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媽媽之爭”嗎?職場媽媽雇人幫忙照顧孩子,全職媽媽留在家里親自育兒,兩個群體形成了對立。有人說,孩子在全心全意的父母(通常是母親)的照料下成長最為理想。然而也有人認為,把孩子送去日托中心或者請鄰居幫忙照看也不錯。
→日托到底是好是壞?
再來看看一個十五月齡男孩的日常:
“他跳上搖擺木馬,搖晃得又快又猛,木馬看上去不可避免地要向后翻到,之后他四處亂跑,爬上沙發,翻過去又爬上咖啡桌,然后跑回搖擺木馬,進行另一輪‘致命騎行’。”
他患有注意缺陷和多動障礙(ADHD),即多動癥。但是ADHD不僅僅是兒童疾病,很多成年人也會患上。
→成人ADHD是童年問題行為的延續,還是成年后才發病的呢?
無論是探究日托效果,還是追溯多動癥起因,都觸及到童年與之后人生發展的相關性問題。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曾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一語道破了童年對個體的重要性,以及對之后人生的深遠影響。
童年氣質能否預測成人性格?
童年經歷、家庭養育、社會環境和基因如何影響個體的成長、身體健康和壽命?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為了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上述問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發展學教授杰伊·貝爾斯基、杜克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阿夫沙洛姆·卡斯皮、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特莉·E.莫菲特和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杰出心理學名譽教授里奇·波爾頓,在三大洲開展了三項大型隊列研究(達尼丁研究、環境風險研究、幼兒保育與青少年發展研究)。
通過對數千名不同地域的嬰兒、雙胞胎及兒童展開長達40多年的追蹤調查,觀察基因、育兒方式與不同人群發展結果之間的關系,探討了童年在個體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涉及諸多兒童教育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如兒童虐待、家暴、校園霸凌、抑郁癥等。
他們的研究成果被悉數收錄于新近出版的《童年觀察:影響人一生行為和情感的心理學邏輯》中。能夠成為該書的中文版譯者,先睹為快這份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的重磅干貨,我倍感榮幸,以下摘取些許精華觀點與大家共享。
本文作者Rhine,《童年觀察》譯者
部分圖片來自即夢AI
父母的養育方式是怎樣形成的?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里,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導演餃子自曝曾啃老三年,無業六年,靠著媽媽千元退休金生活,更是讓大眾將目光放在了這位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母親身上。
人們天然地喜歡挖掘成功人士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育兒方式,試圖從中摸索出有益的經驗。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
當兩個5歲的孩子為爭奪一輛玩具卡車而打起來,一位母親僅是輕描淡寫地要求兒子把東西“還回去”,而另一位母親則介入其中,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提議兩人“輪流玩”。
哪一種方式更加行之有效?
實驗表明,前者說的話沒人聽,后者卻成功地將沖突逆轉成一次愉快的合作。
顯而易見的是,提供善解人意、積極回應、給予支持和懂得激發孩子認知能力,而非忽視、冷漠或干擾甚至過度控制育兒方式的父母,能撫育出內心強大、抗挫力強的孩子。
正如《童年觀察》一書所述:
育兒方式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除了父母本人的被養育經歷,他們的健康和幸福、職業經歷、親密關系質量,以及從親朋好友、鄰居、同事處獲得的社會支持,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育兒方式。
此外,孩子本身的行為和性格也很重要,這在養育一孩與二孩多孩的不同情境下顯得尤為鮮明。如果一個家庭里的老大易于管理,父母就會想當然地歸因于“我們的育兒方式優秀”,然而當他們又生養了一個難照顧的高需求二孩時,同樣的育兒方式就不那么奏效了。
“問題少年”所折射出的缺失
逃學厭學、沉迷網絡、打架斗毆、早戀、我行我素,與家庭和社會脫節……說起這些表現,你的腦海里會不會立刻聯想起學生時代班里的某幾位同學?
時代不斷變化,人們對于“問題少男/少女”的界定和判斷標準卻差不多。種種問題的存在折射出家庭、社會與教育的種種缺失,而家庭在當中發揮著最為關鍵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200年間,因為營養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使得人們的健康狀況穩步提高,人的青春期也比以往提前了許多年。
青春期生理普遍加速后導致了早熟的青少年們盡管在經濟和社會上依賴家庭,身心卻早早地向成人們看齊。不良行為成為了他們切除兒童期束縛的有效手段。
幸運的是,在研究最后,作者們還是拋出了根治問題少年的良方。過早的性行為、不良行為和不穩定的親密關絕非不可避免——只要父母和孩子能夠建立充滿安全感的依戀關系,提供精神層面的托舉,孩子就可以從愛與陪伴中獲得滋養,從而避免滑向失控的深淵。
如果不幸遭遇霸凌,怎么辦?
去年五月,廣西南寧市隆安縣龍翔學校男生被同學以毆打、水燙的方式霸凌,造成全身多處燙傷的新聞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說到底,校園霸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全球性的社會問題。施暴者的行徑或明顯或隱晦,受害者卻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身心創傷。
本書作者特莉·E.莫菲特求學時曾在回家的長途車上遭受鄰座男孩的推搡和威脅,另一位作者阿夫沙洛姆·卡斯皮在幼時也因移民身份而被同學暴力對待。如果說若干年前霸凌的形式僅限于面對面,如今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網絡霸凌也成為不容忽視的新路徑。
能夠避免被霸凌固然最好,但萬一情況發生了,如何及時修復創傷,獲得復原力則成為當務之急。當詢問大火的DeepSeek“如果我遭受了校園霸凌,我的明天怎樣才可以變得更好?請給出三條行動指引”時,對方回答:
不難看出,勇敢地尋求幫助是脫離困境、走出低谷的關鍵。《童年觀察》亦指出,如果受霸凌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給予充分支持的家庭中,他們的情感和行為問題就會比那些同樣遭受同齡人霸凌,但成長在缺乏支持的家庭中的孩子的相關問題少。
換言之,由于不同個體在自我傷害和適應性問題上的差異,受到負面影響的程度也會不一樣。包括霸凌在內的一系列童年創傷,只是激化矛盾的一個點,而非個體陷入逆境的根源。
有關兒童的自控力、注意缺陷和多動障礙(ADHD)、日托效果、兒童虐待、生活壓力、抑郁癥,以及童年逆境與中年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這本書也有不少論述。
回到本文開篇拋的兩個問題:
日托到底是好是壞?
答案是:幼兒保育與青少年發展研究表明,影響孩子成長的不僅是日托的質量,還有孩子在日托中心待的時長。高質量日托對孩子的積極影響,以及日托時長潛在負面影響的范圍是有限的。就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而言,家庭環境比日托更重要。
成人ADHD是童年問題行為的延續,還是成年后才發病的呢?
答案是:達尼丁研究表明,兒童ADHD與成人ADHD的正式診斷幾乎沒有延續性。與那些沒得ADHD的成人比,成人ADHD患者可能幼時要更沖動活躍一些,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ADHD患者的也會得成年ADHD,因為有沖動跡象并不等于患病。
數千名受訪者的實證案例、真實成長經歷、科學與情理……如果你對“人是如何成為自己的”這一議題感興趣,或許會從中獲得不少有益的啟示。
本文作者:Rhine
文化教育工作者,中英雙語撰稿人。譯有《漫威之父斯坦·李》《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童年觀察》。持續關注文學、傳播學、心理學、管理學等跨學科視角下的公共議題。訪談類自媒體「五湖漫談」主理人。
我們還有這些活動↓↓↓
-End-
2025.2.27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