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熱水泡腳,勝吃補藥”,睡前泡腳算得上是最簡單、最經濟的養生方法之一了。
中醫認為“養樹需養根,養人需護腳”?!饵S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記載:“寒氣升,泡腳驅寒,消百病。”人的腳上有眾多穴位,另外五臟六腑在腳上也都有相應的投射區,泡腳能利用溫熱作用加強腳部的氣血循環,又通過腳部的經脈穴位保健全身各臟腑
早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其中關于漢高祖劉邦的記載:愛泡腳的劉邦差點因為泡腳錯失了一位得力的干將——謀士酈食其。
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一生寫詩無數,其中也提到了泡腳養生,“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意思是說,主人勸我在睡覺之前泡一下腳,促使人進入深度睡眠,都聽不到早晨鐘鼓的聲音。可見在宋朝時泡腳已經被廣泛采納。
及至清朝,乾隆、慈禧等人也熱衷泡腳保健。相傳乾隆將足部保健法總結為“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其中“一盆湯”就是泡腳;慈禧還會根據季節不同,調整泡腳的方子。
泡腳的歷史這么悠久,然而,泡腳的方法不對,非但起不到養生保健的作用,對身體還有害。以下這些關于泡腳的禁忌,你了解嗎?
(1)有特殊病癥的人不宜泡腳
比如下肢血栓患者、靜脈曲張患者等,這些人們用熱水燙腳一定要特別謹慎,容易造成皮膚燙傷、血管崩裂、靜脈越來越曲張等問題。
(2)泡腳時間不宜過長
專家指出,泡腳最佳時間是晚上九點鐘,而且,泡腳千萬不要一泡就是好幾個小時,別超過半小時,以20分鐘為最好。特別是老人和孕婦,泡腳時間過長,會引發出汗、心慌等癥狀。
(3)泡腳水不宜過燙
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已經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的糖尿病患者)的溫度感覺能力下降,對痛覺和溫覺不敏感,往往很燙的水都感覺不到燙,很容易燙傷,燙傷之后由于肢體遠端血供又不豐富,很難愈合,最終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泡腳水的溫度保持在40℃左右為宜,不要超過這個溫度。
(4)飯后不宜馬上泡腳
冬季的時間晝短夜長,可能人們還沒有吃晚飯天就黑了,為了趕時間,很多人剛吃完飯就開始泡腳,甚至還有人認為,吃完就泡腳,能夠促進消化。吃完就泡腳會分散流經胃腸的血液量,長期下來會使人營養不良。合適的泡腳時間應該在飯后至少半個小時,最好是一個小時左右再泡腳。
(5)泡完腳后不宜自然晾干腳
有人泡完腳后不喜歡擦干腳,習慣自然晾干,認為可以更好地保持腳部皮膚的水分和濕潤。其實,泡完腳之后應該及時擦干腳,這樣既能保住腳上的溫度,也不會導致腳部皮膚的過度缺水,同時也避免了有害細菌的滋生。如果想保持腳部的滋潤,可以擦點潤膚乳或者保濕霜。
對于忙碌了一天的人來說,每到晚上,拿出腳盆泡個腳,一整天的疲勞、焦慮和不安都消散在洗腳水中,接著睡個好覺,豈不美哉。不過還是應該注意方法,否則泡腳可能起不到養生效果,還可能給健康造成影響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