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詩詞世界,共享詩意人生
作者:深海
來源:名著聽書(ID:dushu3690)
此后山水不相逢,不問故人長與短。
很認同楊絳先生的一句話:
“活得通透的人,沒有特別想維持的關系,也沒有特別想要的東西。 走近的人不抗拒,離開的人不強留,就連吃虧也懶得計較。”
與人相處最舒服的關系,不在于彼此間的糾結與追逐,而在于能夠淡然處之,離開的不強求,錯過的不挽留。
人生漫漫,遇何人,同行幾時,皆是命中注定,早有定數,無需強求。
當一個人不再聯系你時,愚笨的人會糾纏追問,而聰明的人做法只有一個字:斷。
01
當機立斷:
有些人事,根本不配占用你的情緒
宋丹丹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
“任何人要離開我都可以,只要你覺得我不能給你帶來幸福了,不快樂了。 干嘛要挽留呢,無論他是誰,只要你不想和我在一起,再見不遠送。”
誠然,人與人之間相處,本該讓對方感到快樂,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三觀不同,不必同行。
欣然接納所來,釋然放手所去,唯愿珍視于心,不強求挽留。
小說《人生》中,村花巧珍把自己全部的真心都給了知識青年高加林。
她為了迎合高加林的喜好,不顧村里人的指點,學著燙頭、刷牙。
高加林上街賣饃不好意思叫賣,巧珍便偷偷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買下所有饃。
事業失敗、人生受挫的高加林,被熱情的巧珍打動,二人私下定了終身。
后來高加林到縣城工作,巧珍整日往高家跑,替他照顧年邁的父母,做家務、干農活。
而彼時,高加林已經在內心深處對出身農村的巧珍產生了嫌惡之情,愛上了有文化的城里姑娘黃亞萍。
高加林回村的次數越來越少,也不再主動聯系巧珍,巧珍想見他,他嫌丟面子找借口百般阻撓,不讓巧珍去城里。
過了很久,高加林終于回來了,還是一副忽冷忽熱的態度。
在黃河邊上,巧珍明白了高加林的話外音,果斷選擇分手,斷了這段感情。
盡管巧珍沒有多少文化,但巧珍明白,那些執意要離去的人,是無需強求挽留的。
在與高加林分道揚鑣后,巧珍邂逅了真心相待的馬栓,并最終收獲了屬于自己的幸福。
經歷得多了,就會漸漸明白:
成熟的人生,即是在歲月的洗禮中,學會坦然面對任何人的漸行漸遠,淡然看待任何人的轉身離別。
對方不聯系你,或許是因為忙碌、疏離,或是價值觀的差異,接受現實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斷。
畢竟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獨一無二,各自有各自的路要走,斷開聯系,斷開執念,才能讓自己重新出發。
作家劉瑜說: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癥,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
我們要相信,命運會安排合適的人與我們相遇,而那些離開的人,皆為過客。
后半生,不要讓不值得的人和事占用你的情緒。
不憂不懼,不躁不亂,不執著強求,亦不貪求妄取,方能從容自如地主導自己的人生。
02
整理圈子:
遠離消耗你的人,靠近滋養你的人
曾國藩曾言:“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生命中人來人往,選擇什么樣的圈子,與什么樣的人交友,決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對的人,可以相互滋養,共同成長;錯的人,只會相互消耗,彼此拖累。
無論交友還是談情,遠離不停消耗你的人,才能靠近滋養你的人。
1909年,胡適初到上海求學,因家道中落、親人病故,他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放任自己沉淪。
與他同住的德國教員,平日喜歡招攬朋友打麻將喝酒,胡適也跟著一起醉生夢死。
不到兩月,從打牌到喝酒叫局,再到吃花酒,不到兩月,他都學會了。
甚至在一次醉酒后鬧事,一幫人被巡捕房關起來,其他人都交了罰款被放了出去,胡適卻掏不出錢來。
好在他有一位良友許怡蓀,一再規勸他走正途,并為他指出明路參加公派留美考試,還主動幫他籌集經費。
胡適終于幡然醒悟,不再貪圖享樂,遠離之前的酒肉朋友,整日潛心學習,成功獲取留學資格,從此改變命運。
胡適赴美國留學不久后,許怡蓀也赴日本留學,此后兩人幾乎沒有相處的機會,但從未斷了聯系。
二人通過書信交流溝通甚至辯論,共同成長,相互成就。
在《許怡蓀傳》中,胡適寫道:
“怡蓀是一個最富于血性的人。他待人的誠懇,存心的忠厚,做事的認真,朋友中真不容易尋出第二個。”
很喜歡一個說法:人生如裝修,當留的留,該扔的扔。
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和不同頻的人交朋友也是常有的事,果斷止損便是最好的選擇。
整理圈子即是整理人生,與其在錯誤的關系中消耗折磨,和注定離去的人苦苦糾纏,不如大膽同過去做個了斷,重新出發。
林徽因曾說:
“只有心靈相通的人,才有共鳴看人世間的潮起潮落;只有靈魂相近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內心深藏的美麗。”
消耗你的人,就像是一股無形的黑洞力量,讓你在交往中感到壓抑和疲憊;
滋養你的人,如同陽光般溫暖,他們總是在你需要的時候溫暖你、治愈你。
余生很貴,適時適度地整理圈子,擇善而交,擇良而處,圈子正確,得以前行無阻;圈子純粹,得以自在如風。
03
享受獨處:
后半生,做自己的擺渡人
楊絳先生在百歲感言中寫道:
“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生活中,我們常常努力迎合他人的期許,不斷改變自己,以求得到肯定。
這種追求讓我們失去了自我,變得迷茫而疲憊,才漸漸發現:
真正的認可并非來自外界,而是源于內心,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相處。
資深演員陳道明,作為娛樂圈中一股別具一格的清流,他深信獨處并非孤寂,而是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凈化。
工作時,他為了演好一個角色,會查大量資料、做筆記,將每個人物都演繹得有血有肉。
工作之余,他幾乎不與人交際,把自己關在家里,與書籍為伴。
除了愛讀書以外,陳道明還從小彈得一手好鋼琴,會書法、能作畫、還能做糖人、裁縫等手工。
或許,只有真正學會與自己對話,與內心和諧共處,我們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并回歸其本真的意義。
生活中,很多人害怕和朋友的關系發生破裂,害怕獨處,害怕面對那些深藏在心底的疑問和不安。
但正是這種茫然無措的時刻,可以讓我們遇見最真實的自己,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充實。
余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這樣寫道: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有些人,注定只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有些情,終將隨風而逝被我們釋懷。
學會接受他人的不聯系,接納自己,擁抱自己,是一種勇敢,更是一種看開。
一個人獨處時,無需迎合他人的情緒波動,也不必費心揣摩他人心意,只需與自己相伴,生活也變得尤為輕松愜意。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錯覺,就是多條朋友路好走,你沒用的時候,認識誰都沒用。
與其在紛繁復雜的社交場合中耗費精力,不如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用來充實和提升自我。
不舒服的關系,當斷;消耗你的人,當舍;無效的社交,當離。
人生,本來就是一段自己來,自己走的旅程,告別不必要的人情,不急于遇見誰,更不勉強留住誰。
余生短暫,愿你享受得了熱鬧繁華,也能安頓好一個人的時光。
04
聽過這樣一段話: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 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起初身邊熙熙攘攘,都是同行伙伴,隨著時間流逝,伙伴逐漸離散,最后只剩下自己。
若有幸同行一程,當以真心相待;若需各自前行,那便瀟灑轉身。
愿你感恩所有遇見,釋懷一切遺憾,此后山水不相逢,不問故人長與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