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答:
這個問題可以從自我心理學的三個自我來解答:體驗自我、觀察自我、行動自我。
體驗自我是指一個人感知當下情緒、身體感覺和經驗的能力。觀察自我是指一個人以中立、不評判的態度覺察自身體驗和思維,具有元認知能力。行動自我是指一個人基于價值觀和目標做出選擇且付諸實踐的能力。
情緒失控通常意味著一個人體驗自我的情緒部分過載了,例如,暴怒,從而導致觀察自我和行動自我偶爾/頻繁崩解。相應的現象就是,一個人變得不能從當下的體驗中有意識地抽離出來,以觀察、回顧、思考、分析情境、事件的全過程、情感邏輯和內在動機(觀察自我崩解)。
而且,強烈、過載的情緒導致了自動化行為,偶爾/經常干出違反自己價值系統的事情(行動自我崩解),例如,一個深愛孩子的父親,暴怒下揍得孩子體無完膚,而后又感到懊悔痛苦不已。
有人只是通過閱讀書籍學習心理學,而不是通過心理治療/心理咨詢體驗心理學。他們可能只是獲得了一定的心理學/心理治療的知識,形成了理智化/智能化防御(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察自我,真正意義的觀察自我,往往伴隨著情緒的適度激活、體驗和宣泄)。
當特殊的情境激活了潛在的創傷和情結時,人們可能因長期的理智化、潛抑情緒、情感,突然變得情緒失控。
有人屬于高敏的氣質類型,這往往緣于他們大腦中的杏仁核部分過度敏感,導致體驗自我容易過度激活,從而出現本能的戰-逃反應,同時他們的大腦前額葉功能脆弱,這就抑制了觀察自我的功能。
對于這類人群,只是理解知識和形成邏輯自洽遠遠不夠,他們更需要長期不懈地刻意做肌肉放松和正念冥想練習,以提高情緒的耐受性、對情緒的接納和觀察能力,否則就很容易情緒失控。
有人特別是青少年沒有形成穩固的身份認同,導致價值系統和人生目標不清晰,使得他們不能用未來的愿景作為燈塔或者建設性的動機來調節當前的情緒。
例如,一個酗酒的單身漢可能比一個有家室的酗酒者更難戒酒,因為前者可能因沒有家庭的責任和對妻兒的愛,而潛在地自暴自棄。這樣,他們的行動自我就可能因為強烈情緒來襲時,沒有價值導向的指引而隨時崩潰。
有人可能學習心理學變得越來越帶有強迫特征,誤以為學知識越多就改善/成長得越快,就變得越完美。當沒有達到目標時,他們就不斷自我批判,當負面情緒來襲時,他們試圖控制情緒而不是接納情緒,過度控制帶來的后果往往是出乎意料地爆發。
——袁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