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十點肖肖
來源 | 十點讀書(ID:duhaoshu)
太離譜了。
這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
某網友想買一張從大阪到香港的機票。
最初搜的價格是“4309”。
誰知,他在社交平臺上連罵了好幾天:
“機票太貴了,買不起不去了”。
等到再次搜索時,機票價格竟然降到了“1903”。
本以為這帖子要么是段子,要么是騙子。
畢竟,“罵手機,機票就能降價”的魔幻程度堪比“相信天上掉餡餅”。
但讓我們大跌眼鏡的是:
評論區有1.2w的網友加入了“罵機票”的陣營。
清一色地用著同一套話術:
“不去了,機票漲了那么多,虧我那么信任你。
天天看天天漲,辜負了我對你的期待?!?/p>
似乎每個人都相信:
只要堅持pua手機,機票就能降價。
這不是個例。
在某書平臺上還能搜到很多相似的帖子,
其中有的帖子評論數甚至破了3w。
出于好奇,我研究了下這場“奇觀”背后的真實原因。
隨后才明白:
原來,這是網友們反抗“大數據殺熟”的新法子。
1
“在網上立“窮鬼人設””
買東西就能更便宜?
“大數據殺熟”,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 大數據會根據我們的上網瀏覽記錄、消費記錄、使用設備等等,來為我們打標簽,然后“見人下菜碟”:
- 老板推貴的,打工人推便宜的;
- 上班族推貴的,學生黨推便宜的;
- 老客戶推貴的,新客戶推便宜的。
這不僅適用于買機票。
也適用于訂酒店、網購、團購、外賣、打車等所有需要用到app的消費行為。
但不同于線下殺熟,還能找老板理論。
大數據殺熟,我們只能吃啞巴虧——因為舉證太難了!
畢竟,沒人說得清大數據是怎么運作的。
所以很難拿出決定性證據,更多是“感覺被坑了”。
因此每當投訴時,客服總能用最溫柔的語氣,說出最氣人的話:
“價格變動由多重因素導致,不存在殺熟?!?/p>
圖源@黑貓投訴
既然“正道”走不通,網友們只好各出奇招。
一部分人致力于為自己塑造“窮鬼人設”:
要么在各大社交平臺的評論區留言“最近好窮哦”“xx太貴了,買不起”;
要么在購物平臺反復搜索“9.9連衣裙”“工廠尾單”“便宜襪子”等關鍵詞,并多次添加低價商品到購物車。
他們堅信:
通過修改上網痕跡,可以反向馴化大數據把自己標記為“窮人”,也能順勢收到更低價的商品推薦。
而另一部分人則更喜歡當“渣男”:
用一種“養魚”的心態,交替使用不同的外賣平臺或購物平臺,甚至一個不高興就直接卸載。
企圖向大數據表達:
“你隨時可能失去我。
如果識相,最好多發點優惠券給我?!?/p>
還有不少人干脆和大數據玩起了“躲貓貓”:
統一把社交平臺上的頭像換成一只粉色小恐龍,并修改網名為momo。
“如果網上有一堆同名同頭像的人,大數據就分不清到底誰是誰,自然就無法追蹤上網痕跡了?!?/p>
不得不佩服網友們的“奇思妙想”。
即便大數據“店大欺客”,依然想盡辦法和它斗智斗勇,抗爭到底。
絕不忍氣吞聲。
但話說回來:
這些辦法真的有用嗎?
網友芒果的經歷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前段時間我打算買機票,在網上連罵一周。
機票竟然從700漲到1200,嚇得我趕緊下單。
生怕再等下去就真買不起了。
經過這次,我算是明白了:
‘在網上哭窮’和去寺廟拜拜一樣,都是玄學。
有人靈驗,有人落空?!?/p>
正如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陳志所說:
“在手機上反復評論,其實不會改變算法的決策?!?br/>
2
“每個人都是大數據的“韭菜””
看到這里,必然有人要嘲笑前文網友們的異想天開。
但也別怪大家劍走偏鋒。
畢竟,如今的大數據實在是欺人太甚了:
同樣是打車,蘋果手機總是比安卓手機的價格更貴,折扣更低;
打車頻率高的人比頻率低的人價格更貴;
在同個平臺同個店鋪網購破壁機,妻子的賬號比丈夫的賬號要貴10塊;
兩人同時團購優惠套餐,依然是妻子手機里的價格更貴;
公司組織團建,同一時間,同一平臺查詢同一家酒店的價格,唯獨老板手機里的價格比別人貴了300元;
外出旅行買機票,沒買前,每天都在漲價,買票后,迅速降價700元;
在購物平臺買同一款乳液時,會員價竟然比非會員價貴了260元;
定同個平臺同家店的外賣,兩臺手機差價好幾塊,假如退出去再點進來,價格又加了好幾塊。
你們看,大數據殺熟已經全方位滲透進我們的“吃穿住行”中。
當真防不勝防。
更可怕的是,大數據疑似還會用手機“監聽”我們的對話:
- “和老公聊天說要買空調,結果一打開手機就被推薦空調了。”
- “白天剛和朋友說想去杭州旅行,晚上機票就漲價了?!?/li>
- “和爸媽電話時提到了嬰兒用品,轉頭就被電商平臺推薦了母嬰廣告?!?/li>
以上種種,絕非空穴來風。
根據北京市消協2022年發布的“大數據殺熟”調查報告顯示:
86.91%的受訪者認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在提及的諸多案例中,基本都逃不開以下3條規律:
1、根據用戶的“新”“老”差別對待。
大數據有一種“吃里扒外”的心態。
既然老用戶鐵定會為平臺花錢,那就無需費任何精力維護。
相反,因為害怕新人流失,所以得多發優惠券,又或者調低定價。
畢竟,“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
2、根據設備不同定價。
正如前文所說。
蘋果手機用戶在大數據眼里都是有錢人。
因此,對有錢人多收錢“天經地義”。
對身為“窮人”的安卓手機用戶,自然要少收錢,以示“慈悲”。
3、根據消費頻率高低定價
越常消費的人,往往消費能力更強,對固定平臺的依賴性越高。
更少多方比價,也更少消費前還深思熟慮。
所以啊,大數據就耍了個心眼:
“偷偷給常消費的人加價,賭你看不出來?!?/p>
你們感覺到了嗎?
大數據就像是在生活中為我們布下天羅地網。
任憑我們再精明謹慎,也架不住被處心積慮地“暗害”。
以前總以為是錢難賺,才導致生活變得緊巴巴的。
如今看來,也因為無意間做了大數據的“韭菜”,誰知道花了多少冤枉錢?
你們說,這怎么可能不生氣呢?
3
“在大數據面前
如何保護我們的錢包?”
毋庸置疑。
“大數據殺熟”絕對是違法行為。
從去年7月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已經正式實行。
其中明確規定了:
“經營者不得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同一商品設置不同的價格?!?br/>
11月,中央網信辦又一次提出:
“嚴禁利用用戶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特征,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行為?!?br/>
并聯合多部門開展了專項行動,意圖根治“大數據殺熟”。
這些都是好兆頭。
畢竟,單靠我們消費者的反抗,終究是杯水車薪。
還是需要消費者和相關監管部門聯手,才能根治問題。
因此筆者準備了幾條建議,希望能給到大家更多幫助。
可以先點贊收藏,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看。
給消費者:
1、樹立“價格敏感”人設
在購物時,對價格變化更加的敏感,只在價格低時下單。
這樣時間長了,算法就能識別出我們對價格的敏感性,從而推送更優惠的價格。
2、養成多平臺比價習慣
可以定期對比不同平臺價格,觀察價格波動或差異,尋找最佳的購物時機。
3、利用促銷活動
多關注平臺的各類促銷活動和優惠券,只在折扣最優時購買。
4、同平臺交換使用多個賬號
可以通過注冊新賬號,獲取新客戶優惠。
又或者利用親友的閑置賬號,查看是否有更多的優惠。
5、注重隱私保護
養成定期清理消費記錄和瀏覽記錄的習慣,減少平臺對我們消費行為的跟蹤。
注冊新平臺時,謹慎授權個人信息,避免被平臺收集數據。
除此之外,也希望監管部門能加快推進以下幾項措施,進一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1、降低消費者維權門檻
建立消費者集體訴訟機制,探索小額爭議快速處理程序。
2、完善法律明細
進一步細化“大數據殺熟”的判定標準,方便消費者維權。
3、推動算法透明化
要求平臺公開定價模型的核心參數,并允許用戶關閉個性化推薦功能。
4、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手段,對商家的定價行為進行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并查處違規操作。
大數據本是工具,無好壞之分。
唯有到了昧良心的黑心平臺手中,才會變成傷害我們的利刃。
希望通過我們和相關監管部門的上下聯手,能盡快整治黑心商人,還大家一個安心的消費環境。
祝愿每個消費者在未來都不再被背刺。
*參考資料:
1、極晝工作室:《一萬條罵機票的留言,試圖打敗大數據》
2、刺猬公社:《靠發瘋反擊大數據殺熟,是爽文還是幻想?》
3、南方人物周刊:《對手機喊窮,商品價格能便宜一半?》
*作者:肖肖,心里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本文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系十點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