
我覺得這事兒本質可能和華為、江淮沒啥關系
真正的“鍋王”可能是中間那一串“套娃式轉包”的中間商!
我看了車主和江淮的說法,
只覺得這事兒的關鍵在于“信息差”。
租車鏈條堪比俄羅斯套娃,來個簡單的梳理吧:
江淮把測試外包給第三方A,
A轉給廣告公司B→B再找租車公司C→C聯系了車主的熟人D。
最后到車主耳朵里,用途變成了“拍視頻”,
而“測試”倆字可能被層層吞掉了。
中間商賺差價,也賺走了“知情權”
江淮按行業慣例通過租賃公司拿車,明確告知了測試用途,
至于“測試”具體是拍靜態廣告還是暴力駕駛,
行業里本來就不會寫得太細,除非涉及碰撞等高危項目。
測試本身未必“暴力”,但轉包可能“偷工減料”
從視頻看,測試主要是雪地緊急避讓和過坑,以及爬雪坡,
不算極端暴力,并不是碰撞測試。
這事,說一千道一萬,找不到江淮和華為頭上,
車主該追責的是租車鏈條,而不是廠商,
這事兒暴露了一個行業通病:
測試車輛的租賃鏈條越長,信息差越大,責任越模糊。
車企為了效率,把測試車輛籌備外包給第三方,
但層層轉包下,廠商根本無法控制終端執行細節。
比如這次,江淮可能連最終用的哪輛車都不知道。
租車公司可能“兩頭吃”,車主和廠商都成冤大頭,
華為和江淮被罵,本質是大家默認“大廠該為所有環節負責”。
但現實是,商業社會里“契約環節”比我們想象中更長。
下次再遇到類似瓜,不妨先問一句:
中間商到底吃了多少層價差和信息差?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