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籍安徽桐城,但生在宣城,長在宣城。宣城早已如烙印般深深刻在我的靈魂深處,宣城是我心之所向、情之所系的故鄉。
宣城,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來便散發著濃郁的人文氣息,宛如一座文化的寶庫,珍藏著無數的歷史瑰寶。南齊詩人謝朓在此擔任太守,其筆下的山水詩韻猶如靈動的音符,為宣城的山川湖泊奏響了一曲曲清新雅致的樂章,《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便是這樂章中最動人的旋律之一。唐德宗時期,韓愈因戰亂避難至此,他的《祭十二郎文》及《游城南十六首》中,字里行間都流淌著對宣城生活的深情眷戀與無盡回憶,那些質樸而真摯的文字,仿佛帶著我們穿越時空,重回那個動蕩卻又充滿溫情的年代。
眾多文人墨客也在宣城留下了他們的墨寶詩篇,蘇軾的《游敬亭山》展現其峻秀,齊己的《寄敬亭清越》描繪其清幽,白居易、王維等詩人也從不同角度刻畫了宣城之美,共同編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詩意錦緞。然而,詩仙李白與宣城的緣分,更是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這片土地的文化天空。
李白一生鐘情于宣城,七次游歷此地,留下諸多傳世名篇。他對謝朓推崇備至,在詩中常常引用謝朓的典故與詩句,如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既表達了對謝朓詩歌藝術的高度贊賞,也將謝朓與宣城緊密相連,使得宣城的文化底蘊在其詩中得以升華。《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詩人以豪放灑脫之筆,借餞別之景抒發內心的憂憤與豪情壯志,宣城的謝朓樓成為這場情感宣泄的舞臺,讓讀者在詩中感受到宣城的文化氛圍與李白的人格魅力。《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里,“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將宣城的秋日傍晚之景描繪得如詩如畫,山水城橋相互映襯,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每一字每一句都飽含著詩人對宣城景致的熱愛與贊美,使讀者仿若身臨其境,領略到宣城獨特的詩意之美。
而在李白眾多與宣城相關的詩作中,《獨坐敬亭山》堪稱千古絕唱名篇,也是我特別鐘愛的一首古詩。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開篇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詩人以簡潔而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一幅空曠高遠的畫面:鳥兒們漸漸高飛遠去,直至消失在天際,天空中僅剩下一片孤云,也悠然自在地飄向遠方。這兩句詩營造出一種靜謐、清幽的氛圍,仿佛整個世界都只剩下這片寧靜的天地。隨后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人將敬亭山擬人化,與山對視,相看不厭,在這看似簡單的描寫中,蘊含著深刻的情感與哲理。一方面,它展現了詩人遠離塵世喧囂,在與自然的交流中尋得的心靈寧靜與慰藉,體現出一種超脫凡俗的悠然心境;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內心深處對世俗的厭倦,以及在孤獨中對知音的渴望,而敬亭山此時便成為了他心靈的寄托與知音。整首詩短短二十字,卻以其深邃的意境、簡潔的語言,將詩人的心境與敬亭山的神韻完美融合,賦予了敬亭山一種獨特的靈性與詩意,使其成為了文人墨客心中向往的詩意圣地,也讓敬亭山成為了宣城這座詩意之城的靈魂象征,在華夏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宣城地處皖南,除了一些丘陵和圩區外,主體區域是山區,就險峻和秀美來說,敬亭山沒有一點優勢,然而因為眾多名人大家為它留下諸多詩篇,尤其李白的這首《獨坐敬亭山》,使敬亭山成為了一座名山。如果說,宣城是詩意之城,那敬亭山當然就是詩意之山。
回首往昔,四十余年前那個高考前夕,緊張與壓力如陰霾般籠罩著我和同學們。為了尋找一絲心靈的慰藉和力量,我們相約攀登敬亭山。那時的敬亭山,宛如一位未經雕琢的處子,質樸而自然,略顯荒蕪的山間小徑蜿蜒曲折,沒有如今整齊的石階和完善的設施,但這絲毫沒有阻擋我們攀登的腳步。我們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堅定的信念,手腳并用地奮力攀爬,汗水濕透了衣衫,疲憊侵蝕著身體,但我們相互鼓勵、相互扶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山頂邁進。終于,我們登上了山頂,那一刻,微風拂面,仿佛所有的疲憊都被一掃而空。我們在山頂盡情地吶喊,將心中長久以來積壓的壓力、彷徨與憂慮毫無保留地宣泄出來,那聲聲吶喊在山谷間回蕩,仿佛是我們對命運的挑戰和對未來的宣誓。同時,我們默默地許下心愿,希望能夠在即將到來的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理想的學府,開啟人生新的篇章。也許是這份堅定的信念和敬亭山的默默庇佑,最終我如愿以償,考入了心儀的大學,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
歲月悠悠,改革開放的春風如甘霖般滋潤著宣城這片土地,使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宣城已成功融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經濟發展如騰飛的巨龍,一日千里。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寬闊整潔的街道上車水馬龍,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交通建設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如同大地的脈絡,將宣城與周邊城市緊密相連,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高鐵線路的開通,更是讓宣城邁入了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便捷的交通網絡讓人們能夠輕松暢達四方,為經濟交流與人員往來搭建起了高效的橋梁,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同時,作為一座文化之城,宣城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傳統。古老的宣紙制作技藝、宣筆工藝等,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歲月的長河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些傳統工藝承載著先輩們的匠心獨運和精湛技藝,每一張宣紙、每一支宣筆,都仿佛是一部部活著的歷史,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各類文化場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豐富多彩的藝術展覽、文化活動層出不窮,文學藝術創作氛圍濃郁熱烈,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讓詩意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敬亭山,這座承載著我深深鄉愁與眷戀的文化圣地,它見證了宣城的往昔輝煌歲月,也守望著這座城市邁向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在宣城這片充滿詩意的土地上,敬亭山宛如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散發著永恒的光芒,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探尋那隱匿于山水詩韻間的無盡魅力,續寫著屬于宣城的詩意傳奇。
遙望敬亭山,它是我心中永遠的精神家園,無論我走到哪里,那份對敬亭山、對宣城的熱愛與牽掛,都將如影隨形,永不磨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