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考報名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關注我公眾號、視頻號和小紅書的新粉絲爆發式增長,也在各個渠道問了我很多問題。問了最多的跨區生問題,我特地寫了文章、錄了視頻。
另外一個問得比較多的問題是:學校老師讓我們不需要報名中考,直接提供了幾所中職學校給我們選擇,說是自主招生,報就能去。
這個嘛,只能說是每年一次的常規操作,看麻了。不管學校采取什么說辭,說白了就是讓一些成績不佳的孩子別參加中考,讓各方獲受益。
為什么是各方受益?
于學校而言,不報名就不算參考人數,就能拉高各種“率”——比如普高率,升學率,示范性高中率,一梯率等等,這是其一;其二則是實打實的金錢利益,全廣州那么多中職,你猜猜學校為什么給你推特定的某幾所?不會吧,不會有人那么單純認為是你初中學校精挑細選了這幾所對你前途最好的學校來推給你,免除你擇校之憂吧?
于區乃至市的XX部門而言,普高率既是一個kpi,也是民眾特別關注,特別容易引起輿論的一個數據。如何提高?一方面,增加分子,即努力增加普高學位供給,但這談何容易?實實在在的耗錢,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只能是另一方面了,沒錯,降低分母,也就是減少參加考試的人數。所以,明里暗里,很多區都有下達“指標”給區內一些學校,尤其是所謂的“菜校”,至于是什么“指標”,你猜猜?反正不是指標到校的指標就是了。
對很多學生而言,那也是受益的,起碼很多學生當下覺得是受益的。畢竟,天天爹媽嘮叨不就是為了成績嗎,現在我可以選擇直接不參加中考,那什么成績不成績不就是沒所謂了嗎,緊箍咒沒了,豈不是天上掉餡餅?
這波真是秦始皇摸電線,贏麻了。
過去這幾年,我也每年都會寫這樣的文章,從最開始年少輕狂,痛斥這種操作,到后來漸漸看開覺得存在即合理,再到現在覺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比如這是去年的相關文章:,其中利弊我已經不想說了,想看的就去點開看看吧。
以前我會和哪吒一樣,高呼“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別人喊沒用啊,架不住當事學生或者當事家長不是這么想,還覺得你礙著他們了。
是啊,現在我覺得,那些真正關心的家長,那些真正在意自己前途的學生,自然會有自己的選擇。我要做的只是告訴他們究竟有什么選擇,以及每個選擇的利弊,但我不是他們,沒必要,也沒可能幫他們選擇,甚至以前會嘗試左右他們的選擇,覺得能挽救一個迷途的孩子回來參加中考是做了好事。
真是too young too native。
對于真讀不下去的同學,也沒法強求,不報就不報吧,我唯有建議選擇一個自己能有興趣學下去的專業,多方對比之后,選擇一所各方面都還算滿意的學校。
這里特別多說一句,我覺得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應該學習一個更有“前途”的專業,比如計算機,人工智能,大數據什么的。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有一說一,你讓數學50分的學生怎么學?中職乃至大專層次,如果沒有繼續進修提升,你怎么和每年數百萬的本科生競爭,尤其是這種飽和得不行的所謂有前途的專業。
倒不如,真正選擇一門能學下去的,感興趣的專業,說不定能學出個名堂。再不濟,中職幾年學完,人真的成長了,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了,大專還能再轉。
“學一門謀生技能”的期待是美好的,但關鍵是能否學進去。學一門謀生技能的難度,難道比學好語文,學好數學,學好英語容易?如果對未來對生活沒有期待,對所學的東西沒有興趣,憑什么覺得一個學不好語數英的孩子能夠輕而易舉地學好一門技能?這才是問題的本質啊。
事已至此,學會做人,學會面對社會,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已經是遠比成績更重要的了。后面只能期望學生本人往好的方面發展,盡快認清社會,盡快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