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是第18個國際罕見病日。今年的主題“不止罕見”,呼吁全社會關注那些因發病率極低而被忽視的罕見病患者群體,不止罕見病本身的診療,不止罕見病患者的生存狀態,不止罕見病患者和家庭的悲憫與同情。在眾多罕見病中,腎臟罕見病因其復雜性和高致殘率,成為醫學界與患者家庭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腎臟罕見病有哪些?該如何識別和診治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內科主任張曉良教授、副主任王彬教授一一給出專業解答。
腎臟罕見病種類多,早期癥狀隱匿
《中國罕見病定義研究報告2021》首次提出將“新生兒發病率小于1/萬、患病率小于1/萬、患病人數小于14萬的疾病”列入罕見病。腎內科主任張曉良教授介紹,我國《罕見病目錄》已納入207種疾病,其中約30種直接或間接累及腎臟損傷,包括法布雷病、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癥(aHUS)、鈣化防御、常染色體顯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病(ADTKD)、多囊腎病(ADPKD)、原發性高草酸尿癥(PH1)、Alport綜合征等。
這些疾病多與遺傳相關,約占73%,早期癥狀隱匿,誤診率高,患者往往在出現腎衰竭后才被確診。中大醫院腎內科主任張曉良教授指出,了解這些疾病的早期表現,及時到專科就診以便早期確診,對于疾病的及時治療和改善預后尤為重要。
腎臟罕見病,注重早期識別與防治
法布雷病:
腎內科副主任王彬教授介紹,法布雷病臨床癥狀大多會在兒童或青少年期開始出現,男性癥狀較重。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腳發生間歇性的疼痛或感覺異常,疼痛通常在溫度較高或季節變化時出現,在運動后加劇;下腹、大腿、陰囊、外生殖器常出現紅色或紫黑色的血管角質瘤。病變程度常隨年齡加重,患者的耳朵、口腔黏膜、結膜、指甲也可能出現病變。眼部渦狀角膜渾濁為該病的特有表現。該病中晚期會累積腎臟、心臟、腦血管等重要器官,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該病早期常被誤診為風濕病、關節炎、生長疼痛或是心因性疼痛,甚至被認為是患者裝病。對有家族史的個體進行酶學和基因檢測可早期篩查出患者。
法布雷病治療方法有:酶替代療法可延緩疾病進展。基因療法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有望實現“一針治愈”,此外多學科支持與對癥治療也非常重要。對高危人群,專家建議進行家族基因篩查、育前遺傳咨詢等對該疾病的篩查、診斷、治療和預防是重要的手段。
Alport綜合征:
專家介紹,Alport綜合征臨床上多在青少年發病,早期多表現為鏡下血尿及蛋白尿。隨著疾病進展可發生青少年期感音性神經性耳聾、圓錐形晶狀體(眼異常)。
腎內科副主任王彬教授表示,該病的診斷依靠基因檢測、腎活檢病理診斷(電鏡)以及聽力評估。目前主要以支持對癥治療如ACEI/ARB延緩腎病進展,抗纖維化藥物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需要注意的是,該病預后不良,男性多在30-40歲進展至終末期腎病。對兒童期血尿、進行性聽力下降合并視力異常者要注意及時就醫,必要時進行基因檢測。避免近親結婚。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癥:
專家介紹,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癥臨床上早期多表現為乏力、尿色加深、高血壓等不典型癥狀,典型臨床表現包括急性腎衰竭、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該病多器官損害,進展迅速,死亡率極高。診斷方面依賴補體相關基因檢測、ADAMTS13活性測定(排除TTP)、血小板減少及溶血證據。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癥的治療方法主要有:特效藥物補體抑制劑(如依庫珠單抗)可顯著改善預后,快速控制病情;血漿置換、血液透析等支持對癥治療也很重要。該病預后較差,但是及時診斷并使用補體抑制劑可顯著改善腎功能,否則死亡率高達50%。
專家提醒,感染、妊娠、器官移植等都是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癥的重要誘發因素,因此,應該加強對該類人群發生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癥的早期識別能力,避免延誤病情。
原發性高草酸尿癥:
據介紹,原發性高草酸尿癥分為PH1(AGXT突變)、PH2(GRHPR突變)、PH3(HOGA1突變)三型。發病機制在于酶缺陷導致草酸生成過多,沉積于腎臟(結石、鈣化)及全身。早期常表現為嬰幼兒期反復發作的腎結石、血尿,晚期進展到終末期腎衰竭、系統性草酸鹽沉積癥等。該病的診斷依靠基因檢測、尿草酸檢測、肝活檢(酶活性測定)等。
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水化、枸櫞酸鉀、肝腎聯合移植(PH1);RNA干擾藥物Lumasiran(PH1)顯著降低尿草酸為主。預后方面,PH3較輕,PH1進展快。治療進展方面,新型特異性藥物Lumasiran已經獲得美國FDA批準,國內已經開展相應基因治療臨床試驗。
鈣化防御:
據了解,在中國開展的一項區域性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血液透析人群鈣化防御的患病率為 1.24%。鈣化防御診斷困難,進展迅速,致殘、致死率高,目前尚無針對該病的特異性治療藥物,個別藥物如硫代硫酸鈉也僅為超說明書用藥。該病早期多表現為皮膚硬結、紫癜并伴有疼痛,中晚期皮膚缺血性潰瘍并迅速惡化,疼痛劇烈。影像學檢查表現為全身多發性小血管鈣化。皮膚活檢病理表現為微小動脈中膜鈣化版內膜增生和纖維化,血管狹窄、血栓形成、組織潰瘍壞死,常導致截肢、敗血癥甚至死亡。
專家表示,早期診斷是提高治愈率、改善預后的關鍵。應重視非典型皮膚損害、充分運用影像學新檢查技術和及時規范的皮膚活檢病理檢查是早期診斷鈣化防御的重要策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內科張曉良教授團隊,通過探索性研究,在國內已初步建立了適合中國人群的鈣化防御早期診斷方案。中大醫院腎內科首創“中大方案”,結合硫代硫酸鈉、抗凝及傷口管理等多學科手段,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專家提醒,對終末期腎衰患者,做好慢性腎臟病礦物質和骨代謝紊亂的管理工作,控制鈣磷代謝紊亂,治療腎性骨病,避免長期透析患者的一系列高危因素。
常染色體顯性腎小管間質腎病:
該疾病早期多表現為多尿、夜尿增多。晚期則易發生慢性腎功能不全,30-50歲進展至終末期腎病、高尿酸血癥、痛風等。基因檢測及腎活檢是重要診斷手段。
中大醫院腎內科主任張曉良教授介紹,治療該疾病主要包括對癥支持(控制尿酸)、腎移植。多數患者在中年進展至終末期腎病。治療研究進展:2023年研究發現BRD4780通過靶向TMED9清除MUC1-fs,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不止罕見”,中大醫院腎內科在行動
據悉,中大醫院腎內科作為專注于腎臟罕見病診療的醫療機構,以多學科協作、精準診療和前沿研究為核心,搭建多學科協作與精準診療平臺,成立“疑難罕見腎病分子診斷與治療中心”。并且不斷提升診療能力,從精準診斷到規范治療,科室近五年來已確診近百個遺傳性腎病家系,特別是研究創立了鈣化防御診療的“中大方案”并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并且實現科研突破,從臨床問題到基礎研究。科室一直以來關注罕見腎臟病患者的治療,為疑難腎臟罕見病患者設立住院快速通道,提供快捷、高水平的多學科診療服務。此外,張曉良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多次在中華醫學會罕見病學術年會分享“中大經驗”,為推動全國罕見腎臟病診療規范化做出努力。
中大醫院腎內科主任張曉良教授表示,腎臟罕見病的防治面臨多方面挑戰,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需在未來的工作中加強多方合作,推廣基因測序和AI輔助診斷等技術創新;持續加強公眾教育,通過媒體宣傳提高疾病認知,減少誤診;通過學術推廣不斷提升診療規范水平;加強國際協作,積極參與全球多中心研究,加速新藥研發,為患者點亮希望之光。(王倩 劉敏 程守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