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杭州“六小龍”被冠以“神秘東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颶風,當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從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競技場,浙江——因杭州這座被互聯網基因浸潤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場靜默而洶涌的科技革命。省科協、浙商發展研究院(浙商智庫)、《浙商》雜志、世界浙商客戶端聯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報道,揭開新時代浙商軍團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密碼。
今天推出“科技型企業家”第五篇,杭州展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輝:掀起工業自動化“國產替代”的浪潮。
是“高校教師”,也是“科技型企業家”,董輝成功跨越了實驗室與產業前沿的界限,以雙重身份帶領展暉科技,從底層邏輯入手,通過自主研發讓工業自動化更智能,掀起裝備制造業“國產替代”的浪潮。
十年征程,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2024年10月25日,杭州展暉科技獲得了一項重要的專利——“一種基于EDLines定位圓形Mark點的方法”。這項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機器視覺系統在物體識別、監控、自動化裝配等應用中的效率和準確性。傳統的定位方法常常受到光線、背景干擾等因素的影響,而EDLines通過高效的邊緣檢測算法,有效降低了環境變量對定位精度的干擾。在這一背景下,EDLines技術的出現有望為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制造帶來新的突破。
“如今,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應用場景都在不斷拓展,我們相信,戴上EDLines技術‘眼鏡’的新時代已經來臨。”展暉科技董事長董輝說道。
實際上,這并不是展暉獲得的第一個專利,自創立以來,展暉科技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競爭力,在運動控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而董輝個人名下授權的發明專利達80-100項。
成立不足十年的展暉科技,何以在短短幾年內擁有如此強大的科技實力?這一切都要從創始人董輝說起。
2007年,董輝從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畢業,隨后任教于浙江工業大學。一直以來教師與商人、學術與商業仿佛就是兩條平行的軌道,大量誕生于學術與實驗室的技術,在向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常常卡在了世俗的偏見與阻礙中。“以前其實是有點避諱的,后來慢慢變成不禁止,到現在變成了鼓勵。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投身創業,開辦公司,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產業化。”董輝講述道。
從象牙塔的校園實驗室,到將成果推向生產線,其實董輝的創業十年也正是中國產學研進步與發展的十年。與其一直在實驗室給他人做研發、做產品,為何不自己生產?就是這樣一個純粹的念頭,董輝帶領展暉科技從一間僅有4個人的小辦公室,走向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創新型中小企業”、“浙江省高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
對于教師轉型來說,最困難的就是尋找銷售渠道。
在教書育人上,董輝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專業能力,但在經商置業上,他完全就是個新手。
借助于時代的洪流,展暉科技的第一個客戶、第一桶金竟然來自淘寶。“當時公司還在起步階段,我們招聘了一個美工,看他也挺靈光的,就讓他試試做淘寶。”這一嘗試,為展暉科技打開了產品銷售的新天地。在那個電商蓬勃繁榮的時代,線上銷售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董輝的經商之路,摸著石頭過河,展暉科技就這樣邁出了產品銷售的第一步。“第一年,我們在線上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00多萬,隨后逐漸將線上客戶發展為線下客戶,如今,線下銷售已占到了總量的70%到80%。”
國產替代,肩負科技強國的使命
“技術就是你出生時尚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美國計算機科學家、2003年圖靈獎得主Alan Kay曾經這樣定義科技與未來。“疫情之后,慢慢的,一部分客戶開始跟我講國產,開始接受國產,這對我們從事自主研發來說是一個機會。”董輝談起裝備制造和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前沿技術研發和創新,同樣認為企業投身研發和產業化的時間節點至關重要。當國外技術的采購成本相對較低時,國內企業便難以提起對研發的熱情,究其原因,是盈利空間的狹窄,除非遭遇國際范圍內的限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卡脖子”。
近年來,在全球化的科技領域,芯片產業一直是競爭的焦點。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尤其是ARM斷供芯片架構的事件,國產芯片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成為全行業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自主創新、構建產業生態,甚至是國民思維的轉變,都助力著國產芯片逆境突圍,闖出一條破局之路。
在董輝看來,軟件的邊際成本比芯片更低,低到幾乎為零,如果在錯誤的時間走上研發產業化之路,企業將難以生存,展暉科技能夠成功也是“天時、地利、人和”。
自主研發之路并非坦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并非所有客戶都愿意為高昂的研發費用買單。在這方面董輝展現出了超越教師群體以外的商業智慧——“以購買產品置換研發費用”。這一方式看似簡單粗暴,卻實現了生意場上的雙贏。
憑借著浙江工業大學強大的學術研究背景,有強大的博士、碩士為主體的技術團隊潛心鉆研前沿算法,還有一批深諳產品與市場的研發團隊專注于軟件研發,董輝認為,展暉科技有能力也有責任通過長期的努力,攻克國產運動控制系統和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先在學校做預演,探索出樣機,再放到公司進行產品化。
在學校就專心做科研成果,在企業就專注于商業轉化,兩者相輔相成,這是產學研轉化的最快路徑。”顯然,在校企合作上,董輝探索出了一條成熟的“展暉之路”。
展暉科技目前致力于高端運動控制和工控軟件核心算法及技術的研究與推廣,以“網格化運動控制系統”為核心技術,自主開發了運動控制器等系列產品,其重難點在于從底層代碼開始實現100%的自主研發,可實時監測設備信息,并實現精準管控。目前,這些產品廣泛應用于機器人、機械手、切割機、點膠機、模切機、手套機等智能裝備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要目標客戶群體的展暉科技,在裝備制造細分領域已經做到了全國領先,能與國外同系列產品相抗衡。
“我還是希望展暉科技做一個小而美、具有百年工匠精神的企業。”即便已取得如此成就,董輝身上依然流露出為人師表的謙虛。
科技轉型,雙重身份的歷練
在科研與創業的交匯點上,董輝展現了身份與思維方式的雙重轉變。他也明白,科技成果的轉化涉及科研、商業、政策以及市場等復雜過程。科學家通常更專注于技術的深度和創新,力求在特定領域達到極致,較少考慮時間、市場和成本因素。然而作為企業家則需從市場價值出發,更關注產品研發及潛在的試錯成本,追求先進、高效的綜合解決方案。
除了企業的日常運營外,董輝仍在浙江工業大學承擔著教學與研究。十數年的教學生涯讓他深刻感受到,目前不管是高校還是政府,對于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都越來越重視了。他提到,“展暉科技所在的銀湖創新研究院大樓,就是浙工大和富陽合作的,這里幾乎都是高校教師創業的實踐案例。”展暉科技作為首批入駐的企業,從周邊一片荒蕪、伴隨著裝修施工聲搞研發,到現在產業園區初具規模,創新創業氛圍濃厚,這背后離不開富陽區政府的大力支持。
“杭州就是我創業的第一選擇,無論是拿到富陽‘5110’計劃300萬的項目資助,還是最初浙工大銀湖(創新產業)研究院免了展暉科技500方的場地租賃費,對于教師群體創業的幫助都是非常大的。”董輝表示,在創業初期,每天一睜眼就是投入,產品尚未產出,客戶不知在何方,這時政府就像一位“救火隊長”,在政策、人員、資金上給予企業全方位的支持。
而在企業成長的初期,除了政府支持外,創始人自己的努力同樣不可或缺。“資金出問題找資金,生產出問題要管生產,服務出問題要安撫客戶,市場銷售不好時還要想辦法開拓市場。”作為教師出身的董輝認為,科技型企業家相較于傳統企業家而言,在人才建設、團隊管理、經營方式各方面,他們更需要像學生一樣不斷學習、鉆研,直到成為一名真正能掌控全局的“企業家”和“管理者”。
當談及科技型企業家在創業初始是否會更受市場青睞時,董輝笑言,“打鐵還需自身硬”。他強調,雖然在技術含量和科技水平上的領先是科技型創業者的先天優勢,也契合大環境對技術創業的支持,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挑戰。董輝以自身經歷為例,談到科技創業有太多選擇,人工智能、半導體、新材料都是炙手可熱的商業領域,“做老師你能選擇申請很多個項目,但做企業,一定要專注于一個領域且長期的堅持。或許你的選擇不是最熱的,但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守得云開見月明。”董輝對自己,也對所有的科技型創業者鼓勵道。
記者手記
從寧靜的高校講臺邁向風云變幻的創業舞臺,他成功跨越界限,實現了從沉穩學者到果敢企業家的華麗轉身。在工業自動化這片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領域中,董輝深刻洞悉自主研發對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要義,在其引領下,展暉科技一路披荊斬棘,收獲了累累碩果,眾多專利不僅彰顯了企業的創新能力,更成為推動行業進步的有力引擎。
他有著敏銳的時代嗅覺,善于在時代的浪潮中精準定位機遇。當電商的曙光初現時,果斷決策,以淘寶為突破口,成功打開了銷售渠道。面對研發資金的困境,他創新性地提出產品置換研發費用的策略,探索出成熟的產學研轉化之路。在產學研融合的道路上,他一路摸索前行,展現出堅韌不拔的毅力。他對國產替代的執著追求,不僅是企業發展的戰略,更像是一種使命感的驅使,希望將展暉科技打造成小而美且具百年工匠精神的企業。
來源:《浙商》雜志 王御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