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沖突三周年之際,美國與俄羅斯就結束沖突開始了談判,從目前的進展看,雙方互有妥協讓步,立場不斷接近,雙方首腦會見也提上了日程。特別是25日,聯合國安理會表決通過了美國提出的烏克蘭問題決議案,得到了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大家知道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聯合國就俄烏沖突開了很多次專門會議,進行過無數次表決,都沒有獲得通過,不是俄羅斯動用否決權,就是美國投了反對票,這一次美國、中國、俄羅斯三個大國站到了一起,充分顯示了大國希望盡快結束俄烏沖突的態度。
與此同時,24日,歐盟和歐洲國家的領導人跑到基輔也開了一個會,但卻只字不提停戰,而是承諾要讓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繼續給烏克蘭軍事援助,馮德萊恩表示,歐盟的首要任務依然是堅定不移地支持烏克蘭的抵抗行動。也就是在戰與和的十字關口,歐洲選擇了戰,做出了與大國相反的戰略決策,還與自己的靠山美國公開決裂。
難道歐洲不希望和平嗎?其實歐洲人民都渴望和平,只是現在的歐洲騎虎難下、進退兩難,只好硬著頭皮與俄羅斯對抗,這些都源于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無法解開的歷史恩怨。
首先是歐洲人對俄羅斯的憎恨。歷史上從18世紀初到二戰結束,在這250年間,歐洲與俄羅斯發生過無數次戰爭,特別是北方戰爭和俄土戰爭,俄羅斯獲得了老歐洲大片領土,使俄羅斯成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失去領土的歐洲人對俄羅斯有著刻苦銘心的仇恨,也曾經想通過戰爭消滅俄羅斯,但最后都失敗了,兩個戰爭狂人拿破侖和希特勒都兵敗莫斯科。歐洲人與俄羅斯交鋒從來沒有得到便過宜,好不容易出現了俄烏沖突,歐洲人就是想趁機利用烏克蘭人來消耗俄羅斯,讓俄羅斯迅速衰落,這樣既可消除俄羅斯對歐洲的威脅,又解了歷史上的失去國土之恨。??
其次是歐洲人對俄羅斯的傲慢。歐洲的經濟實力和社會文明一直領先于俄羅斯,在歐洲人的眼里,俄羅斯就是蠻荒之地和未開化之處。早在1697年,俄國彼得大帝為了學習歐洲的先進技術,竟然化妝成一個下士,偷偷跑到歐洲去學習和考察。到了19世紀,俄羅斯仍然保持著專制主義和農奴制,與西歐的啟蒙思想、自由主義和社會改革形成鮮明對比,在西歐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中,俄羅斯人也被描繪成粗魯、野蠻、專制和落后的形象。那么,這種傲慢決定了歐洲人根本不承認失敗,特別是無法接受敗給俄羅斯。因此,歐洲人一定不能讓俄羅斯在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結束戰爭。
第三是歐洲人對俄羅斯的恐懼。這種恐懼主要源于俄羅斯的強大,歐盟、北約的出現都是因為歐洲人怕俄羅斯而抱團取暖,畢竟每一個歐洲國家都無法與俄羅斯抗衡,有時這種恐懼讓外人根本無法理解。馮德萊恩曾說,烏克蘭不僅是為己而戰,也是為歐洲而戰,暗示俄羅斯要吃掉整個歐洲。我們姑且不說俄羅斯目前的實力,就僅發動規模更大戰爭這事對俄羅斯也沒有任何好處。馮德萊恩的叫囂巧妙地利用了歐洲人對俄羅斯的恐懼,以及歐洲國家的集體焦慮。所以,當前消除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借俄烏沖突消耗俄羅斯實力,把烏克蘭作為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緩沖國,阻止俄羅斯在東歐地區影響力的擴張,降低俄羅斯對歐洲地緣政治的威脅。
總體看,歐洲對俄羅斯的“憎恨、傲慢和恐懼”,決定了歐洲在整個俄烏沖突過程中的激進言行,即便美俄關系緩和,歐盟仍無法及時止損,仍將俄羅斯視為“系統性對手”,這種建立在“憎恨、傲慢和恐懼”基礎上的戰略選擇,必然造成與歐盟長期利益的矛盾。歐洲只有更加理性、更加務實、更加包容,才能產生真正符合歐洲人民的戰略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