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句話炸了很多地方的家長群。
學校學的很多東西太老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就是這句話。
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在談及Al教育時談到,國內校園教授的內容相對陳舊。
許多教材和課程仍停留在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前的水平。
而相比之下,海外教育則更注重引入最前沿的技術和知識。
我們幾個家長群反響很是熱烈。
有個爸爸說,ai都興起了,很多家長手機里都有豆包或者deepseek,但是小學低年級還要學珠算和查字典。
查字典我家老大小學的時候也學過,珠算我們這邊倒是沒有這個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地域的原因。
說起查字典,我們這一代80.90應該都學過查字典,當時新華字典被叫作工具書。
也就是做查字典是作為一個工具出現的,我們看到不認識的字需要查字典,看這個字的意思和組詞也需要查字典。
到那時現在時代太不一樣了,不認識的字可能掃一掃、拍一拍就會出來讀音、組詞、用法甚至還可能有出現的課文,以及它的考點。
這樣一來根本就不需要查字典,也不需要字典這個工具了。
因為新的工具更方便 更快更好用呀。
可是,為什么還在用呢?大概就是一種落后吧。
我在群里問了還有誰學習了珠算,有家長說珠算并不能說是完全沒有用,這是數學的基礎,是一種計算的方式,可以啟發人的思維。
還有家長說,不能說王興興說得對,學校教的是基礎,思維邏輯,我們學的語文、數學、梳理、化學和生物,都是之前的知識,只有站在巨人的基礎上才能看得更遠。
有基礎才能更好地創造創新。
也有一些比較偏激的家長說,斷網或者停電的話,那么ai還可以用嗎?還不是需要這些老舊的方式。
其實我個人覺得,很多東西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不能只是學習之前的知識。
據中科院報告顯示,我國教材平均更新周期為5.8年,部分內容滯后科技發展十年之久。在學校里的知識應該是更新換代的。
教材雖然也在一代代的改版,但是要么就是語文改了多音字的讀法,要么就是增減了魯迅或者朱自清等大家的文章,沒有太大的變化和改變。
王興興的發言揭開了中國教育體系與科技革命間的深層矛盾。
有一部分懂行的家長說,當海外的AI課程已迭代至GPT-4架構。
國內部分院校仍在講授基于傳統神經網絡的初級模型。
這種代際差異不僅源于教材編撰周期長達3-5年的制度慣性。
更暴露了教育系統與產業前沿的溝通壁壘。
教育體系對標準答案的過度追求,正在消解學生應對技術突變的核心能力。
當海外工程師通過模塊化知識體系快速轉型時,國內畢業生往往陷入知識重構的困境。
如實踐與理論脫節,國內傳統教學側重理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實踐機會匱乏,面對實際問題束手無策。
群里討論熱火朝天。
很多家長都說,他們見過老師可以不拿書就可以把知識講下來,雖然很熟悉教材,是不是也說明了一點,那就是教材是一成不變的。
有學校老師也說,他們培訓多,但是很多不是叫教材相關,不是新時代科技相關,而是一些其他的事情。
很多教師知識更新滯后,45歲以上教師掌握生成AI工具比例很低。
如果這樣的話那怎么能把新時代的科技正確交給新時代的孩子呢?
尤其是大學里的專業。
比如我讀的教育學。
大概就是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舞蹈,美術,音樂,課程論等等相關的內容。
從我畢業到現在也差不多20年了,通過一些途徑了解到也就大差不差。
文科的知識是既定的話,很多理工科更新也不快,雖然有教材改編時間也有其他限制的原因。
很多公司也吐槽說,一些學校的畢業生到公司之后,學校里學的東西都是沒有用的,很多都要在新崗位上重新學習重新把知識進入到腦子里。
有一些畢業生也說,進入到公司里面才知道原來在大學里學的什么用都沒有。
有一些老師也是這樣。
在學校會用到心理學或者教育學嗎?大概率是用不到的。
有專業人士說,想要解決高校知識老化的問題。
需要教育部門、學校、教師、企業和學生等各方共同努力。
教育部門和學校加快教材更新,改革教學方法,推動教師知識更新,完善評價機制,
學生自身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主動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
大家覺得呢?你的孩子還在學習查字典嗎?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