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寸土寸金、繁華喧囂的臺東,那些記憶里的畫面逾漸模糊。隨著臺東三路商圈的不斷發展壯大,所輻射的各條街道的面貌,多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商業氣息濃厚。但與此同時,那一條條充滿歷史感與親和感的老街,以及街道上林立的老店鋪、老商號,也逐漸轉為了回憶。
臺東萬達廣場停車場的西門對面,這個展牌不知何時立在這里。沒錯,這里就是老青島幾乎家喻戶曉的“聚福樓”舊址。
聚福樓是青島歷史上著名的魯菜館,與順興樓和春和樓并稱為島城“三大餐飲名樓”,曾經的它,不管是位于大鮑島的即墨路,還是后來東鎮上的臺東西二路。當年只要談起它,老青島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聚福樓
剛工作那些年,曾在那里參加過幾個朋友的婚宴,那時婚宴還多是在家里辦席,飯店擺桌,尤其是聚福樓這樣的大飯店,在當時那可屬于高端檔次了。聚福樓的時令炒菜雖有些小貴,但總會令人過齒不忘。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親民小吃,油條、炸糕,尤其是聚福樓的甜沫,至今也是讓許多老青島回味不已。
上世紀末,隨著臺東三路商業街改造,人們熟悉的聚福樓也隨之消失。今天,讓我們隨著一些舊影史料與民間傳聞,再次回望這座在島城餐飲歷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老店。
1924年,與順興樓經理李殿臣同鄉的山東福山縣人吳滋玉,租用清朝遺老王垿在即墨路12號的三層里院,開辦了“聚福樓”,寓意為“聚大福大貴于此樓”。所聘廚師均系烹飪之鄉福山縣的高手,菜肴選料講究,廚師刀工精湛,以烹制魚翅、海參、燕窩等見長,還有紅燒加吉魚、奶湯菜花、“西施舌”等膠東口味菜肴,極為誘人。聚福樓的高湯頗為有名,在整桌酒席上一般只用高湯,而很少用其它調味品。
聚福樓一經開業即因廚藝精湛、菜品美味,服務周到,經營誠信公道,很快聲名鵲起,顧客絡繹不絕。
1937年青島市政府招待處所編《青島概覽》中,對聚福樓的介紹是:平津手藝,口味豐厚。或許與王垿及大批寓居青島的晚清遺老有關,聚福樓創建之始,與順興樓頗為相似,菜品也以平津口味為主。舊時青島的中餐館,可以說煙臺福山人占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知名飯館的經理掌柜和廚師墩子基本都是福山幫,順興樓如此,聚福樓亦是這般,協助吳滋玉打理店鋪的還有他的福山同鄉高學增。
聚福樓即墨路本號的舊址已消失,即墨路改造時,一座三層里院式建筑,可以遐想一下聚福樓本號經營的歷史場景。
因聚福樓的廚藝精到,再加之王垿的宣傳推介,這里成為富商顯貴及一幫清朝遺老鐘愛的聚集之處。老青島三大餐飲名樓中,最有名的順興樓、聚福樓,皆與王垿有關。
辛亥革命后,大批清朝遺老移居青島。一時間,青島成了曾經的大清高官定居之佳處。他們中著名的有恭親王溥偉、陜甘總督升允、軍機大臣吳郁生、鐵路大臣呂海寰、法部侍郎王垿、京師大學堂監督劉廷琛、直隸提學使勞乃宣等不下百余人。這些晚清遺老一部分選擇在青島避難修身,另有一些仍在不停奔走謀劃清朝復辟之夢。這其中往來奔波活躍者中就有鄭孝胥,他雖沒在青島買房居住,但當中復辟謀劃者當其出力甚多。
鄭孝胥(1860年—1938年),滿洲國建國的參與者之一。雖然后期因賣國投日而遺臭萬年,但其在書法與詩詞等方面的造詣卻在中國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鄭孝胥作為清末民初的頂級書法家,以他的“鄭派”行書聞名于世。
鄭孝胥于1923年歌頌乃木希典的題詩碑,1979年被發現于貯水山公園,現存于青島市博物館外草坪中。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里,曾任清朝湖南布政使、后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的鄭孝胥就往來青島十余次。在青島時,主要選在聚福樓聚餐,這里的“西施舌”也是鄭孝胥的最愛。隨著國家大勢所趨,以及晚清遺老的陸續離世,初時的復辟夢已然淡去,當進入三十年代,鄭孝胥再也沒有來過青島。
據傳,1927年鄭孝胥路過青島,在聚福樓宴客時。心血來潮之際,即席召來吳滋玉,為聚福樓題了一副名聯:“驅車偶過即墨路,覓醉須登聚福樓。” 鄭孝胥題畢,滿座驚嘆不已。當時鄭的題字已是無錢不能求,有錢也不一定能求到。他自恃學貫中西,才高八斗,不是他認為適時的時候,其字是不輕易示人的。吳滋玉找人裱好后把對聯掛在店里,但所書內容至今未見真容。
聚福樓的經營方式很是靈活,可以采用賒帳方式,對附近商家住戶可送菜上門,也可派廚師帶烹飪器具外出服務,這些方便顧客、當時先進的做法,贏得了聚福樓生意的愈漸興隆。在管理上,除經理、總廚外,只設內外會計各一人,內部精簡以及對外服務的多元化,在三、四十年代,達到了聚福樓的鼎盛時期。
上世紀三十年代,青島作為中國當時的“一線城市”,城市各方面發展迅速,餐飲業更是聚集了各種菜系與多國風情的餐館飯店。該時期評出的一等萊館中,即墨路的聚福樓,僅排在了順興樓與亞東飯店之后。順應潮流改變風格的聚福樓,此時也已全部由福山籍的廚師掌勺,成為正宗的魯菜風味飯店。
在三十年代青島市檔案館一份【青島聚福樓商人調查書】中,聚福樓使用人數三十四名,工作時間為早七點至晚十點整。
1943年的【青島市餐館公會會員名冊】中,聚福樓西記店員人數達六十人,東記三十八人,在人力資源管理如此規范下,一個飯店如此之多的工作人員,足以說明其規模之大與經營的獨到之處。
據資料介紹,上世紀四十年代,聚福樓本號曾因煙頭而引起火災,一說1940年,一說1943年,具體原因及時間未能查到,但事故發生卻是事實。此時飯店臨時遷至了臺東二路30號,開設了東鎮聚福樓,是為聚福樓東記。
2011年,本人拍攝的臺東西二路路牌。
此時的臺東二路應稱為臺東西二路,三十年代,東鎮商業市場的建立,將此路隔斷為了東西兩條路,市場以東為臺東東二路,以西為臺東西二路,沿用至今。1980年,臺東西二路又因威海路新建樓群再次被隔成兩段。
聚福樓東記開業當年,又在即墨路12號原重建了新樓,面積幾乎增加一倍,開業后營業范圍也相應擴大,與東記東西呼應。
此時的聚福樓經理是楊清寰,幼年雖僅上過五年私塾,卻極具有經商頭腦。善于結交官宦權貴,常學京城大飯店的做派,每晚親自站在店門,長袍馬褂,親自迎送顧客,一一作揖。飯店的生意自是異常紅火,聚福樓在當時島城菜館中也始終位列前茅。
1948年《青島市餐館商業同業公會第一屆改選會員名冊》中,即墨路12號聚福樓本號、臺東西二路30號聚福樓東號,其中本號資本額三千五百萬元,東號資本額一千五百萬元。兩家店鋪主體人或經理人皆為山東福山人楊清寰。
青島市檔案館《青島市商會檔案選輯》中,多項檔案資料均顯示在青島解放前,聚福樓即墨路本號仍是經營狀態,且具有一定影響力。
民間一直延續的叫法,順興樓、聚福樓和春和樓被并稱為島城餐飲業三大名樓。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因順興樓關門閉店,位居臺東的聚福樓和市南的春和樓以及滄口的三盛樓,又被并稱為島城餐飲業的新三大樓。另外還有亞東飯店、英記樓、共和樓等等四大名樓的多種說法,但不論如何點評,都少不了聚福樓,可見它在島城餐飲界的聲譽與地位。
1938年1月,日本二次侵占青島后,據網上資料介紹,聚福樓東記的股權大部分被當時有名的東鎮一霸,日偽時期的臺東商會副會長藍荊山以不正當手段所購。資料同時描述他是青島舊時第一名妓于小腳的姘頭,不過這些說法僅是源自民間,并無實際檔案資料佐證。
解放戰爭期間經濟蕭條,大小生意多受影響,聚福樓東記也陷入了資金緊張難以為繼的局面。
聚福樓東記票據印章(劉鐵明提供)
1949年青島解放后,聚福樓歸屬青島市餐館商業同業公會。即墨路的西號停業,改為了民居,臺東西二路的東記頂起了聚福樓名號,本號則逐漸被人忘卻了。
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后,實行公私合營,聚福樓更名為臺東飯店,歸青島市飲食服務公司所屬。
1983年,重新恢復“聚福樓”老字號,聚福樓重新整修擴建,店容店貌煥然一新,可同時接納500余人就餐。一樓為中檔快餐部,二、三樓設雅座和多功能廳,包辦喜慶宴席。為接待中外賓客,設有接待室,并裝飾了較為豪華的聚福廳、聚祿廳、聚仙廳、聚寶廳、聚鑫廳、聚義廳、聚賓廳等。
歷經幾十年經營,聚福樓形成了自己的經營特色。該店繼承和不斷豐富魯菜,以精制海產品見長,擅長“爆、炸、扒、蒸”,口味偏清淡,力保海產原料的鮮香之味。傳統名菜有什錦小豆腐、糖酥丸子、清湯全家福、雪麗蟹腿、玉米扒鮑魚、釀冬菇扒干貝等菜肴,以及花餃子、鴛鴦酥、玉蘭酥、秋葉餅等面點,該店經營的菜品多次在國內各級評比中獲獎,堅守著傳統魯菜餐飲名店的大旗。
1987年在青島市商業系統名菜、名點、名吃大獎賽中,聚福樓的標志性人物、名廚費洪遠大師制作的蘆筍扒鮑魚、掛霜丸子被評為青島十大名菜獎,轟動一時。
費洪遠年輕時師從魯菜元老級大師楊品三,自1965年就在聚福樓飯店工作。他創作出藝術雕刻“百鳥朝鳳”涼菜、“孔雀開屏”熱菜、“牡丹螺花拼芙蓉”等部分菜品由于技術性強,立意造型新穎獨特被送聯合國科教組織交流,獲得一致好評。自1979年以來,先后獲得國內外烹飪大獎,其事跡更是被編入《中國百科專家人物集》。
1991年,聚福樓飯店山口路門市部(王挺攝影)
1988年,聚福樓在四方區海云街設立分店,另外還有臺東山口路等門市部。
1993年8月,更名為聚福樓大酒店。聚福樓是青島市第一家改制為股份合作制的國有商業企業,在改革開放中也立下新功。
2002年,聚福樓舊影(毛衛東攝影)
1998年,聚福樓因被列入青島市剩余棚戶區改造項目,按照青島市政府“不把棚戶區帶入二十一世紀”的要求,1999年底,聚福樓大酒店所在的地塊開始實施拆遷,這是剩余棚戶區最后一個實施拆遷的項目。但不知為何,此后,這里又閑置了一段時間后,直到2002年,聚福樓方成為最后被拆遷的建筑。
在東鎮經營半個多世紀的聚福樓東記,曾經青島餐飲業“三大名樓”之一的老店,終消失在了城市改造的過往云煙中。
聚福樓舊址處
站在原址處許久,努力回想著聚福樓老店的舊影,那些曾經熟悉的畫面竟然變得模糊起來。隨著臺東商圈的日益繁華,老臺東早已是翻天巨變。臺東三路相鄰的多條老街道也被改造的七零八落,臺東二路、人和路、和興路、龍門路、長興路、昆明路等等,莫不如此,面對此景不禁悵然。
曾經的島城餐飲名店,見證了島城餐飲文化及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隨著流逝的歲月,再去探尋那些深埋于歷史中的老商號。它們一度成為了島城的標志,書寫了一段段歷史的傳奇故事。不管它們現在仍在續寫輝煌,抑或是早已消失,都是青島城市發展中的一段難忘記憶。
資料參考:青島檔案信息網、青島市志·商業志、1933年、1939年《青島指南》,1937年《青島概覽》等;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