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有云:“上工治未病。”所謂“上工”就是高明的醫生。可見,中國的中醫理念中,養生防病比治療疾病更為重要。
對于小君來說,《周易》亦是一本“上工治未病”之書,只不過周易所防范的則是人生中的種種弊端,同時《周易》所體現的也是萬物皆有道的觀念。
《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事實上所說的就是這世間的萬事皆有對立兩個極端。有善就有惡,有丑就有美,有好就有壞,然而兩個極端觀念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作用中,衍生出了這世間種種事端。而人們面對這種種事端態度和應對的方式,則往往影響了事物發展的話方向和自己的命運。因此,在《周易》天、地、人的三才體系中,人起到了推動事物發展的作用,因此便有了“天尊,地卑,人為用”之說。
所謂“天尊,地卑,人為用”也并非說“天”是如何尊貴,而“地”是如何卑下。只不過以“天”來指代那些人們難以觸及難以改變的環境和因素,而“地”則代表著那些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影響并改變,與我們生存息息相關的因素和環境。
畢竟對于古人來說,高高在上難以觸及的一切顯得神秘莫測,自然而然因無知而產生了敬畏感,而近在身邊因熟悉而親切的事物,自然就難以敬而重了。
不管是遠而尊或是近而卑的一切,都是構成我們命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如何應對都決定事情發展的走向并影響著我們將來命運,亦即我們的得失。所區別的不過是,應對得當則將會對我們產生正向的影響,便是得;若應對失誤的將對我們產生負面的影響,即所謂的失。
事實上,正如《老子》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本就不會因人的喜好而轉變,能推動事物根據自己的需求而變化唯有人類自己,這便是為什么人們總說“自己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只不過,愿望總是美好的,但結果卻不一定如人愿。因為,并非人人都能了解事物運作的客觀規律,也并非人人都能洞察人性,所以決策的過程中自然就存在著太多的變數,讓得失成敗變得撲朔迷離。不免讓人遐想,如果能有那么一本說明書,來為我們指明事物發展規律那該多好。
其實,《周易》就是這么一本人生的指導手冊。雖說古人窺的是天道,但于我們來說,其所喻的卻是人道。可以說,《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所揭示的就是六十四種事物發展的規律,亦是六十四種人生的智慧。
它能讓我們在未歷經挫折時便能知曉應對困境的方法,它也能讓我們在得意時就能警惕樂極生悲,它還能讓我們在危險尚未來臨前就及時洞悉危機的先兆,正所謂“履霜兼并至”。而這些,何嘗不是“上工治未病”的智慧呢。
更重要的是,了解《周易》也讓我們明了這世間萬事萬物皆有道。當你漸漸理解這世界的底層邏輯,洞悉人性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世間一切得失都是有跡可循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