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Deadline神器,Ctrl+C是傳統手藝,Ctrl+AI才是當代絕學。教授看著十篇"AI多胞胎"的論文,被氣直接怒打零分,但這真不怪教授。
目前的研究現狀是,文獻綜述能自動"洗稿",實驗數據可以"無中生有",連論文致謝都能生成彩虹屁。某高校調研顯示,近三成學生用AI寫作業就像點外賣般自然。把整個知識生產線外包給了算法。但問題在于,AI不是阿拉丁神燈,學術研究本是為了推動人類社會穩步前進,若允許人工智能參與學術研究,豈不是造成了機器決定人類命運的局面。到底是AI太狡猾,還是咱們創造力在"擺爛"?學術圈"人機博弈"的為什么會破壞學生誠信?這種現狀又到底該如何規范?談談吧
首先,我覺得AI能破壞學術誠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AI主體資格存在爭議。看問題看本質,如果主體資格不確定,之后的監管追責根本無從談起。
目前AI生成的“作品”或“發明”并非各國知識產權法上值得保護的客體,對于歪曲、篡改、剽竊及未經許可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品更難追責。雖然歐盟與美國正在提議讓人工智能機器人獲得主體資格,但大部分國家的立法并未涉及人工智能的主體資格,這就導致了AI進行學術不端行為屢禁不止甚至無從制止的局面。
其次,從廣大學術研究的層面出發,學術誠信意識不佳和學術追責制度寬松也導致當今AI學術濫用的局面。即便現在復旦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已經開始著手對論文的智能生成比例進行監管,但還是尚未形成良好的追責機制來面對這場智能革命。現在中國知網查重系統以及P有關檢測系統根本無法應對AI的進步,檢測算法的落后無疑給學術追責造成了模糊的灰色地帶。
那么如何破局?第一步先要逐步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主體資格,只有主體資格確定,特別領域,比如學術誠信領域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不然就要陷入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的困境。
第二步,完善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制定嚴格的問責規則。根據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對于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要推動立法、適時出臺相應的刑事制裁措施,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責任追究。
最后,我們也不要把AI當洪水猛獸,如何駕馭AI重構學術研究的底層邏輯推動科學進步才是正確態度。世界頂刊《Nature》在對AI的研究中就已經認可了AI的應用可以使科學家更加高效地生成研究成果,并且減少研究中的主觀偏見,提高客觀性。未來學者應該駕馭AI,而非被AI駕馭,把AI工具應用變成學術創新的加分項而非桎梏。
我是周兆成,做一名專業且有溫度的律師,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