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鱖魚輸慘了!安徽這10大糕點,本地人藏著吃”
安徽,地處華夏中部,鐘靈毓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仿若一部厚重的史書,承載著歲月的滄桑。秦漢,皖地先民順應天時,耕耘勞作,以當地物產為基,初成飲食之雛形。至唐宋,經濟昌盛,徽商崛起,行商四方之際,亦將家鄉風味帶出深山。
明清以降,徽菜達至鼎盛。徽商富甲天下,所至之處,皆興徽館,以饗同鄉,亦招攬食客。“沙地馬蹄鱉,雪中牛尾狐”,此乃徽菜中名菜佳肴,選料嚴苛精細,制作工序繁復考究。
馬蹄鱉生于沙地清流,肉質鮮嫩,經名廚妙手,或清蒸,或紅燒,滋味醇厚,入口即化;牛尾狐于寒冬捕獲,佐以山中珍菌,慢火燉煮,湯汁濃郁,暖人心扉。
徽菜烹飪技法集大成,燒、燉、蒸、炒俱全,重油、重色、重火功,力求將食材本真風味激發至極致,又以獨特調味,令人唇齒留香,回味悠長。
臭鱖魚,毛豆腐,以“聞著臭,吃著香”名動四方,初聞之下,異味撲鼻,仿若拒人千里,然一旦入口,魚肉嫩滑,豆腐醇香,鮮香四溢,發酵之妙,盡顯古人智慧。
1:黃山燒餅。又名皇印燒餅、救駕燒餅、蟹殼黃燒餅。歷史可以追溯到1357年,相傳朱元璋在歙南駐軍時,當地人就制作了這種燒餅。朱元璋稱帝后,將其冊封為“救駕燒餅”。
后來,乾隆皇帝品嘗后大為贊賞,并賜名為“皇印燒餅”,寓意其珍貴程度不亞于皇帝隨身攜帶的印信。
黃山燒餅的制作工藝十分講究,通常以面粉、肥肉、梅干菜、芝麻、鹽、菜油為原材料,經過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烘烤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烘烤時,需將餅坯貼于爐的內壁,用木炭火烘烤數小時,直至色澤金黃、酥脆可口。
2:漁亭糕。據《黟縣志》記載,漁亭鎮自古以來就是水上交通樞紐,明清時期商業往來尤為鼎盛。那時候,商客們急需一種方便攜帶、又能及時補充體能的吃食。
于是,漁亭鎮的一家糕點作坊制作出了一種以黑芝麻和米粉為主要原料的黑芝麻糕。這種糕點營養豐富、易于保存,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商客們的青睞,并逐漸在當地及周邊地區傳開。
因其主產于漁亭鎮,人們便稱之為“漁亭糕”。又因為它的外觀與徽派石雕相似,所以也被譽為“可以吃的徽州石雕”。
漁亭糕的制作工藝十分講究,需精選上等大米、芝麻、桂花、花生等原料,經過仔細篩選、淘洗、晾曬、烘炒、混合后,精研成糕粉。再將特制的糖漿與糕粉按比例混合,充分攪拌、搓制,壓入模具成型,最后放在特制的竹筐中用木炭火烘干。
這樣制作出來的漁亭糕,色澤黑灰,與徽州粉墻黛瓦的建筑色調頗為一致,圖案又與徽州三雕相同,十分精美。
3:徽墨酥。因其外形酷似徽墨而得名。它不僅外形酷似徽墨,烏黑油亮,而且芳香四溢,口感絕佳。油酥柔韌細膩,甜潤清爽,入口即化,讓人回味無窮。
相傳唐朝末年,制墨高手奚廷王圭漂泊到江南,為南唐皇帝李煜造墨。北宋滅南唐后,李煜被北遷,仍癡心于筆墨。一次,他派人來徽州取墨,卻遭遇宋朝督貢官的阻撓。徽州的老廷王圭靈機一動,用新搗的“黑麻餡”印制成“墨錠”交給來人帶走,從而化解了危機。
徽墨酥的制作其實并不復雜。將精選的黑芝麻炒熟磨成醬,與熟面粉、白糖粉等原料按比例混合拌勻,然后放入特制的徽墨形狀模具中成型,最后進行烘烤即可。出爐后的徽墨酥,外皮酥脆,內餡綿軟,甜而不膩,滿口生香。
4:頂市酥。據傳說,它的名字還與乾隆皇帝有著不解之緣。乾隆下江南時,品嘗了徽州商人進獻的麻酥糖,大為贊賞,稱之為“市上頂頂好的酥糖”,頂市酥因此得名。
此后,頂市酥逐漸成為徽州人春節拜年、走親戚的首選禮品,更有“拜年不帶麻酥糖,請君不要進廳堂”的民諺流傳。
頂市酥之所以深受喜愛,不僅因為它的名字寓意吉祥,更因為它的味道讓人難以忘懷。它采用脫殼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或米粉,拌以飴糖精制而成。
成品白中顯黃,抓起成塊,提起成帶,入口甜酥,滿口噴香,不粘牙不粘紙,老幼皆宜。
5:懷寧貢糕。早在宋神宗年間,它就已經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室,后來明永樂年間又得到朱棣皇帝的贊賞,成為了“宮廷名點”,并得名“頂雪貢糕”。
清光緒年間,它在南京地方產品賽會上更是名列前茅,深受慈禧太后喜愛。
在懷寧,每當逢年過節或重大慶典,人們都會用貢糕來表達喜悅和祝福。因為它名字里的“糕”諧音“高”,寓意著日子節節高升。
此外,懷寧貢糕的制作工藝也相當講究,需要經過炒米、制粉、化糖、拌料、上芯、壓糕、潤潮、切片等多道工序,每一塊貢糕都是精心制作的成果。
這糕點啊,色澤潔白如雪,口感軟綿酥松、香甜可口。咬上一口,不用怎么咀嚼就散開了,清甜的味道在嘴里蔓延開來,還有一股淡淡的米香味。
6:玉條酥。又稱芝麻糖,主要產于安徽省的徽州地區。據說,玉條酥的制作工藝代代相傳,采用傳統手工做法,精選本地土芝麻,經過清洗、炒熟,再拌入熬熟的麥芽糖中,起鍋上扳,切成一根一根的芝麻條。因手工切好的產品色澤金黃,光澤如玉,故徽州本地稱“玉條”。
7:天長甘露餅。可以追溯到清代,相傳清道光年間,天長舉人戴蘭芬將其家鄉特產“龍崗雪餃”進獻給道光皇帝,皇帝品嘗后大為贊賞,因其酥脆香甜、入口即化,如得甘露,故賜名“甘露餅”。從此,甘露餅名聲大噪,成為宮廷貢品,流傳至今。
甘露餅的制作工藝極為精細,選料嚴格,采用上等精白面粉、糯米粉、精白綿糖、煉制豬油和青絲、紅梅為主要原料,經過和面、揉面、切面、加油加糖、煎炸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8:九華素餅。這款素餅源自佛教名山九華山,這里不僅是佛教圣地,更因僧尼嚴格戒律、禁葷吃齋而聞名。九華素餅的歷史悠久,相傳可以追溯到唐代。
那時,九華山佛教盛行,寺廟中的僧侶們為了修行和待客,發明了這種素食小吃。它以小麥面粉為主料,紅薯餡為輔料,再加入適量的食用油、白砂糖和鹽調味。更為特別的是,九華素餅中還加入了九華山上特有的黃精和綠豆粉,使餅更加油潤、芳香和清甜。經過精心制作,素餅外皮酥脆不油膩,內里松軟香甜,。
在九華山,一直流傳著“朝九華、拜地藏、不吃素餅真遺憾”的說法。
9:合肥麻餅。起源于北宋時期,最初被稱為“金錢餅”,因其寓意吉祥、招財進寶,深受老百姓喜愛。到了元末明初,合肥人張德勝為了籌辦干糧,特制了一種以糖為餡的大“金錢餅”,稱作麻餅,作為水軍的干糧。士兵們吃了這種餅后士氣大振,一舉戰勝了元軍。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高興地將這種餅命名為“得勝餅”。后來,張德勝戰死疆場,被追封為蔡國公,因此麻餅又被尊稱為“蔡國公餅”。
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劉東泰對“得勝餅”加以改進,制作出了更大、更美味的大麻餅,并將其送給了李鴻章品嘗。李鴻章大贊其“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并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們品嘗。從此,合肥麻餅名揚全國。
合肥麻餅的制作十分講究。它以南瓜為主料,白糖、冰糖為配料,再配上青紅絲,拌入麻油做成餅餡。用精細面粉做成餅狀,將餡包入其內,外皮粘上密密麻麻的芝麻,入烘爐炕制而成。
烤好的麻餅面如蟹殼黃色,邊沿泛白,吃起來脆而不焦、香甜柔軟,內餡甜而不膩,具有橘、梅等果料風味,令人回味無窮。
10:合肥烘糕。據傳,合肥烘糕的歷史可追溯至北宋末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它的誕生背后還藏著一個溫馨的故事:北宋末年,一位翁氏人家的兒媳為了侍候病中的婆婆,用討來的面粉和食糖,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煎烤至焦黃酥脆,婆婆品嘗后胃口大開,問這是什么糕,兒媳隨口說是“烘糕”,從此,烘糕的名字便流傳開來。
烘糕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經過制粉、潮粉、熬糖、拌粉、裝模、成型、切片、烘烤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烘烤好的烘糕,色澤金黃油潤,表面脆而芯酥軟,入口香甜,不粘牙,久放不變味,令人回味無窮。它不僅口感獨特,還是合肥四大名點之一,歷來被人們用作待客和饋贈的禮品。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為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經過風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麗。陌生人,加油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