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兒莊鎮漆棵嶺村,一張張金黃酥脆的大煎餅,就像金色的紐帶,一頭連著百年匠心,一頭系著濃濃的鄉情,更是游子心中那份永恒的牽掛。這薄薄的大煎餅,既是傳統美食的瑰寶,也是村民走向富裕的“黃金餅”,讓每一位食客在品嘗間,都能感受到那份難以忘懷的味覺盛宴與心靈慰藉。
漆棵嶺大煎餅,傳承了百年的匠心。它的制作技藝已經綿延了近百年,凝聚著一代代匠人的智慧和執著。選用本地優質玉米、小米、黃豆為原料,按照比例精心調配,再用古法石磨研磨成漿,經自然發酵后,靠精湛的手藝攤制而成。全程無添加,保留了谷物最純粹的香甜和豐富營養。
燒柴火用的是玉米秸或栗樹枝,鏊子的溫度要精準掌控。攤漿時,匠人手法嫻熟,快速推拉、均勻抹平,兩三分鐘,一張金黃酥脆的煎餅就攤好了。這背后,是兩個人的默契配合,從凌晨忙到夜幕降臨,一天也只能攤出三百多張,每一張都浸透著匠心。
漆棵嶺大煎餅,又叫“龍鱗餅”,寓意深遠。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當地有“剋龍皮”的習俗,吃上一口煎餅,寄托著人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祈愿。每逢傳統佳節,煎餅總是供不應求,成了游子歸鄉必嘗的“家鄉味”,也是外地游客搶著買回去的特色伴手禮。
這幾年,漆棵嶺村把大煎餅做成了特色產業,手工煎餅的銷路越來越好,不僅走出了遷西縣,還銷往遷安、遵化、興隆等周邊縣市,甚至吸引游客專程開車過來嘗鮮。村黨支部書記吳海權滿懷信心地說:“未來,我們要以煎餅產業為依托,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讓更多的人都能嘗到這份來自漆棵嶺的幸福和鄉愁。”
從田間地頭的豐收,到鏊子上的匠心,從傳統技藝的堅守,到創新發展的探索,漆棵嶺大煎餅用最樸實的食材,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它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文化的傳承、匠心的見證,也是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在這熱氣騰騰的煎餅里,我們能感受到最地道的家鄉味道,也能品味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幸福和鄉愁。
THE END
(本文由漢兒莊鎮供稿)
文字:李 冰 李昭輝
圖片:由漢兒莊鎮提供
編輯:孫敬聰
編審:贠開芳
新聞熱線:0315-5611257
詩意山水
畫境栗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