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有諸多朋友前來咨詢轉行研習中醫事宜。其間,大家最為關切的便是:該拜怎樣的老師,又如何才能求得良師傾囊相授?懷揣這一疑問,古承團隊踏上前往浙江義烏丹溪文化園的探尋之旅。回溯 700 余年前,彼時非科班出身之人若欲轉行踏入中醫之門,最難的關隘何在?怎樣才能拜得良師?希望此舉能為大家帶來啟迪與思索。畢竟,轉行學中醫并非今時獨有,自古已然。
尋師記:在朱丹溪故里叩響中醫傳承之門
輾轉千里拜師
雖屢遭拒仍風雨無阻守候三月
終以誠心打動恩師
元泰定二年秋(公元1325年),四十四歲的朱丹溪跪在杭州城羅知悌醫館前苦苦求見。
醫館門童第三次擺手:"先生今日不見客。"
朱丹溪緊了緊肩頭滲水的包袱,在青石階上跪得筆直。石板沁出寒意,秋雨打濕的葛布長衫貼著后背,懷里那本批注得密密麻麻的《和劑局方》卻護得溫熱。記不清是第幾次被拒絕了,這場拜師求藝的跋涉,他已走了整整十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先生,學生愿效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回去吧。"雕花木窗里傳來蒼老的聲音,"我門下不收半路出家的儒生。"
許文懿老師得病的場景仍在眼前翻涌。彼時朱丹溪還滿腹經綸,修習舉子業,眼見鄉醫們泥執《和劑局方》爭論不休,卻開不出治病良方。他聽從老師建議游藝于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念及此,朱丹溪求見更篤。
朱丹溪拜師羅知悌
日月推遷,光陰倏忽而逝。三個月后,當羅知悌推開醫館大門,看見那個在秋霜中誦讀《黃帝內經》的身影時,終于長嘆:"進來吧,朱彥修,我會傳授給你我的畢生所學。"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彥修,是元代著名的醫學家,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并列為"金元四大家",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了丹溪學派,對中醫理論和實踐做出重要貢獻?。?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
朱丹溪青少年時鉆研儒家經典,30 歲母親患嚴重胃病,醫生盲目套用《局方》,醫治無效,他由此立志學醫。36 歲師從許謙學理學,兩次科舉不中,又得許謙鼓勵,遂放棄仕途專注醫學。
泰定二年,45 歲的朱丹溪渡錢塘江尋醫,后向杭州名醫羅知悌求教。羅知悌醫術精湛,融合多家之長。在其教導下,朱丹溪醫術精進,經長期實踐,總結出 “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 的論點,為創立丹溪學派奠定基礎。
一代醫宗今何在?歲月流轉心未改
千古醫道永流傳,今朝薪火續新篇
臘月風和意已春
古承踏訪丹溪園
冬日的義烏赤岸鎮東朱村被晨間的霧氣籠罩,隨著太陽緩緩上升,原本灰白色的霧氣也被染成紅色。低垂的晨霧像是畫卷上的一道道留白,將整個鄉村勾勒成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這座中國傳統村落,是中醫“滋陰”宗師朱丹溪的故里。
中華養生丹溪文化園入口處
至中午,日上中天,玉宇澄清。古承一行人來到這里,沿著斑駁的青石板路往深處走,白墻黛瓦的院落間飄出陣陣農家炊煙。轉過不知名街角,整座中華養生丹溪文化園便映入眼簾,走近這座古樸的江南園林,拾級而上踏入園內,但見亭臺掩映,花木扶疏,聽工作人員說,這里夏日還有百種藥香浸潤。
丹溪文化園
穿過林蔭小道,移步換景,湖光、山色、丹溪亭、拜師亭、長壽塔及據傳當年丹溪制藥的仙水井,無一不在展現著中醫文化的濃郁氛圍。這里不僅有小橋流水,更有寓寄后人崇敬之情的各式亭臺、館園、碑廊。朱丹溪的陵墓便在其中。
最惹眼的,當屬坐落于三叉路口的丹溪亭。亭中豎立的石碑正對著大門,上書有“一代醫宗”四字,由昔年國家衛生部陳敏章部長題寫,筆力遒勁,氣勢磅礴。石碑背面則是明代大學者于謙為了紀念朱丹溪寫的贊頌銘。
亭中“一代醫宗”石碑
"究竟要怎樣的誠心,才能叩開中醫傳承的大門,成為一代醫宗?"站在丹溪亭中的石碑前,這個問題如同一柄銀針,直直刺進我的心里。我躬下身輕撫石碑上凹凸的刻痕,七百年前那個為求中醫明師跋山涉水的背影,突然在明晃晃的冬日陽光里鮮活起來,布衣醫者的執著穿透時空撲面而來——
古承鋪磚搭橋助力拜師
踏遍山川只為賡續燈火
醫道如長夜,明燈需人傳。七百年前,朱丹溪為求醫道真諦,渡江三度叩響羅知悌的朱門。青石板上跪出的凹痕,是千年杏林最動人的碑刻。而今,古承學堂的燈盞,在無數個夜里市始終如一亮著,照見的是數百位中醫傳承者同樣執著的面龐。
這七年間,我們的足跡丈量過十余省的山川。為求明師真傳,曾在寒冷的風雨中等待三小時,也曾在酷熱的烈日下苦候整日。某位中醫明師的門前,我們帶著師兄的拜師帖往返數次;某位隱世高人的院外,整整兩年拜訪從未間斷。被潑過冷茶,聽過冷語,但每當想起那些捧著《黃帝內經》渴望傳承的眼睛,每次推門的手都攥得更緊。
我們比誰都清楚,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尋師問道有多難。所以古承甘愿做那塊叩門的磚,用最笨拙也最真誠的方式,替每個求學者鋪平前路。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先生曾說:"你們這群年輕人啊,倒比當年朱丹溪還倔。"他不知道的是,這份倔強里,藏著數百位師兄的殷殷囑托,刻著對中醫傳承的泣血之諾。
在古承的檔案室里,整整齊齊擺放著數百位師兄的公證書。每張“信托”憑證的背后,都浸著師徒相得的淚水。有位師兄在拜入明門后寄來書信:"原以為要像古人那樣求師半生,沒想到古承早為我備好了青云梯。"這或許就是當代傳承最美的模樣——既有丹溪精神的風骨,又有眾人拾柴的溫暖。
朱丹溪紀念館“滋陰大師”主殿
轉行學中醫,最難的一步,是先走出去。因為我們深知:拜師路上,從來不該是一個人的孤勇。古承愿永遠做那盞引路的燈,讓每個中醫追夢者不必獨自跋涉。
古承學堂致力于中醫人才培養與中醫文化傳播,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幫助數百名中醫愛好者完成了拜師公證。學員通過跟診師傳、學堂授課,積累中醫臨床經驗,考取中醫執業資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蘇、浙江、山西、河北等地與數百名中醫明家合作,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提供“一站式”中醫學習服務及職業生涯發展整體解決方案。2024年,古承旗下中醫館承信余堂成立,打造“一家教你看病的中醫館”,以中醫教學門診為主要特色,為古承學堂開展中醫教學賦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