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前兩天看完《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養》后,對于“非暴力”這個詞有了新的感觸。
在《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養》中,著重講的是大人面對孩子時,最好能進行“非暴力”溝通,以及如何給孩子打造一個“非暴力”教養的環境。
《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養》的議題很好,但從現實層面來看,想要真正給孩子打造一個“非暴力”教養的環境,只是大人面對孩子怕是很難做到,得從人與人之間的“非暴力”溝通開始。
有了日常的習慣性“非暴力”溝通的表達模式,才有更大的可能性給孩子打造“非暴力”教養的環境。
上面的話看起來有點繞,簡單來說,就是人人都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環境。什么是“非暴力”溝通?換個更常用的詞,或許可以稱之為: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的溝通模式,常見嗎?貌似沒那么常見。
陌生人
路上的陌生人,有點摩擦,指責、破口大罵是常態。曾見過不少次,陌生人之間的沖突,簡單的互罵幾句,吵架升級的,需要交警來現場調解。
如果說,陌生人之間是因為有了摩擦,才有了互罵的場景。親人之間呢?
親人
曾醫院ct室外,看到一幕。
ct室外,排隊的患者很多。醫生先收集患者手中的序號,再依次叫號。這中間,要是誰沒在門口把序號給醫生,可能就會錯過原先的序號。
所以,醫生一出來,患者會一窩蜂地上前給自己的序號。其中一位老奶奶見狀,叫身旁的老爺爺起身給醫生序號。
老爺爺一起身,才發現醫生這次出來不是收號。想再回座位上,發現位置上有了其他人。這下,老爺爺對著老奶奶一通罵。
罵她,干嘛叫自己起身。罵她,這下好了座位都沒了。
ct室外的座位不多,患者卻很多,而且大多數都是老人。原以為老爺爺說了兩三句就結束,沒想到,說個沒完沒了。而老奶奶在一旁,什么都沒說,只是默默地聽著。
也許老爺爺是因為心情不好,也許,他日常與老奶奶的溝通模式,就是如此。
這樣的溝通模式,少見嗎?
電影《出走的決心》中,也有一些夫妻之間的溝通鏡頭,可能指責的氛圍沒那么強,但也算得上“不好好說話”的常見模式。
也許絕大多數的我們,都要重新上一門“好好說話”的課。
深入理解
想要給孩子打造“非暴力”教養環境,從與任何一個人的“非暴力”溝通開始。也是在此刻,重新理解了“非暴力”溝通。
Hi,我是彌小木
過好當下最要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