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代,我國125座城池曾有過一次統一的測繪,并按照同比例繪制在同一張紙上,大小比對非常明顯。
古代表示城市大小一般用周長,但學過數學的都知道,同樣周長的矩形(考慮到大部分城池都是矩形結構),面積可以差出數倍。
在周長相同的情況下,矩形長寬越接近面積越大,長寬相差越大面積越小。
所以,更科學的計量方式是看占地面積。
▲曹州府
從測繪結果來看,占地面積比較大的是南京城和北京城,接下來是蘇州城、杭州城、開封城、西安城太原城等地,這些在正史中都有明確記載。
一些小的縣城,主要依靠我國豐富的方志資源。我國的方志不敢說全世界最好,但最起碼排前三是沒問題的,絕大部分城池的數據,只要去查肯定能找到。
城池大小呈現出明顯的規律。
首先,不同朝代的城池規模差異很大,比如商周時期的城池比較小,可能只有幾平方公里,而漢唐的都城就大很多,比如長安城有幾十平方公里。
因為朝代離現在越近,冶鐵、筑城的技術越發達,商業越繁榮,可以適配更多人口,自然城池就大。
▲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鄭州商城(商代都城)周長約7公里,面積約3平方公里(約4500畝)。
也有特例,不過越早的朝代,城池越大的話,人口密度會非常低。比如西周都城鎬京面積約15平方公里,因為人口密度低,所以看起來非常荒涼。
其次,地理位置對城池影響很大。中原地區的城池通常比邊疆的大,因為資源更豐富,人口更多。
比如長安、洛陽這些大都城在中原,而邊疆的可能只是軍事要塞,承載基礎的屯兵儲糧的功能即可,面積會小很多。
西域的漢代疏勒城周長僅1公里,駐軍不過千人。
▲疏勒城
第三,城池在一個國家發揮的作用也會影響其大小。比如都城不僅是政治中心,還有經濟和文化功能,所以面積大。
而普通的縣城可能主要是行政和防御,面積就小。軍事要塞可能更小,結構緊湊。
都城的情況: 北宋開封城面積約28平方公里,南宋臨安城約15平方公里;明清北京內城約35平方公里,加上外城共約60平方公里。
而縣城的情況: 明代平遙縣城僅2.25平方公里,盡管城墻、衙署、市集俱全,但面積上無法與都城相提并論。
作為要塞代表的漢代居延塞的“甲渠侯官”遺址面積更小,僅100米×100米見方,以烽燧、兵營為主。
而且有的都城還分為內外兩城,一般是外城套著內城呈回字形,不過北京城是特例。
北京的內城和外城呈呂字形,內城可以理解為二環近似于地鐵二號線,外城則近似于地鐵2號線和十號線圍在一起的部分。
按照原計劃也應該是回字形的,內城是永樂大帝遷都初建。
后來嘉靖皇帝想在外面再建設外城,但由于經費緊張,只建好了南邊部分就草草結尾,所以形成了今天的呂字形。
第四,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對城池面積影響也很大。盛世自然百姓安居樂業,會在城市內置辦房產,城池面積也會相應的設計寬裕一些。
比如強漢盛唐。漢長安城(西漢都城)面積約36平方公里,城墻周長25.7公里,為當時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唐長安城面積達84平方公里(約12.6萬畝),城墻周長36公里,人口超百萬,布局規整如棋盤。
明清以前,城墻大多是夯土板制,以土墻為主。比如占地面積和規格都非常大的元大都,也是土筑的,今天的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也是在土筑的基礎上進行修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