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崇尚白色是出了名的,結婚時身著白色婚紗,手捧白色百合,象征著純潔的愛;而潔白的教堂供奉著純白的圣母則是神圣的象征。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歐洲人竟將這春節神圣的白色冠上的中國的稱謂。
“中國白”是德化白瓷的別稱。
據傳第一次將白瓷帶到歐洲的是馬可波羅,因此在意大利也有學者將白瓷稱為“馬可波羅瓷”。初登歐陸白瓷就大放異彩了,清新脫俗的無瑕純白徹底的征服了歐洲人的審美,于是歐洲人親切地給了它一個新名字:BLANC DE CHINE。
傾慕卻造不出白瓷的歐洲人便開始瘋狂的買買買中國白瓷,并小心的珍藏了起來。如今歐洲各大型博物館中眾多的“中國白”展品,就是當年歐洲人癡迷的見證。大英博物館從1753年開始收藏德化白瓷,如今館內“中國白”藏品已多達2000多件了。據傳馬克思當年還研究過德化白瓷佛像,如今有幾尊就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里。
在1998年東南亞打撈出的唐代沉船黑石號上,60000多件文物中其中就有3000多件白瓷,顯然也是運往歐洲的。
但早期的中國白瓷也有個尷尬之處,就是在歐洲相當火熱,在國內卻相對冷淡。
其實中國燒制白瓷的歷史并不短,但與瓷器的歷史比起來卻也不算長。最早燒制出白瓷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只是當時還無法燒制出,純粹的白瓷。
時至唐朝,最有名的白瓷出自邢窯。茶圣陸羽曾贊邢窯的白瓷“類銀似雪”,但以如今的眼光來看,那邢窯的白瓷還是偏灰泛黃了。
我們知道宋朝流行點茶,最愛那茶上山水繪,而青黑的建盞最能襯托那點茶浮沫。因此宋徽宗嫌棄白瓷太刺眼,鋒芒畢露。因此宋代五大官窯唯有定窯燒白瓷,只不過此時白瓷燒制技術比起唐代又上了一階,可以做到“比比白的至真至純,而想要白上有花”,因其釉面相當的輕薄,所以完全不影響瓷胚的雕花和裝飾。
而在白瓷燒制技巧上精益求精的則是明朝。永樂皇帝為了追求更純白的瓷器,命景德鎮繼續精進白瓷技巧。終于,景德鎮燒出了毫無雜質的純白瓷器。然而真正讓中國白瓷名聲大噪的還得是德化白瓷。
畢竟燒制白瓷最大難點在于瓷胎中的含鐵量決定了陶瓷顏色的深淺度。若要燒出純白無瑕的白瓷,那么瓷胎的含鐵量必須低于1%。而能做到這點的唯有景德鎮和的話的高嶺土。
只不過景德鎮的高嶺土土質偏硬,很難表現出圓潤柔美的線條,這也是景德鎮的白瓷在比起的話白瓷稍遜一籌的關鍵。因此德化白瓷不管在工藝或是材料上,從明代就代表了白瓷的最高水平。
歐洲人更是將德化白瓷稱為“白瓷之母”,那豐富的色調質感,流暢柔美的線條至今仍讓西方人為之折服,而將其譽為“中國瓷器之上品”。
一抹中國白,讓西方人傾心至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