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取代東亞霸主突厥的實力。這種霸權更迭是主動為之,而且其勢之猛、其成之巨、其隳之迅都讓我們今天讀來嘖嘖驚嘆。
李世民如何運籌帷幄、文武兼修、縱橫捭闔,完成對突厥的致命一擊?
經緯度新書《何以大唐:唐帝國與突厥斗爭史》將為這些問題給出新的解釋——
本文摘編自《何以大唐》
有刪減
XULUN
為時代讀史
文 / 楊霄
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回顧自己的輝煌成就時,無法掩飾由此滋長的驕傲情緒:
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定天下,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服,海內乂安,自謂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貞觀政要》)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18歲就經略天下、24歲一掃宇內、29歲登極大寶的“雄主”,卻在八年前,城下受辱。
公元626年,在長安城外渭水便橋邊,鮮衣怒馬、縱橫宇內的天策上將、剛剛即位登基的大唐皇帝李世民,與兵臨城下的突厥人達成了渭水之盟。自起兵以來就稱臣于突厥的屈辱,再一次涌上心頭,激發了更強烈的雄心。
▲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的李世民,鄭國霖飾
短短四年之后,公元630年,太宗在聽聞李靖一舉“破定襄,報渭水之侮”后,是這樣表達自己“雪恥未有此樂也”的情緒的:
太宗初聞靖破頡利,大悅,謂侍臣曰:
“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于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
于是大赦天下,酺五日。(《舊唐書·李靖列傳》)
“坐不安席,食不甘味。”這就是一代“雄主”渭水受辱數年來的真實寫照。而這種在國際霸權下的屈辱,還來得更久,因為“稱臣于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
這已不是初生帝國第一次遭受致命的打擊,兩年前,唐高祖李淵就已經無法承受突厥入侵的巨大壓力,動議從長安遷都。在東亞的霸主突厥的碾壓下,初生的唐帝國瑟瑟發抖。當時的突厥:
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陵中夏。
迎蕭皇后,置于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俱北面稱臣。
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通典》)
然而,歷史在長期黯然消沉后突然高調轉折。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渭水邊的首都城下受辱的短短4年之后,630年,無往不勝的大將軍李靖深入大漠,將天下共主突厥頡利可汗打到狼狽逃竄,最終生擒回都。從這天起,太宗李世民被東亞各民族、部落和國家共推為“天可汗”,成為華夏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天下共主。
短短4年,當時的國際權力格局出現了顛覆性的逆轉。從617年李淵起事算起,也只寥寥十數年間,初唐成就了中原王朝從未有過的輝煌,一躍成為當時的國際體系主導者。
▲唐高祖李淵畫像,圖源網絡
原因,沒有寫在史書中。只有解讀出史書紙下暗藏的“真正的歷史”,才能解密唐朝稱雄天下的關鍵十年——從武德四年(621年)到貞觀四年(630年)。在這十年里,唐王朝作為一個崛起國,經歷了深刻的路線決戰,最終一舉終結霸權。
尤其是在626年之后,在太宗的主導下開展了大戰略的深入討論研究,建立并運行了先進的決策體制,采取了穩健的經濟社會政策,執行了戰略堅忍和重大決斷穩妥結合的成功策略。最終在短短數年間,實現了成功崛起,完成了復興的決勝。
讓我們再來看看,那段可歌可泣的國際反霸權斗爭成功后,朝野上下的榮光與歡愉。一起來體味一下一千四百年前,我們成功摧垮霸權、重建國際體系后的感動。
貞觀八年三月甲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于兩儀殿,顧謂長孫無忌曰:“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無忌上千萬歲壽。高祖大悅,以酒賜太宗。
太宗又奉觴上壽,流涕而言曰:“百姓獲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豈臣之力!”于是太宗與文德皇后互進御膳,并上服御衣物,一同家人常禮。(《舊唐書》)
634年,在宴請西突厥使者的宴會上,已經是太上皇的李淵感慨到,如當今這般天下來歸,建立起如此鼎盛的國際體系和秩序,這真是自古以來所未有。
太宗李世民聞言也頗為感慨,以致慨然流涕。于是父親李淵賜酒,世民舉杯祝壽,并與長孫皇后一起進膳、上御衣物,一家人其樂融融。
是歲,閱武于城西,高祖親自臨視,勞將士而還。置酒于未央宮,三品已上咸侍。
高祖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p>
太宗奉觴上壽曰:“臣早蒙慈訓,教以文道;爰從義旗,平定京邑。重以薛舉、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稟睿算,幸而克定。三數年間,混一區宇。天慈崇寵,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時和歲阜,被發左衽,并為臣妾。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圣算?!?/p>
高祖大悅,群臣皆呼萬歲,極夜方罷。(《舊唐書·高祖本紀》)
這一年,在長安城西還組織了盛大的閱兵式。太上皇李淵親自前往。又在未央宮置酒,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高祖再次感慨,胡越一家,真是自古以來所未有啊。太宗也再次回顧了起事以來的歷次重大成就,朝堂群臣一片歡呼,群情激昂,竟夜方休。
這些字字句句,都流露著歷史的榮耀。每一段歷史,都映照著現實。初唐的成功崛起,剛剛好映照著我們今天的現實。曾經我們看初唐,多是些群雄爭霸、奪嫡權謀。我想在這本書里,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初唐如何在崛起中應對霸權打壓,并成功地在較短時間內贏得了國際競爭的勝利。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圖源網絡
這個話題的起點,是陳寅恪先生所觀察到的初唐時代突厥霸權體系的強盛,以及此后提出的“外族盛衰的連環性”這樣一種“運氣論”。
這個研究的背景,是我們重新審視那個時代的大背景、大格局,以及用我們當今的時代去觀照曾經的歷史。用大趨勢、大線索,來理解歷史,而不只是考據歷史。
西方國際關系學科的奠基人之一,英國大歷史學家卡爾沒有歷史學學位,終其一生通過外交實踐探究歷史與時代的關系。他在《歷史是什么》中介紹了這樣一些觀點。
我們只有以當下的眼光看待過去,才能理解過去。
歷史不是對這一時期事件詳盡記錄的敘述,而是分析那些形成發展主要線索的事件。
歷史學家需要一種富于想象的理解力,以透視正在其研究視野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其行為之后的思想狀態。
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進程,或稱之為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對話,不是一場抽象的、孤立的個人之間的對話,而是今日社會與昨日社會之間的對話。
歷史是今時與往昔的對話者,必須有更多的現實關切,也必須做更艱難的取舍。在時光的交錯輝映中,我們走在一個大時代的風云里。在歷史的波濤中,我們總能看到那對熟悉的雙眸。在變與不變之間,我們總能找到曾經的點滴啟發。因為映照在關山萬重的,永遠都還是同樣的那一輪明月。窗欞下的青苔寒階,千百年來只是變換了往來人。今年花勝去年紅,似曾相識燕歸來。
當我們帶著時代的使命再去讀史,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體會。流光溢彩之中,滿滿都是前人留下的窸窣線索。在茂林蒿草之間,今時直通往昔的時代印記斑駁陸離。
決勝與復興,就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現實關切。今天的讀史,就是這樣一種今時與往昔的對話。這場對話的些許目的,是為了與有同感的賢達共一絲靈犀之通。因為實際上,答案已經都在,往往只需要一個確認。而“初唐路徑”就是這樣一個觸發機關。
為時代讀史,是為了走得更遠,走得更快,走得更好。我們飽含拳拳赤膽,愛得太深,對順遂與達至的渴望無以言表。拔劍四顧,前路熹微。我們似乎清亮地聽到,古人在紙背上的殷殷囑托。前人曾經踏遍荊棘尋出的路,無論后人穿什么樣的鞋子,歷史都將指引著我們到達。深深淺淺之間,唯愿今昔更勝往昔。
于是,就用史書的邊欄側記,留下我們對時代命題的微末注解。
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何以大唐:唐帝國與突厥斗爭史》
作者楊霄
出版日期 2024.12
博庫購書鏈接
當當購書鏈接
京東購書鏈接
內容簡介
本書以李唐武德元年“太原起事”到貞觀四年“摧垮突厥”這十年(公元621—630年)為歷史背景,通過對《兩唐書》《資治通鑒》等權威史料重新梳理研究,以現代社會科學分析視角,對李唐集團在紛爭亂世中迅速成功崛起,特別是短時間完成霸權更迭、重建泛亞權力秩序的歷史脈絡進行解析,勾勒出李唐集團在內外重大戰略決策和關鍵路線斗爭背后的隱秘線索,還原了中華歷史上一次史詩級的大戰略實踐,揭示出史書背后所隱含的決策與治理、斗爭與博弈、陰謀與陽謀的經驗與智慧。
楊霄,國家高端智庫戰略研究專家,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生導師,軍事科學院戰略評估咨詢中心特聘咨詢專家。長期開展戰略決策與國家治理研究,出版有專著《下一場危機》 (2022 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推演:讓決策更具洞見》 (2020 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大國遠謀:國家中長期風險評估與戰略預判》(2019年,時事出版社)。深度參與國家安全重大理論建設系列專項工作,參與編著《總體國家安全觀透視》 (2023 年,時事出版社)、《歷史與國家安全》(2023年,時事出版社)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