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高速路上孩子被撞飛的視頻,引爆上億條評論。
2025年2月4日,廣深高速擁堵路段,返程車流像被按了暫停鍵,排成長長的列隊,等待道路疏通。
突然一輛打著雙閃的轎車車門拉開,一名幼童跑了出來,飛快地從車后方繞向右邊,橫穿到應急車道。
就在這一刻,旁邊應急車道一輛白色無牌照轎車急速駛來。
電光火石間,所有人都沒來得及反應,孩子已經被“嘭”地一聲撞飛。
肇事的白車停在路邊,司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始終沒有下車查看。
跟在后邊的母親呆愣了片刻,才意識到發生了什么。
她焦急地拍手跺腳,哭喊著沖向路邊的兒子。
憤怒的父親則紅著眼扯開肇事車門,對著司機拳打腳踢。
白車司機不住求饒躲避,慌忙拉住車門關上。
大抵是覺得不夠解氣,走出去幾步的孩子的父親又一次轉身拉開車門,再次對肇事司機揮拳相向。
一時之間,現場的哭聲與引擎轟鳴聲,交織成刺耳的悲鳴。
這段1分23秒的監控錄像,24小時內點擊量突破5億。
大家都在關注孩子的情況。
經醫院檢查,被撞孩子傷勢過重,全身多處骨折,還有嚴重的內臟損傷。
孩子父親毆打司機可能會面臨行政拘留加罰款的處罰。
另外,放任孩子在高速下車,也構成了監護過失的責任。
而肇事司機違法占用應急車道,以及無牌駕駛雙重疊加,也會有相應扣分、罰款和事故責任認定后的追究。
這場悲劇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身邊潛藏的三大安全隱患:家長對孩子監護不當,司機無視交規的僥幸,還有遇事優先放縱情緒的處理方式。
一次僥幸,也許是悲劇的序章。
根據沒有規范張貼臨時號牌的白車的行車記錄儀顯示,此前10公里內,該車司機已經3次違規使用應急車道超車。
他或許想,之前都沒事兒,這一次也不會有事,卻沒想到撞上了飛奔過來的孩子。
交通法規中明確規定,非緊急情況下占用應急車道,處200元罰款,扣駕駛證6分。
不知是處罰有些輕,還是普遍存在僥幸心理。
明知道應急車道是生命通道,但總有人和白車司機一樣,將這條規則選擇性視而不見。
“反正就超個車,能出什么事?”
很多占用應急車道司機都抱有這樣的心態。
2023年某車企推出“應急車道探測系統”,結果35%買家要求關閉該功能,留言寫道:
“提醒聲太吵,影響我超車。”
去年春運,全國高速被拍的占應急車道違章車超過200萬輛。
把應急車道當做快車道,已經很無知。
更有甚者,還將應急車道視為“觀景臺”或“休息區”。
2025年2月2日,莆炎高速江西井岡山段,就發生了荒誕的一幕。
一輛小車夜間停在應急車道,司機開啟雙閃后,竟在后備箱支起簡易餐桌,讓兩個孩子端著碗在高速公路上吃飯。
交警發現后,司機解釋說:
“孩子餓了,就臨時停車做飯。”
奇葩的理由,讓交警都一時語塞。
這些“占道族”不知道,他們堵住的,可能是別人的生路。
江蘇宿遷曾有個真實案例,救護車被占道車輛堵了45分鐘,車上心梗患者最終沒能撐到醫院。
而在深圳,有司機為了趕飛機占道狂飆,結果撞上故障車,把自己送進了ICU。
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應急車道不是VIP通道,而是用鮮血劃出的禁區。
有網友說:
“堵車時走應急車道的司機,和放任孩子亂跑的父母,都在為死神遞刀。”
廣深高速孩子被撞飛事件,事故最刺痛之處,在于監護責任的徹底崩塌。
孩子年齡小,即使擁堵路段可以暫時下車,監護人也沒有牽領或陪同,放任其在高速奔跑,結果造成嚴重后果。
心理學家指出,80%的兒童交通事故源于家長“暫時性責任放棄”。
監護人的一次疏忽,足以讓“意外”變成“必然”。
2022年5月3日,長張高速長沙段因車禍引發擁堵。
駕駛白色轎車的李女士見車流停滯,就讓7歲兒子下車在護欄旁小便。
孩子完事后突然追逐飛過的蝴蝶,橫向穿越車道時被后方緩行的貨車卷入車底,當場身亡。
監控顯示,孩子下車后母親仍在刷短視頻。
她以為車輛靜止狀態就是絕對安全,卻不知在高速公路上,這種安全假象比飛馳的車輪更致命。
后方重載貨車30米的死亡制動距離、司機高達67%的視覺盲區、孩童難以預判的突發奔跑,這些隱形利刃都是刺向孩子的刀。
因疏忽大意痛失孩子,也許會成為她一生的夢魘。
這樣的悲劇時有發生。
2024年10月1日,杭甬高速紹興段,王某因孩子暈車,便打開車門透氣。
沒想到9歲的女兒突然下車,跑向中央隔離帶撿玩具。
孩子瞬間被對向車道超速行駛的SUV撞擊,全身多處骨折伴顱腦損傷,經搶救保住了命,但永久性失明。
兩起事故鑒定,家長都承擔主要責任。
家長的每個監護漏洞都是給死神預留的暗門,吞噬生命的豁口。
在血淋淋的事實面前,這話并非危言聳聽。
唯有斬斷“失職—傷害”的因果鏈,才能讓每個孩子真正平安健康成長。
廣州高速事件中,父親在目睹孩子被撞后,情緒失控對司機實施暴力。
孩子當時被撞出十余米,父親沒有第一時間查看孩子傷情,而是連續踢踹司機泄憤,甚至拉拽車門致其受傷。
當拳頭成為對話的語言,所有答案都將血肉模糊。
現實中,情緒失控引發的二次傷害屢見不鮮。
2023年武漢某小區門口發生交通事故,一名外賣員因超速撞倒七旬老人致其死亡。
事故責任認定中,外賣員因全責需承擔民事賠償。
但死者家屬在調解現場情緒失控,十余人持鐵棍圍毆司機。
現場視頻顯示,外賣員被按倒在地后遭持續踢打,耳膜穿孔、脾臟破裂,經鑒定為重傷二級。
法院判決中,家屬因“以暴制暴”行為被認定為故意傷害罪主犯,5人獲刑3-5年,民事賠償轉為刑事附帶民事賠償。
最終不僅逝去老人的民事賠償沒有著落,家屬還由“有理”變成了“有罪”,而被打外賣員的賠償也因打人者入獄執行困難。
拳頭澆不滅怒火,只會點燃新傷。
2023年,武漢江岸區發生了一起因為車輛剮蹭引發的故意傷害案。
兩輛私家車本來是輕微剮蹭,協商解決或保險理賠都能輕松處理。
可是兩人卻由口角升級為肢體沖突。
車主羅某持工具擊打對方車主頭部,致其重傷。
法院最終以故意傷害罪判處,羅某不僅需要支付數十萬元民事賠償,還面臨3年以上刑期。
這樣慘重的代價,遠遠不是最初那點車輛維修費能比擬的。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憤怒情緒會刺激杏仁核分泌皮質醇,導致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決策)活動受抑制。
所以當人們選擇用拳頭代替語言時,情緒系統會迅速接管大腦皮層功能。
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暴力始終展現出“最昂貴溝通方式”的本質。
如同在流沙中掙扎,每一次揮拳都會加速自己的“沉沒”。
野蠻的宣泄,只會透支個人前途、社會信任與文明根基。
有哲人說:
“生命因敬畏而莊嚴,因輕慢而凋零。”
生命是宇宙間最珍貴的饋贈,其脆弱性與堅韌性并存。
行車途中,一個僥幸心理,一次隨意的決定,都可能讓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有句古話:
“人心若浮躁,急行易出錯。”
當人被情緒所控制,道路只會成為修羅場。
規則的本質是對群體安全的莊嚴承諾,當每個人學會敬畏規則,便會明白,規則不是限制,而是對自由的終極守護。
唯有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克制沖動,才能讓道路真正成為通往安全的坦途。
據統計,全國14億人口,擁有4.2億輛機動車。
當億盞車燈織就人間星河,愿每一束微光都恪守秩序的軌跡,而非化作撕裂夜幕的流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