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強縣深刻踐行“兩山”理論,扛牢“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政治責任,緊扣國家重點生功能區定位,致力于打造秦巴腹地“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宜居宜游”的寧強樣板。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成功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環境優、產業強”的綠色發展之路,使優質生態成為群眾的“幸福不動產”,更鑄就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融共生的多彩畫卷正在漢江源頭徐徐展開。
厚植生態:逐綠而行,鑄就發展優勢
戰略引領、規劃先行,寧強縣始終將“生態立縣”作為“六大戰略”之首,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和秦嶺巴山、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生態保護委員會,系統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發展、林地保護、國土空間、鄉村振興等專項規劃。建立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將“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目標責任考核貫穿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深入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建立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縣、鎮、村三級“山林河湖長制”組織體系,全面推進系統治理。
如今,全縣生態建設成果豐碩,連續5年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被評為“中國天然氧吧”,先后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等多個國家級榮譽。7個地表水監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空氣優良率達96.7%。
筑牢屏障:護綠扎籬,強化生態保障
寧強縣多管齊下,加強生態環境全面保護,為可持續發展筑牢堅實屏障。狠抓生態環境污染源頭防控,嚴格落實秦嶺區域項目準入清單、“三區三線”和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積極推進“三線一單”成果落地運用,嚴把項目準入關口,對不符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的項目,堅決不予準入。穩步推進尾礦庫整治,14座尾礦庫 “一庫一策” 整治已全面完工。
從嚴開展礦山專項整治,關閉礦山 25個。大力開展國土綠化工作,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9萬畝、封山育林4萬畝、退化林修復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4%。嚴格環境風險管控,建立嘉陵江出境斷面環境應急監測站1個,在路況復雜、風險較大的川陜交界處七盤關路段,修建應急物資儲備庫1座。系統實施治水、興水及流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先后申請中、省生態環保專項資金1.87億元,實施漢江流域生態環境整治、嘉陵江干流生態綜合治理等項目10余個,縣域生態涵養能力和流域生態品質不斷提升。
產業富民:點綠成金,增值生態資本
寧強縣不斷拓寬將綠水青山“好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好價值”路徑,創新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綠”模式,讓綠色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玉皇觀茶文化旅游景區“茶旅融合”的“植綠成金”模式,以4家茶企萬畝茶園為基礎,采用生態種植技術,建成高產茶園3000畝,年產名優茶葉220噸以上,產值9500萬元,帶動農戶1200戶,先后舉辦各類茶事活動68次,每年吸引國內外游客5.2萬人次,有效促進了全縣生態循環現代農業和全域旅游產業經濟發展。寧強天麻綠色產業鏈的“借綠生金”模式,形成了集天麻研發、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綜合產值超9.8億元,寧強天麻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寧強獲評“中國天麻之鄉”。
以羌族民俗文化展示為基礎,形成旅游與生態、農業、科技融合的“羌綠增金”模式,千人百桌輔唐宴、羌族儺藝表演等活動引爆寧強旅游,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439.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2.53億元。此外,寧強還探索出保護秦巴生態、造福山鄉百姓的“護綠保金”模式;退耕還林、“生態生財”、全民守護“源頭活水”換來“金山銀山”的“守綠換金”模式;通過傳統文化保護、形成特色優勢、挖掘文化內涵和推動產旅融合的“承綠養金”模式,進一步豐富了“兩山”轉化的深度和內涵,增強生態拉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潛能動能。
來源:漢中市生態環境局寧強分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