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顧】
雷震天于2005年入職徐州某公司,雙方于2017年12月28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合同約定公司每月27日以貨幣形式支付雷震天工資,不得克扣或無故拖欠。然而,自2016年3月起,公司的工資發放出現了延遲,具體表現為:
■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當月工資次月發放
■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當月工資次次月發放
■2018年12月至2022年9月:當月工資次月發放
■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當月工資次次月發放
2023年10月30日,公司發放了雷震天2023年8月份的工資。2023年10月31日,雷震天向公司郵寄《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以公司長期拖延支付工資為由,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提出于2023年11月1日解除勞動關系,并要求公司支付欠發工資及相關賠償、補償。
【一審判決】
一審法院認為,雖然公司存在拖延支付工資的情況,但公司基本上每月均發放一次工資,且在雷震天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前一天,公司剛發放了雷震天的工資。公司的拖延支付工資行為并未對雷震天的生活造成實質影響,不足以迫使雷震天通過解除勞動合同的方式尋求權利救濟。此外,公司在雷震天解除勞動合同后,及時補發了拖欠的工資,主觀上不存在惡意欠薪的故意。因此,一審法院不予支持雷震天的經濟補償金請求。
【二審判決】
二審法院進一步分析了案件事實,認為:
一、工資發放形式:
公司正常情況下的工資發放都是當月工資次月發放,符合雙方勞動合同的約定。雷震天在勞動合同履行期間對該種發放形式未提出過異議,說明其接受了該種工資發放形式。
二、2018年拖欠工資:
2018年拖欠工資:2018年3月當月未發放工資,產生當月工資次次月發放的拖欠現象,但到2019年1月完成補發,此后繼續當月工資次月發放。雷震天于2023年10月31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時,2018年拖欠工資的情形已經消失。
三、2022年拖欠工資:
2022年11月當月未發放工資,再次產生當月工資次次月發放的拖欠現象。結合庭審情況,雷震天陳述公司2023年出現裁員降薪的現象,說明公司經營出現困難。公司在雷震天解除勞動合同后,及時補發了拖欠的工資,主觀上不存在惡意欠薪的故意。
四、生活影響:
雷震天在庭審中陳述公司準備降薪并取消公積金,認為影響了其正常生活。但從雷震天的陳述看,雖然公司2022年11月開始出現當月工資次次月發放的拖欠行為,但除了2022年11月當月未發放工資外,其余每月均發放了一個月工資,并未實際影響雷震天的正常生活。
綜上,二審法院認為公司主觀上不存在拖欠工資的故意,客觀上也未實際影響雷震天的正常生活。因此,雷震天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并要求公司支付經濟補償金,無事實依據。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律分析】
1.《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并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
問題的解釋(一)》第四十五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并可支付賠償金:(三)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行動建議】
及時溝通:
如果員工發現工資發放存在延遲,應及時與公司溝通,了解具體原因,并記錄相關證據。
保留證據:
員工應保留工資發放記錄、溝通記錄等證據,以備不時之需。
合理維權:
在公司存在惡意欠薪的情況下,員工可以通過勞動仲裁或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結語】
本案中,法院綜合考慮了公司的主觀意圖和客觀影響,認為公司不存在惡意欠薪的故意,且未實際影響員工的正常生活。因此,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并要求經濟補償金的請求未獲支持。這提醒我們在處理勞動爭議時,應全面考慮事實和法律依據,合理維護自身權益。
看完本篇,別忘記點贊哦!
覺得有用,歡迎轉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