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之路漫亦燦,行而不輟終致遠
——記跟師學醫半載之體悟
“拜師之時,師曾言未有弟子隨其過半載者,吾先需過此關方可。醫學之艱深,已有所感,當抄誦之書,又數不勝數,誓當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學有所達。故偶有憊怠煩悶之時,但未曾有一絲言棄之心。寶劍鋒從砥礪出,惟堅持不懈,用心專一,深察內省,補過拾遺,方可為良醫。此間承蒙師父敦敦教導,收獲頗多。”
學醫體悟
李伊曉
作者簡介PROFILE
李伊曉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現全職跟師學習。最初因對中醫及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于2024年初開始自學中醫,后結緣于古承,同年5月24日拜師于河北張景淼醫生,從四小經典入門系統學習中醫。
今歲五月二十三,感劉校之引導,吾初至建通瑞仁堂,謁師。禮畢,師問余學醫之緣由及路徑。后告吾學醫之正道,即以藥為始,劑伍以啟,夯實基礎,熟誦湯頭,再研古之經典。當世之風西醫當道,故亦需兼通西學。或泥古守舊,或崇洋媚外,皆不可取。乳香、沒藥、藏紅花之類,皆舶來之品,可知兼收并蓄貫穿中醫發展之古今。師中者重,貫匯現代醫學亦不可視輕,融為己之精髓,乃重中之重。師言許久,發人深省,彼時吾尚未入醫門,已感師之高度非常醫所能及,心中誓言定追隨吾師深究岐黃之術。遂于翌日(五月二十四日)酉時拜師,諭吾《大醫精誠》抄誦十遍、感言三篇。備十日后始跟診修醫,至今半載矣。
拜師之時,師曾言未有弟子隨其過半載者,吾先需過此關方可。醫學之艱深,已有所感,當抄誦之書,又數不勝數,誓當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學有所達。故偶有憊怠煩悶之時,但未曾有一絲言棄之心。寶劍鋒從砥礪出,惟堅持不懈,用心專一,深察內省,補過拾遺,方可為良醫。
此間承蒙師父敦敦教導,收獲頗多。自感方中用藥之意略識,然尚未精通,仍需查問于書,以曉藥之深理。故今后還需用功于諸藥之細微差異,熟記于心;藥之主效、兼效,皆需通曉;熟知各類炮制于藥物的影響及應用;用藥之劑量范圍等。《藥性賦》及《藥性歌括四百味》仍需倍加復習,熟讀成誦,不可生疏。
師兄于河北張氏瑞仁堂跟診
十一月隨師赴安國,眼界遂為開闊。同種藥之質、形、價,差異頗大。為醫者當善辨藥之真假偽劣,亦需兼通數市行情及經營之道。若此方可少被欺蒙。
隨師半年,吾所識之藥漸增,然達及全部尚差之千里。曾有病家欲購萊菔子,然斗中為吾等晾曬誤放之菟絲子,吾不識,幸其有疑,而復請吾師觀之,遂未貽誤病家。經此,吾深感識藥為醫家所必備,遇不明之藥,吾當勤學多問,強記于心,不可再生差池。
草到安國方成藥
中藥學視頻已觀畢,之后需詳記書中內容。某日吾不解石膏之應用,師以鹽山錫純之《醫學衷中參西錄》示吾,首篇即石膏。此書論述之精彩,遠勝于《中藥學》。故吾仍需博覽名醫大家之著作,不可局限于一家之言。
《醫學衷中參西錄》亦詳論于西藥。近日,師令吾購《藥物學》,以便查閱化藥。師于中、西之藥皆精通,今吾雖專研國術,以中藥為重,然亦需兼學師所用之化藥。近日一病家令吾知中西醫皆通之所必要。其患水腫,頭部、下肢皆脹滿,師診曰乃西醫稱之腎病綜合征也,病情危重,可見一斑。然其不以為意,否拒中藥之治,而欲往他處求醫。師恐其貽誤病機于途中,書化藥兩種與之,告其服用之法。由此觀之,化藥雖不及中藥,然可令病危而不欲治之病家暫服,以治其標,挽拖治而漸加,救其命于一時。
師兄于河北張氏瑞仁堂跟診
吾初來之時,尚未明方藥,以學成藥為始,剖析其所含諸藥之功效作用。漸而師述方名咐余開方,吾查書開具,而后師加減之。愚觀師遣方用藥,如桂苓術甘湯、蒼附導痰湯、防己地黃湯、荊防敗毒散、桑菊飲、通竅活血湯、加減瀉白散、二妙散、鎮肝息風湯、獨活寄生湯、二陳湯、溫膽湯、甘麥大棗湯、桃紅飲、黃芪桂枝五物湯等,治愈諸多病疾。凡吾所親觀驗之方,印象尤為深刻,此乃唯習學理論之所未及。每觀一方于書中,吾便憶其所治之病家及諸癥,思用該方之由,書中所列之癥與病家所罹之癥異于何處,于所異之處又有何加減。中藥之所以優于成藥,在于可據病家之證而加減,以達治愈,非止于有效。病家遵醫書之言而病之有乎?故深究病案與書理之異,即可明病之所要,由病家之何癥而推及該方,素體之不同而致其諸癥有何特異。此乃活學方劑之道。觀思師之加減,亦有益于深曉藥性。功效相似之藥頗多,而擇其一者必有慮思。或因兼效益于病家而選之,或因副作用而棄之,或因價高而舍之。如一患兒高熱數日,津液損傷,擇玄參利咽最佳,唯其亦可滋陰而已。
“衷中參西”張錫純紀念館
古今之成方過千,強記之乃學醫者之所難及,亦為下策。萬千成方皆由少數基礎方所化裁,若通曉基礎方,再加減變化,即可知一方而能用百方矣。如補氣之四君子湯,補血之四物湯,化痰之二陳湯,解表之桂枝湯等。四君子湯可化出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七味白術散等;二陳湯可化出導痰湯、溫膽湯等;四物湯可化出桃紅四物湯、桃紅飲、圣愈湯等;金匱腎氣丸可化出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都氣丸、麥味地黃丸、歸芍地黃丸、濟生腎氣丸等;至于桂枝湯之所化者更多。
吾淺習部分方劑于臨床,然欲“通曉”尚需時日。而后需深研方劑之書及視頻。抄《湯頭歌訣白話解》之時,當記于心中,并分析其理。另師囑,湯頭歌之增輯亦當加以誦記。
藥為醫之母,方為醫之父。可知方藥之重要,不可輕視。吾當靜心研習方藥,而后方可涉及內外婦兒科。深威若心浮氣躁,不求甚解,而唯以速度是論,則入歧途矣。若以方藥為根,深思博取,似緩而終致遠矣。師命吾抄方藥詳解,一則深習方藥,一則去浮躁之心性。吾初來之時,日夜抄錄《醫古文》,目澀身疲。而今抄方藥之時,已不再似前,深感書中所論之精妙,唯用心于其中。
熟讀經典
德懋忱恂,人事久遠;往交禮全,嗔怪少生;浮躁易敗,穩靜多慧。此兩季,吾所獲不止于醫道,于人情世故亦有所長。吾隨師先后赴上海、宜州、柳州、桂林、北京、安國,途中收諸多見聞之益。師嘗言,讀萬卷書亦須行萬里路。師將其多年之處世經驗盡授于吾,日日教導,不厭其煩,以期吾可通曉世情,廣開格局,明悟所缺而改之。師之教誨令吾深省。己言直面冷,疏離周人,多慮多思,身弱而偏食,必當改之。師之言行為吾之身范,無論病家性情態姿何如,皆可悅然侃談。吾曾問,倘遇憤然之事亦佯笑乎?師言:“面帶難堪之色,無益于事之解決,然欣然待之,眾人必敬佩爾。”師曾言“喜怒哀樂當隨爾所控,若有所圖,則示之以人,而不可令人左右爾之七情。”
師闡吾以諸理,攜吾出游南北,以期吾有所改余不利處世之性情。一日,師強令吾敞言心中久抑之事,經此,吾似有所釋,未嘗再有莫名沉淪之緒。然彼時,吾不解師意,有所妄言,今深悔之。師為弟子所費之心血頗多,然因吾之愚笨,竟不明師之苦心。師曾語吾:假言謬贊是為奉承,汝之敵也;誠言功績于眾人,汝之友也;直言爾過,汝之師也。吾當銘記于心,聞過則喜,方有所成。
師兄的跟診日志
跟師之初,遇不解而不問,亦未時刻跟隨侍診,皆師喚吾而講學。今則有所長進。遇不明則書之,而后求問于師,疑問漸得以消;診病之時,則緊隨左右,經驗漸得以增。經此轉變,吾亦感主動學、問之重要。然吾所當進之處在于暢聊,而后須細觀師之言行,用功于人情達練之術。
師命吾盡錄每日所學所想,今已近二十萬字,成書兩冊。因師言教之嚴格,吾方可據日常所錄而摘集“神經性肌強直”之案例,成文一篇。師言醫之道首在于術,可治常病,起沉疴,而能書能言,亦為大醫之所必備,不可不學。
十二月十二日,文章刊登,吾驚喜之余,亦明此非吾之功也,不可夸炫自傲。因該病之少見,全球僅三十例而已,且未嘗有治愈之法,而師以一月之期即妙手回春,實令人驚嘆。師主筆此文,必勝于吾,然師讓于吾,待吾成文后,親閱數日,反復細讀而改之,錯漏之處一一斧正,文辭愈為典雅。然見刊之后,恍悟吾之不周,未列師名于其中,惜為時晚矣。吾亦十分慚愧,今后必當思慮周全,勿令重蹈。
師兄文章刊載于《中國中醫藥報》
投稿三日,即見載于《中國中醫藥報》,親朋眾賀之際,余愈深履薄冰。師于吾之期望頗高,告予日后當登其余二刊(《中醫雜志》《國醫年鑒》),吾亦有所望于己,須愈發努力于前。
此半載歷時似短而實為大要也,師命吾所習之課業及授吾之法要,乃習醫之正途也。令吾免于徘徊摸索之苦,而于初始之時即入醫修之捷徑坦途,天佑爾,以此也。吾唯須謹遵師命而恒行之,不明時亦照行之,慮而后必有大解。嗣后須對日錄所學而加以時習之。深研方藥,以之為重;每日站樁,強健體魄,不可懈怠似前。
此半載跟師之概要也,小結以自勵。
甲辰年乙亥月壬辰日謹書
李伊曉師兄榮膺古承“2024年度醫理探微獎”
古承
古承學堂致力于中醫人才培養與中醫文化傳播,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幫助數百名中醫愛好者完成了拜師公證。學員通過跟診師傳、學堂授課,積累中醫臨床經驗,考取中醫執業資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蘇、浙江、山西、河北等地與數百名中醫明家合作,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提供“一站式”中醫學習服務及職業生涯發展整體解決方案。2024年,古承旗下中醫館承信余堂成立,打造“一家教你看病的中醫館”,以中醫教學門診為主要特色,為古承學堂開展中醫教學賦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