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師【言】
政策紅利
“如今國家對中醫采取了開放政策,當時70年代我作為第一批解放的中醫代表,能夠在這個領域工作讓我感到激動。而現在,看到今天四位年輕人雖然都是半路轉行,能通過師承的方式重新加入醫生行列,我感到非常寬慰,因為他們的內心始終懷揣著成為醫生的夢想”
弟子【言】
人生導師
“老師會很耐心的跟每一個患者去講他生病的過程,或者說是體質,還有他的心情,我覺得老師是真的做到了上醫。上醫不光只是醫病,還醫了患者的的心。老師不光是我醫學上的老師,更是我人生中的導師”
古承【言】
珍惜機會
“拜師學醫,既要學老師的醫術,更要學老師的醫德,從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老一輩中醫人可敬的精神,希望每位拜師的弟子都能跟師學習的機會”
古承學堂為上海中醫明師張玉萍主任、盧錦花主任舉辦收徒儀式
春冬正月,小寒料峭,早梅爭發,陽和景怡。
在這年味漸濃的時刻,古承與各位明師、師兄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一場意義非凡的中醫拜師儀式。
中醫拜師之禮,意義非凡。醫道淵深,非口傳心授不能得其精妙。師者,懷精湛之術,具高尚之德,引后學入岐黃之門,傳濟世之法。此禮也,乃醫術傳承之紐帶,醫德弘揚之橋梁 。經此儀式,后學得以承先輩之慧,繼往開來。
愿諸中醫傳承人,德藝雙馨,妙手回春。以仁心施仁術,解蒼生之疾苦;憑精研促醫道,展中醫之榮光。于醫學之途,順遂無虞,功績昭著,令杏林生輝,福澤綿延。
1
儀式開始
本次拜師儀式在主持人的介紹中拉開帷幕。
古承主持人靈芝老師,娓娓道來中醫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并介紹到場的專家、師兄與嘉賓,以及這場拜師儀式所承載的非凡意義,為整個儀式奠定了厚重而神圣的基調 。
她說:今天,又將有新的火種在這里點燃,為中醫這盞明燈,續上新的火焰。兩位專家,張玉萍老師與盧錦花老師,是今天拜師儀式的師父:
張玉萍
張玉萍
主任醫師
從醫50余年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所長、科技信息中心主任
研究員,研究生導師。曾先后任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所長、科技信息中心主任,中國中醫藥年鑒編輯部主任。師承原上海中醫學院副院長金壽山教授,先后從事中醫基礎理論、傷寒、溫病等教學20余年。在岳陽醫院外科主任夏涵老中醫指導下,專攻痛風病的臨床治療與實驗研究。設立專科門診,治療研究痛風、痛風石、高尿酸癥已30余年。先后承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衛生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多項臨床治療與中醫古籍文獻整理等研究課題,發表與課題相關研究論文30余篇,編撰與課題相關論著40余部。
盧錦花
盧錦花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
全國名中醫理事會終身理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醫療系,1993年第一屆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研究班畢業。歷任仁濟醫院中醫科主任,從事中醫醫教研工作近五十載。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十五攻關課題一項及參與市、局級課題多項。擅長治療各類消化系統疾病、婦科月經不調、不孕不育、更年期綜合征。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各種腫瘤疾病術后中醫藥調治。以及各種疑難雜癥的中醫藥治療方面頗具特色,造詣深厚。深受眾多病家的認可追祟和好評。
而寒風凜冽,卻擋不住各位師兄求賢問道的熱忱之心。即將拜師的弟子是石佳英、沈堯堯、顧丹丹、唐宇四位。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今有張玉萍老師與盧錦花老師,德藝雙馨,學養深厚,她們定能傾囊相授,悉心指引諸位弟子。相信四位弟子在恩師的諄諄教誨下,定能汲取中醫精髓,傳承千年不衰的岐黃之術。
未來之路,望各位師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精研醫術,砥礪前行,為中醫這棵參天巨樹添枝加葉,讓歷久彌新的古老醫學在新時代綻放華彩。
中醫拜師儀式正式開始。
2
發言環節
(1)校長發言
首先由古承劉校長上臺發言。
劉校長感慨道:大家都知道,非科班半路學中醫,面臨的困難要比讀書時代多幾倍,但今天拜師的四位師兄都義無反顧來學習中醫,今天凜冽的寒風也擋不住大家的熱忱,這種精神讓人敬佩。我發自肺腑的祝福四位師兄在未來的學藝路上都能有圓滿的收獲。
劉校長繼續分享說:上次我帶著張老師公證,中間吃飯,張老師利用僅有的十幾分鐘的上菜時間遠程問診,給病人現場開處方。這種工作精神讓我自愧不如。我覺得既要學老師的術,更要學老師的醫德。從張老師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輩中醫人可敬的精神,還有盧老師,第一次見盧老師和學生交流,我就感覺到盧老師是一位教學和臨床經驗非常豐富的專家。兩位師兄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跟診學習機會,虛心求教。
劉校長在發言結尾介紹古承:自 2017 年起,古承投身中醫市場工作已七年有余。七年間,業務覆蓋江蘇、浙江、上海等十余個省市,助力數百位中醫愛好者在古承拜師。同時,推動上海中醫師承工作高質量發展,嚴格把控學習流程,篩選學子,依規完成師承學習。民國時上海中醫專科學校為中醫界中流砥柱,如今古承也力求為中醫傳承貢獻力量,讓百姓受益。
最后,劉校長感謝兩位老師出席儀式,并祝愿學子傳承岐黃之道,懸壺濟世 。
(2)弟子發言
石佳英師兄在拜師儀式上表達了自己的激動與榮幸。
她說:從小夢想成為醫生,在接觸中醫并經其治療改善自身狀況后,感受到了中醫的魅力,愈發熱愛醫療事業。她十分欽佩張老師,認為張老師不僅醫術精湛,還能耐心關懷患者,醫病更醫心,是醫學和人生的雙重導師。老師的醫風醫德以及學術思想,都讓她深感認可。
對于未來,她對自己提出要求:力量小時先獨善其身,盡力做好力所能及之事;學成后絕不持技凌人;始終傳承中醫,不藏私,有請教者必傾囊相授 。
接下來是顧丹丹師兄發言,她在拜師儀式上表達了榮幸之情。
她說:中醫蘊含哲學與生活智慧,承載著前人的心血。老師深厚的學術功底、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患者的關懷都是她學習的榜樣。她向老師表明決心:以謙遜態度認真學習,虛心求教;注重理論結合實踐,積極參與臨床積累經驗;傳承老師的學術思想,傳播中醫精髓,讓更多人受益。最后,她鄭重感謝盧老師給予自己成為中醫的機會 。
另外兩位師兄亦表達了堅定學好中醫治病救人的拳拳赤子之心,不無動情,將拜師儀式氣氛推向新的高潮。
(3)老師發言
首先由張玉萍老師進行發言。張老師回顧了自己的從醫經歷,她對中醫事業的忠誠令人動容。
她說:從中醫藥大學畢業后,在老師勸說下留校,于上世紀70年代經歷了拜師儀式。自己深受導師金壽山的影響,金壽山老師臨終前滿懷遺憾——中醫界對中醫基礎理論和經典研讀不足,殷殷囑托她要研讀好四部經典,要將寶貴的中醫古代文獻整理出版。張老師銘記導師教誨,為整理近代中醫書籍,在圖書館苦讀民國時期的醫書,歷經十年完成相關工作,并獲得上海市相關獎項。
張老師分享了自己進行學術研究的故事:她執著鉆研。如研究痛風時,帶領團隊翻遍眾多醫書探尋痛風相關記載。她還對《黃帝內經》中一些有爭議的內容深入研究,指導研究生從字形演變等角度進行剖析,最終論證了《黃帝內經》作為臨床著作的觀點,得到段逸山等大師的認可。
張老師以自身經歷告誡學生,要忠誠于中醫事業,諄諄囑托,即便學有所成也不能驕傲自滿。中醫之路漫長,要不斷學習、刻苦鉆研,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傳承中醫 。
接下來由盧錦花老師發言,她對弟子們的關懷之情溢于言表。
盧老師表示,既然同學們選擇學習中醫,就要沉下心來,耐得住枯燥,用心鉆研。作為老師,自己定會盡心盡力教學,助力學生學業進步。鑒于同學們并非系統學習,起步較難,盧老師希望大家在基礎理論學習和實踐中都要多下功夫。
盧老師期待同學們學成后,運用專業知識服務病人,為傳承祖國醫學貢獻力量,與老師攜手奮進 。
3
拜師環節
接下來正式進入拜師環節,香茗敬賢師,薪火承岐黃。
傳統禮節
1
弟子正衣冠,獻花呈禮,宣拜師貼。
2
弟子宣拜師貼,行拜師禮,奉敬師茶。
3
老師授回徒貼及回禮,告誡弟子門規師訓。
在這莊重的拜師儀式中,師徒莊重地在《拜師帖》上落墨簽字,一筆一劃,皆承載著責任與期許。而后,在見證人的主持下,整套程序圓滿完成,至此,新弟子正式踏入師門,成為傳承中醫的一員。
張老師叮囑學生道: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做真人,我們的陶行知教學家講的。我們跟你一起,大家做一個真正的人,讀到老學到老。第一個要求,一定要三年的師承過程中學習不馬虎,全部的考試都要優等。第二個。得到了第一步(成果)以后還要繼續努力,這是你們的第一個偉大的目標。
盧老師叮囑弟子道:醫者仁心,親疏一等。貧富貴賤,同壽無期。懸壺濟世,竭盡全力。
在拜師儀式結尾,現場眾人齊聲朗誦《大醫精誠》選段,莊重宣誓。
《大醫精誠》彰顯至純醫者仁心,倡導醫者面對患者時摒棄雜念,心懷慈悲,全力祛病。此精神傳承千載而熠熠生輝,為后世從醫人立好道德標桿。鞭策我們,無論艱難險阻,都要銘記 “大醫精誠”,憑精湛醫術與高尚醫德踐行醫者救死扶傷之使命。
拜師儀式在眾人的宣言聲中圓滿禮成。
儀式圓滿禮成
古承學堂致力于中醫人才培養與中醫文化傳播,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幫助數百名中醫愛好者完成了拜師公證。學員通過跟診師傳、學堂授課,積累中醫臨床經驗,考取中醫執業資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蘇、浙江、山西、河北等地與數百名中醫明家合作,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提供“一站式”中醫學習服務及職業生涯發展整體解決方案。2024年,古承旗下中醫館承信余堂成立,打造“一家教你看病的中醫館”,以中醫教學門診為主要特色,為古承學堂開展中醫教學賦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