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末初春的鳥鳴,又一次回響在法庭的院落中時,恍然發(fā)覺,我來到灌南縣人民法院長茂人民法庭已有四百天。屏幕上電子卷宗材料與遍布鄉(xiāng)村土地足跡砌成的時光里,那些初次接觸法庭工作時硌手的粗糲,終被歲月打磨成溫潤的鄉(xiāng)村法治微光。
初入法庭,面對復雜多樣的案件,我內心滿是迷茫與不安,對法庭工作方向也一知半解。原來法律工作不僅充滿了莊嚴與神圣,現(xiàn)實中也有無盡的瑣碎。整理卷宗、送達文書、記錄當事人訴求,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構成了我工作的日常。但正是在這些瑣碎中,我逐漸看到法庭工作平凡中的閃光。為當事人耐心答疑解惑后收到的聲聲感謝,讓我參透案件編號數(shù)字背后的深意——每個數(shù)字都對應著真實人生的褶皺,每道折痕都需要被法律溫柔撫平。
“法槌當如春雨,既要滌清是非,更需浸潤人心”。記憶中最鮮活的是那起勞務合同糾紛,原、被告系鄰居,因支付勞務款事宜訴至法院。在試圖勸導雙方冷靜溝通時,卻被質疑偏袒一方,經(jīng)過多次耐心引導與核對,雙方對價款數(shù)額終于達成一致,原告也同意被告分期支付并為其先前的質疑道歉。那些被誤解的酸楚,在見證原、被告和解時得以驅散。
四百個晨昏交替間,我逐漸參悟法庭的生存哲學:書記員指尖的老繭與法官袍上的褶皺,是下沉到最基層化解矛盾糾紛,踐行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工作無息的歲月留痕。而我也在其中不斷成長,從最初對法律程序的生疏,到如今能夠熟練處理各類事務;從面對當事人的緊張無措,到能夠從容應對、耐心溝通。我學會了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內,平衡情理與法理,給予當事人最公正的答復。
而今走過掛著“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標語的走廊,腳步已不復當初的虛浮和稚嫩。我知道,當明天太陽升起時,又有新的故事將在這里生長,而我們,永遠是最虔誠的記錄者與守護者。
供稿 | 灌南縣人民法院
編輯 | 王瑞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