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很好,我覺得別人也覺得我很好,我覺得別人也很好,這就是穩定內核的本質。
只不過因為壓力和敏感,更多人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內耗,總是懷疑自己不夠好,擔心外部對自己評價,反而陷入了胡思亂想和糾結。
要怎么做才能解決情緒波動大,不再總是猶豫糾結,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不對別人的評價過于敏感呢?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導劉翔平在《穩定內核修煉指南》中指出:
內核穩定的基礎是擁有健康的自尊和他尊。自尊是相信“我是好的”,他人是相信“他人覺得我是好的”以及相信“他人也是好的”。
自尊是帶著情感的自我評價,又稱為自我感受。感覺表示直觀和感情,其反面是理智。
同樣,每個人對自我的評價也是帶著兩個方面的情感,即喜歡和不喜歡,滿意和不滿意。
自尊的前提是自信,一個是對自己的滿意和勝任感,另一個是自愛,自身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自己傾注于愛的感覺。
反觀那些容易陷入內耗和負面情緒的人,往往是因為對自己的不自信,或者在自己做得不夠完美時,對自己的懷疑與自我攻擊。
尤其是人們在受到打擊和挫折后,精神狀態和自我評價就會出現波動。而自尊就像鏡子一樣折射出我們目前的狀態和情緒以及所處的位置。
自尊心太強容易產生落差感和自我否認,只有恰到好處的自尊,才能做到自信。
如果把內部的自我肯定稱為“里子”,而人際關系稱為“面子”,健康的心理就等于里子加面子。他們互相促進,發揮著作用。
對于青少年來說,父母對他們的養育態度與評價方式,會對孩子的性格、成長經歷以及人生觀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一般來說,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的腳本就是:重演、模仿和內化。
正如“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一樣,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孩子對自己以及外部的評價和生活態度,是由父母塑造的。
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教育方式?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方式是什么?父母是苛責型還是接納型?
這些對孩子會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像一個磁盤一樣,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形成與人格體系。
積極的關系內化,會讓孩子擁有著積極的自尊和他自尊。
當孩子覺得有人肯定和尊重自己,或者自己被接納時,就會產生信任和勝任感,就會感覺良好。
反之,當孩子覺得自己不信任別人,對外界充滿敵意時,或被拒絕或有很深的挫敗感時,就會處于防御和焦慮狀態。
所以對孩子來說,修煉穩定內核一個源于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另一個來源于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和高質量的愛。
一個有穩定內核的孩子,才會具備安全感和歸屬感,無論發生了什么事情,孩子的安全感不會喪失,他們知道一切終會過去,一切都會慢慢向好而生。
而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則是以孩子為中心,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對孩子多一點積極的反饋,多一點正向的支持,孩子的內核就會越來越穩定,就會慢慢走出:
我不配!我不行!我做不好!我希望縮在角落!我就說過我不行!
慢慢走向另一種自我反饋模式:
我還不錯!我能做到!我能承擔責任!我可以努力做到更好!這次沒做好,下次要努力做得更好!
父母換一種引導孩子的方式,用積極正向的力量來指引,孩子就朝著積極進取的方向自我成長,從患得患失到寵辱不驚。
內核穩定的孩子,知道自己要知道,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標,并不會輕易受別人的影響。
這是劉翔平教授在《穩定內核修煉手冊》里給父母塑造孩子穩定內核的一些方法與建議,也是他研究心理健康與積極心理以及青少年學習障礙與情緒障礙修復與矯正中的經驗總結。
這本書也推薦給各位家長,可以用書中的方法來正向引導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