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AI圈徹底被華人掀翻了天。
先是小鎮做題家出身的梁文峰手中DeepSeek這一顆深水炸彈,炸得特朗普都對美國AI產業敲響了警鐘。
緊接著當年那個經常掛科的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帶領AI驅動的機器人登上春晚扭起秧歌,火遍大江南北。
前幾天,馬斯克官宣“地表最聰明AI”Grok 3正式亮相時,坐在C位的兩個華人面孔科學家更是引發全網關注。
于是網友們紛紛起哄:中美這兩個科技大國之間的博弈,已經演變為,在美中國人與在華中國人之間的巔峰對決!
曾經的小鎮做題家人人唾棄,如今的小鎮做題家正在攻占AI圈,引發科技狂潮。
01
— 灣媽看世界 —
華人小鎮做題家,攪動AI圈
先簡單看看幾位在AI領域出圈的華人。
DeepSeek創始人梁文峰是今年攪動AI圈的第一人,也被稱為改變國運的人。
但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不僅梁文峰自己,DeepSeek公司核心開發團隊不依賴海歸,均沒喝過洋墨水,都在中國上學,行事穩當,做人低調。
梁文峰自己出生于廣東湛江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父母是老師。他初中便自學微積分,而且熱衷制作航空、航海等模型。
2002年憑借優異成績以狀元身份考入浙江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后繼續深造,獲得信息與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畢業后他帶領團隊利用機器學習等技術探索量化交易并成立幻方量化,而DeepSeek的成功也離不開基金收益帶來的經濟支持。
他團隊里的大多數人剛畢業沒幾年,許多來自清華、北大等國內頂級名校,甚至還有沒畢業的博四、博五實習生,這與以往國內科技公司人均留過學形成鮮明對比。
跟梁文峰相同的是,90后CEO王興興帶領的宇樹科技團隊很多也是應屆生,王興興本人更是走的高考路線。
但與學霸梁文峰不同的是,他是個掛科不斷的“學渣”。
浙江寧波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王興興是典型的i人,從小內向,幾乎不和同學們說話,初中時就連老師都說整個班級都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而且王興興偏科嚴重,英語成績極差,參加中考時因為英語差點沒考上高中。
最后只以倒數第一或第二的成績進了高中,高中期間幾百場英語考試中,英語大概只及格過3次。
即便英語偏科嚴重,他依然靠著出色的理科成績考入了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機電專業。
在自由的大學他靠著對機器人的一腔熱血,進了實驗室,拿了專利。
不過他始終繞不開英語的魔咒,考研時被浙江大學拒絕,只調劑到了上海大學,后來面臨碩士畢業,為了他的機器狗項目,他自動延期畢業。
但就是這樣一個被英語來回折磨的“學渣”卻在往后的日子里靠著人形機器人一路實現了開掛人生。
再來看看幾天前讓馬斯克都靠邊坐的兩個位于C位的AI專家。
“C位”的其中一人是杭州95后學霸吳宇懷,他1995年出生于杭州建德。
先后在新安江一小和杭州紫陽小學就讀,中學在杭州建蘭中學學習,后來轉到加拿大讀高中。
2015年他以滿G的成績從加拿大紐布倫斯威克大學畢業,2021年多倫多大學機器學習專業博士畢業。
他做過深度學習之父杰弗里·辛頓的學生,還在OpenAI實習過,在谷歌任職,同時在斯坦福做博士后研究。
2023年7月,xAI成立,吳宇懷成為了聯合創始人。
另一位C位華人吉米·巴也是xAI的初創團隊成員之一,是多倫多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吳宇懷就是他的學生。
除了吳宇懷、吉米·巴外之外,馬斯克的xAI已經有多位華人科學家。
xAI在2023年亮相時,張國棟成了12名創始成員之一。
他2017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后來獲得了多倫多大學機器學習博士學位,還在Google Brain 和DeepMind擔任研究實習生,2022年畢業后成為全職研究科學家。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弟子楊格也是其中一員。
他出生于湖南,高中時移居美國,有哈佛碩士學位,2018年在Morgan Prize中獲得了杰出本科數學研究榮譽獎,曾在微軟研究院工作,專注于AI和理論計算機科學。
xAI另一位創始成員、前谷歌研究科學家戴子航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做過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的實習生,去到美國后獲得了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博士學位,曾在谷歌研究院工作。
據美國《商業內幕》報道稱,xAI團隊核心成員中,超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除了以上提到的5位華人,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于耶魯大學的前OpenAI員工莊軍堂;
北京大學微電子學學士學位和耶魯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畢業的前Meta員工孫曉;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本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畢業的鄭連民都是xAI的關鍵技術人員。
在這之外,有AI教母之稱的斯坦福教授李飛飛、DeepLearning.AI的創始人吳恩達,都在讓華人的名字一次次被提起。
02
— 灣媽看世界 —
中國為全球AI產業貢獻了
一半的人才
梁文峰、王興興和初創公司xAI華人的出現,只是一個小縮影。
實際上,各種官方專業報告都顯示,中國在AI產業中培養與貢獻人才的實力越來越強。
今年1月,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發布了一份詳細的人工智能人才報告(AI Talent Report),該報告中指出:
在國際上,美國培養的AI相關學位畢業生人數比大多數國家都多,但中國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外。
中國培養了更多的AI學士和博士學位人才,同時與AI 相關的學士和博士畢業生人數的增長速度也超越了美國。
在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中,中國授予的學位數量遠超美國。
2022年中國授予該學士學位數量是美國的近6倍,遠高于兩國人口比例(中國人口約為美國的4.2倍)。
博士學位中,中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量同樣超過美國,差距還在持續拉大。
2018年中國授予的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數量比美國多65%;
2022年增加至了99%,幾乎是美國的兩倍。相比之下,美國的博士授予數量長期保持相對穩定。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下屬的MacroPolo智庫也發布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2.0 (The Global AI Talent Tracker 2.0)》報告,并用八張圖做了詳細的解讀,我們一一來看:
2019年人工智能領域的霸主地位毫不例外屬于美國。
當時在美國工作的最優秀的AI研究人員占了65%,而中國不見蹤影,占比幾乎為0,相當于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
更令人絕望的是,這些最頂尖的科學家們就連求學目的地都愿意選擇美國。
2019年35%的AI科學家本科在美國就讀,印度以12%的占比緊隨其后,中國僅僅10%,即這些人才寧愿去印度,也瞧不上中國的教育。
當然最扎心的是,即便在國內就讀,畢業后,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頂級AI科學家們一股腦都追求美國,留美工作了。
2019年美國前20%的頭部AI機構的本國人占比31%,中國的頂級AI科學家高居第二,占比27%,遙遙領先于印度的11%。
然而短短六年時間過去,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即便57%的頂級AI科學家們仍在為美國工作,但曾經NeurIPS中不見蹤影的中國到了2022年,已經有12%的追隨者,即他們從中國的AI產業是看到了曙光。
出身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26%的頂級AI研究人員都是從中國大學的校門走出去的,馬上就趕上了28%在美國就讀的人。
現在在美國頭部機構工作的中國AI研究人員(占比38%)直接反超了美國的本地人(37%)。
相當于在美頭部AI機構中,每三個AI領域的科學家中,就有一個人來自中國。
如果不區分國籍,也不關注工作地,單從本科就讀國家來看,近半數的頂級AI研究人員本科都是畢業于中國。
即中國是源泉,為全球AI產業的發展輸送了近一半的人才,在頂級AI圈層里,中國培養的人才份量越來越重。
緊隨其后的美國只有18%,印度更是少得可憐,僅5%。
而且這六年來,只有中國人的占比是在不斷上升的,從2019年的29%飆升到2022年的47%。
但美國人、歐洲人、印度人、英國人、俄羅斯人占比都在走下坡路,僅韓國人的比例一直維持在2%不變。
從全球范圍內看,選擇在美國工作的頂級AI研究人員在慢慢下滑,占比從2019年的59%下降到了2022年的42%。
而中國的發展勢頭不減反增,已經從毫不起眼的11%增至28%。
雖然在這份報告中,我們能看到在美完成博士學位后,絕大多數非美國AI人才會選擇留在美國。
但其整體走勢是在下滑的,美國從86%下跌到了77%,而中國從當初4%慢慢增加到了現在的8%。
為什么AI相關的博士會選擇離開美國?主要是受到美國苛刻的移民政策影響。
60%的非美國公民AI博士認為美國移民困難重重,相比其他國家,這一數字只有12%。
而且在國外工作的頂級AI科學家現在超過一半的人會選擇留在國內發展。
可見在科技時代,誰能夠留住人才,誰就有掌控命運的權利。
03
— 灣媽看世界 —
中國AI人才迅猛發展的
原因何在?
短短幾年時間,中國AI人才實現爆發式增長,CEA在人工智能人才報告中援引MacroPolo智庫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2.0 》指出:
中國頂尖AI人才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國頂級AI機構的激增推動的。
MacroPolo智庫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2.0 》報告中顯示,2019年全球有25所AI機構上榜,美國占了18個。
其中有4家公司,分別是谷歌、Meta、微軟和IBM,另外14個全部是美國的大學,斯坦福、卡耐基梅隆大學、MIT等理工校居多。
而此時中國只上榜了兩所獨苗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還落后于歐洲。
六年后,美國從18個減少到15個,其中只留存了3家企業,IBM無情被拋棄,還有12所大學上榜,有面孔出現,又有舊面孔被迫出局。
而中國從2個席位增加到了6個席位,清華北大接著在玩,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也走上了舞臺。
變化最大的是,在中國,參與AI建設的除了頂級大學,名企華為也加入隊伍,為中國AI的發展注入活力,提供科研經費支持。
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僅靠高校為愛發電,用微博的收入培養高精尖人才恐怕難以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取得巨大的成果。
中國的企業極有可能會在AI基礎建設上開足馬力,如同美國一樣,和高校一起協同作戰。
阿里巴巴就帶了一個頭。
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團就宣布,未來三年將投資超過3800億元用于建設云計算和AI硬件基礎設施,以抓住人工智能行業的快速增長。
2月19日國務院國資委還召開央企AI+專項會議,強調央企也要抓住AI產業發展的窗口期,強化科技創新,攻關大模型,推動更多從0到1的創新。
正如美國大學通過開設更多AI課程或是專業積極為市場發展創造更多人才一樣,中國的大學也是在蓄力,推動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
天津大學去年8月推出了中國首個腦機接口本科專業,重點研究允許大腦與計算機或假肢等外部設備直接通信的技術。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設立了智能視覺工程,該專業提供適用于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能。
DeepSeek問世后,國內大學也在積極介入,普及AI素養。
深圳大學已與騰訊云合作推出基于DeepSeek的通用人工智能課程,從本學期開始向學生開放。
浙江大學推出了以DeepSeek為主題的在線系列課程,面向學生、教職員工和公眾開放。
上海交通大學已經在部署DeepSeek來升級其課程的AI學習工具。
中國人民大學也表示已將DeepSeek應用于“多個領域,為教學、科研、校園辦公注入新動力”。
04
— 灣媽看世界 —
中式教育的兩大原則
過去,西方普遍認為中國學生接受的是死記硬背、被動學習的教育。
這樣的教育體系只能培養出缺乏創新或創造力的溫順打工人。
梁文峰、王興興等一眾中國年輕人在科技圈大展身手的時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技實力的增強,也見證了中國教育從被吐槽到被夸獎的過程。
中國教育體系也能培養非常優秀、有創造力的學生。
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研究學院副教授顧永琪和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教育與藝術學院教授兼院長史蒂芬·多布森曾總結過中式教育的兩大重要原則:
一個是循序漸進,按順序學習,依靠毅力和延遲滿足來維持;
一個是厚積薄發,沒有足夠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就很難吸收和整合,從而實現富有成效的創造力。
可以說華人在AI圈大放異彩說明,也是這兩大原則的完美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