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蕓子
編輯 |鄭懷舟
封面來源|企業供圖
伴隨“9塊9”價格卷土重來,中國連鎖咖啡行業再度進入調整期。
據此前媒體報道,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中國咖啡市場消失了超過45000家門店。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Tims天好中國——這個來自加拿大的咖啡品牌,將破局的希望寄托在暖食、尤其是“明星產品”貝果上。
“如果將我們賣出的貝果疊加在一起,能達到3700個東方明珠的高度?!?/p>
在介紹產品時,Tims 天好中國的CEO盧永臣,形象地為36氪打了個比喻,也由此能看出其公司貝果產品的受歡迎程度。
而此時的盧永臣,正重新審視中國咖啡市場的水溫變化,以期更好的調整Tims品牌的發力方向。
也伴隨整個行業的起伏,過去一年中,在門店擴張相對保守的Tims,率先在公司內部開啟了一系列的改革。
——這其中包括對炸雞品牌Popeyes的剝離、對低效門店的清退以及加盟體系的完善。
去年10月,正式邁入千店時代的Tims,官宣了“新鮮即美味,健康低負擔”的品牌新主張。重新錨定“健康飲食”賽道后,Tims又聚焦午餐場景,希望由此增加貝果的銷售時段。
Tims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也正式轉向了探索品牌差異化,力推小門店加盟的穩健階段。
Tims天好中國CEO盧永臣
以下為36氪與Tims天好中國CEO盧永臣的對談(有刪節)。
賣出5800萬個貝果
36氪:Tim Hortons入華6年了,你的心境有沒有變化?
盧永臣:已經從破局者的銳氣,過渡到了長期主義者的沉淀。之前的Tims一直是大步擴張,現在更聚焦品牌差異化,這樣的變化在去年品牌戰略調整后更明顯。
36氪:Tims的差異化體現在暖食業務?
盧永臣:Tims本來就是有暖食基因的品牌。2019年,我們在中國開出第一家門店,就定義為暖食咖啡館。
36氪:貝果在中國更像是一個新品類。
盧永臣:入華第二年,Tims就決定在中國市場推廣貝果產品,這一決定在公司內部也有過較大爭議。畢竟在品牌剛起步的階段,培養新品類,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但我始終看好貝果的潛力,有生命力的產品只需要順應消費者需求,輔以持續的市場教育,就可以成長為受大眾歡迎的品類。制作工藝上,貝果要先水煮、再烤制,這就比普通面包更低油低卡,也更有嚼勁,這些都符合中國市場追求健康的消費趨勢。
36氪:星巴克、奈雪、霸王茶姬也陸續推出了貝果產品。
盧永臣:Tims的優勢在于“現點現制”。我們也對貝果做了本土化的改良,產品更松軟,也增加了中國消費者喜歡的原材料。為了推廣這一新產品,Tims也投入了大量的營銷成本,推出過一段時期的“9塊9”促銷,也曾邀請楊洋作為代言人。
2022年,Tims的貝果銷量、復購率“滾雪球般”增長。時至今日,貝果已是Tims最出圈的產品,累積銷量超過5800萬個,可以疊出3700個東方明珠的高度。我們也很高興看到貝果品類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作為頭部品牌,Tims也能在不斷增長的市場中獲得更多的份額。
36氪:今年Tims也開始進軍午餐市場。
盧永臣:過去幾年,Tims一直聚焦早餐,希望通過“一杯咖啡、一份貝果”的產品組合,滿足消費者對于早餐“快速、性價比高、口味好”的需求。今年我們又瞄了準午餐場景,是希望能增加貝果堡等暖食產品的銷售時段。Tims也希望通過持續的市場教育,讓中國消費者養成到咖啡館吃午餐的習慣。
36氪:Tims的暖食銷售占比為多少,平均客單價有增加嗎?
盧永臣:Tims含暖食訂單占比已提升到50%以上,會持續保持在這一水平甚至更高,平均客單價一直穩定在30元左右。
36氪:輕食產品的毛利率遠低于咖啡,這是否會影響整體的毛利率水平?
盧永臣:食品的毛利率的確比飲品低很多。一般情況下,連鎖咖啡品牌售賣的輕食都是從工廠直接進口,Tims的大部分輕食在門店現制,只從工廠購入原材料。這就使輕食所需的部分加工成本、人力成本能與門店共用。而且商業模型也不是簡單的數學問題,還要看產品的組合效應。
打個比方,單獨買咖啡的顧客平均每周進店消費1至2次,購買“咖啡+暖食”的顧客消費頻次會提升到2至3次,比起單品毛利率,Tims更關注如何讓顧客持續買單——這也是利潤的真正護城河。目前,Tims的綜合毛利率接近70%,也是行業內的健康水平。
番茄咖啡,受到歡迎?
36氪:各品牌的咖啡風味越來越趨同。
盧永臣:咖啡壁壘不高,工廠研發出一款風味糖漿,市場就會大規模應用,這也是Tims希望打造品牌差異化的原因。
如果說星巴克教育了中國市場對于意式咖啡、美式咖啡的認知,Tims主打的鮮萃咖啡,口感偏柔和清淡,更還原咖啡本味。最近,麥當勞中國也將鮮煮咖啡升級為鮮萃咖啡,這足以表明,消費者對于鮮萃咖啡的喜愛。
36氪:產品的上新率是否有提升?
盧永臣:Tims的上新頻率始終保持在每2至3周推出一次新品。相比出新,我們更注重核心產品的沉淀,一個優秀的餐飲品牌主要依靠常規產品盈利,我們希望能沉淀出讓用戶真正記住、有品牌烙印的產品。除了貝果和鮮萃兩大品類,Tims也會投入楓糖口味的研發。
36氪:Tims天好中國有多少會員?
盧永臣:截至2024年底,會員數超過2400萬。
36氪:有沒有令人深刻的用戶洞察?
盧永臣:我們也在重新思考,產品研發的過程中,是否應該加重個別消費者的權重比,尤其是口味特別敏感、25%的少數人群,不僅是依賴口味平均值做出判斷。
以Tims最近推出的番茄美式為例,這款產品在小紅書受到爭議,但喜歡番茄的人就特別喜歡,伴隨越來越多消費者的獵奇,這款產品的受眾也在增多。
36氪:未來,中國市場的咖啡偏好是怎樣的?
盧永臣:無論鮮萃還是美式,我認為黑咖、尤其是冰咖會成為主流。伴隨健康意識的增強,消費者會更需要黑咖、果咖搭配食物的“解膩”功能。為了讓黑咖沒那么苦,品牌也會增添各種水果風味。近年來,果咖的市場增長迅速,已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36氪:健康的趨勢,是Tims天好中國剝離炸雞品牌Popeyes的原因?
盧永臣:笛卡爾資本做出這樣的調整,還是希望Tims能更專注品牌自身,同時優化資產負債表。
36氪:Popeyes有怎樣的計劃?
盧永臣:交割完成前,Tims天好中國已對Popeyes的品牌定位、供應鏈、門店選址等進行優化。在中國市場,Popeyes已有十余家門店,品牌基本建立,未來需要更多的投入來實現規模效應。
關于9塊9:不能違背顧客需求
36氪:你怎么看待9塊9價格戰?
盧永臣:咖啡行業9塊9的現象會一直存在。現階段,價格戰的情況比預期要緩和,整個行業趨于理性。
36氪:在暖食方面,Tims的折扣力度也很大,這是否也是變相參與價格戰?
盧永臣:Tims推出的“吃飽飽卡”,是“飲+餐”的折扣,是為了暖食市場的教育。公司是否持續參與價格戰?我認為還是應該關注品牌的差異化,并明確顧客需求。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消費者對性價比有較高的期待,你不能做違背顧客需求的事,但也要考慮成本控制,只有經營完善,企業才能長遠。
36氪:這兩年,咖啡豆的價格漲幅很大。
盧永臣:咖啡豆的周期一直存在,關鍵在于上漲的成本如何消化。目前我們的成本控制能力很強,Tims的采購規模也很大,我們還有許多其他成本尚未通過規模優勢消化和攤薄。例如,門店端可以通過數字化提高效率,這兩年的租金也比往年低很多。我們也可以通過增加輕食的SKU,確保門店毛利率的穩定。
36氪:之前有媒體報道,2024年中國咖啡行業有超過45000家門店消失。
盧永臣:去年是過渡的一年,市場從快速擴張期進入到調整期,原因在于咖啡供應的增長超過需求的增長。目前大家都在審慎開店,從單純的規模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尋找新增長點,比如下沉市場、在特殊渠道布局。
36氪:Tims在中國市場的開店策略有變化嗎?
盧永臣:今年元旦前后,我們已經開出了57家新店,Tims每年會維持20%的門店凈增長,也會持續清理表現不佳的門店。
36氪:你如何判斷一家門店需要調整?
盧永臣:2021年品牌發展初期,Tims簽約了許多大店,這些大店租金非常貴,也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未來,我們會陸續清退這些高租金、低店效的門店。當然,并非所有虧損的門店都會關閉??紤]一家門店關閉還是保留,要看商圈門店的密集度,也要照顧顧客的感受。我們也希望能通過門店組合的方式實現區域盈利、形成更健康的門店網絡。
36氪:2023年9月,Tims天好中國也開放了加盟。
盧永臣:實際上2019年,Tims在中國已經開啟了城市加盟,隨后又引入中石化等大企業做KA加盟。過去一年,Tims也開出了200多家加盟門店,伴隨加盟體系的日趨完善,2025年也會擴大加盟力度,單店加盟會是Tims發展的重要方向。
36氪:目前加盟和直營門店的比例是怎樣的?
盧永臣:4:6,這也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
“最卷的時代已經過去”
36氪:加盟一家Tims,需要多少成本?多久能真正盈利?
盧永臣:Tims加盟店的店型多在20至80平方米。包括裝修、設備、加盟費以及首批物料費,一家Tims門店的前期投入在60到70萬元左右。如果注意控制租金,最快的門店8個月就能收回前期投入,大部分加盟店的回本周期在兩至三年。
36氪:之前Tims是按門店面積的大小劃分店型。
盧永臣:從去年開始,Tims不再按照原來的“金楓、紅楓、捷楓、靈楓”做店型區分,而是改造為“現點現制手作柜臺”的全新模式,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可視化的柜臺,看到產品制作的全過程。
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了對648家門店的改造。在Tims的所有門店中,50到100平方米的店型最多,門店內大多設有10到20個座位,保證顧客的堂食環境。未來,投資回報率更高、幾十平米的小店型會成為我們拓店的主流。當然,對于城市首店,Tims依然會以大店或是旗艦店的形式呈現。
36氪:推小型店,是為了更好的適應低線城市?
盧永臣:我們目前擁有1000多家門店,分布在中國80多個城市,一線城市的門店比近40%。Tims未來的開店策略,仍會以一、二線城市的門店加密為主。
36氪:Tims已經把門店開到山東濰坊、河北衡水了。
盧永臣: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咖啡市場,屬于供給驅動消費,低線市場的咖啡滲透率雖然在提升,但仍需要較長的市場教育。Tims還不考慮主攻下沉市場,二、三線城市的門店擴張,也主要依托加盟進行。未來幾年,我們會穩健開店,不急于激進擴張。
36氪:無論是門店數還是產品價格,Tims都處于第二梯隊。
盧永臣:人們往往認為中間段的品牌會比較尷尬,有很大壓力,我不這么認為。很多中國的消費者,人生中的第一杯咖啡可能是瑞幸,因為瑞幸門店多、價格便宜,上新的速度也快。但伴隨持續的市場教育,消費者對于咖啡的需求只會更多元,不同價格帶、不同市場定位的品牌都能得到發展。
36氪:肯德基、麥當勞也在加注咖啡市場,有沒有感覺競爭在加?。?/strong>
盧永臣:品牌基因非常重要,肯德基、麥當勞始終是快餐品牌,而Tims的競爭優勢是咖啡、是新鮮現制的暖食。我們認為,中國咖啡最內卷的時期已經過去,從去年開始,競爭格局逐漸固定,新品牌想要擠占生態位會比較難,頭部品牌也越來越謹慎。
36氪:你今年的工作重心在哪里?
盧永臣:在繼續加強咖啡早餐優勢同時發力午餐。
36氪:公司預計何時實現全年盈利?
盧永臣:預計2025年實現全年現金流盈利。中國的連鎖咖啡市場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不用擔心被其他品牌搶占,不要那么急功近利,還是要把產品做好。實際上,無論是消費信心的恢復、還是行業供需結構的改善,也都需要時間。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