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盟還在消化美國對汽車等商品加征25%關稅的沖擊波時,白宮又拋出了更令人錯愕的外交政策。2月27日,特朗普在內閣會議上公開要求歐洲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同時卻拒絕美國承擔實質性義務,這種既要歐洲流血又向歐洲抽血的政策,實在是自相矛盾。
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即將訪美簽署礦產開采框架協議前夕,特朗普的算盤已清晰可聞。根據協議,烏克蘭需將未來50%的礦產資源開發收益注入美烏聯合基金,相當于用國家命脈作抵押。雖然最終文本刪去了特朗普宣稱的5000億美元"補償",但協議中戰略礦產的指向性令人警覺——烏克蘭未開發的鋰、鈦、石墨等電池關鍵材料,正是美國新能源戰略亟需的籌碼。這種以資源換安全的交易模式,讓基輔不得不擔憂:當美國資本深度介入礦產開發后,烏克蘭的主權完整性或將面臨新的威脅。
更值得玩味的是安全保障條款的設計。美國刻意將維和部隊責任推給歐洲,卻在礦產收益分配機制上牢牢掌握主導權。這種設計暴露出華盛頓的戰略圖謀:既通過歐洲的地緣犧牲遏制俄羅斯,又借烏克蘭資源填補軍援虧空。正如基輔消息人士透露,被刪除的5000億美元補償條款絕非偶然,它暗示著美國對烏克蘭的"投資"期待遠超表面的人道援助。
特朗普政府對歐政策的撕裂性在關稅問題上達到頂峰。當歐盟需要集中資源應對俄烏沖突時,美國卻揮舞關稅大棒打擊歐洲汽車產業,這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策略正在動搖跨大西洋互信基礎。德國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新增關稅可能使歐盟對美汽車出口驟降50%,這種經濟上的背刺與安全上的索取形成荒誕對比。
觀察烏克蘭的處境更顯吊詭:其宣稱擁有的歐洲最大鋰資源多數位于俄軍控制的扎波羅熱地區,開發協議中承諾的礦產資源實則是鏡花水月。美國強推的這份"空頭支票"協議,本質上是要將歐洲更深地卷入烏克蘭泥潭。正如法國地緣政治學者所言,這出"資源換安全"的戲碼,實則是讓歐洲既出錢出力當盾牌,又為美國資本進入東歐鋪路的多重陷阱。
在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思維下,國際義務淪為待價而沽的商品。這種將盟友安全與經濟利益放在天平兩端稱量的做法,不僅暴露美國霸權衰落后的戰略焦慮,更可能重塑冷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規則。當歐洲意識到自己既是美國地緣博弈的棋子,又是其經濟收割的韭菜時,跨大西洋關系的裂痕或將加速擴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