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華為,上汽集團能否破局?
《中國科技投資》張婷 李琬婷
2月21日,上汽集團(600104.SH)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在上海正式簽署深度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品牌——“尚界”,該品牌將面向年輕化市場,首款車型預計于2025年四季度上市。
與此同時,2月18日,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分公司(以下簡稱“上汽乘用車”)發布《關于大乘用車干部任免的通知》,對乘用車板塊進行大規模人事調整,涉及多達63位中高層干部,此次變動由上汽集團總裁賈建旭簽發,并于2月12日起正式生效。
另外,據1月24日上汽集團披露的2024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5億元—19億元,同比下滑87%—90%。種種組織與戰略調整能否為上汽集團厘清轉型路徑,有效提升業績,仍需進一步觀察和驗證。
合資板塊失速 或錯失轉型良機
2018年是上汽集團業務發展的拐點,2019年上汽集團凈利潤同比下降28.9%至256億元,創下十年來首次下滑。此后,2020-2023年上汽集團凈利潤從204億元縮水至141億元,四年間累計跌幅達30.85%。業績下滑的的背后,既有行業周期與政策調整的外因,更有上汽集團自身戰略調整滯后的內因。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上汽集團在2019年財報中表示,汽車行業普遍遇冷、國內汽車市場受經濟增速放緩和行業政策因素的疊加影響是主要原因,而凈利潤下滑則是銷量減少、國五國六車型切換加劇供需矛盾、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多重因素導致的。
2019年國六標準提前落地,導致上汽集團旗下別克、凱迪拉克等合資品牌國五車型庫存高企。為減少庫存,上汽集團開啟大規模促銷活動。其中,別克英朗終端價腰斬至6萬元、凱迪拉克XTS降價近9萬元、榮威RX5綜合優惠超4萬元,以價換量的策略雖緩解了庫存壓力,卻一定程度侵蝕了利潤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早在2019年,上汽集團便通過旗下榮威、名爵品牌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但市場銷量反響平平。以榮威RX5為例,根據太平洋汽車的數據,2019年該車累計銷量為6991輛,較2018年的12519輛下降約44.2%。
此后,比亞迪(002594.SZ)DM-i技術逐漸嶄露頭角,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旗下的幾何汽車、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汽埃安”)等競爭對手快速崛起。而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還面臨續航不足、智能化配置匱乏等問題,以榮威Ei5為例,其NEDC續航里程僅在300-400公里之間。相比之下,比亞迪的DM-i技術憑借高效的混動系統和專用功率型刀片電池,實現了50-120公里的純電續航,綜合續航可超過1000公里。
智能化方面,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或存在滯后之處。例如,部分車型僅提供基礎的智能互聯功能,缺乏先進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同時,比亞迪DM-i技術支持多種智能駕駛模式、廣汽埃安已推出支持L2級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的車型。
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市場反響冷淡,2023年榮威品牌銷量已從2018年峰值47萬輛縮水至15.7萬輛,被寄予厚望的純電車型MARVEL X、科萊威以及混動版RX5均未能復制燃油車時代的輝煌。
為扭轉新能源汽車銷售頹勢,上汽集團近年推出智己、飛凡、榮威、MG四大自主品牌矩陣,嘗試覆蓋從主流到高端的全市場。然而,品牌定位的重疊與資源分散問題日益凸顯。飛凡與榮威均錨定主流新能源市場,產品線存在交叉;智己雖定位高端純電,卻在新能源汽車“價格戰”中被迫降維。
智己主銷車型LS6和L6定價下探至20萬元區間,直接與問界M5、特斯拉Model Y等車款交鋒。對比問界缺乏突出的智駕能力,對比特斯拉缺乏品牌溢價,智己銷量不斷下滑。2024年,智己汽車銷量6.55萬輛,僅完成最低目標的55%。此外,2025年1月銷量為2800輛,同比下滑44.01%,環比下滑65.01%。
曾貢獻超六成銷量的合資業務,業績也出現下滑。2024年,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通用”)銷量分別下滑5.5%和56.5%,后者年銷量僅43.5萬輛,較巔峰期縮水近七成。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僅24.6%,不僅低于比亞迪、理想汽車(02015.HK)等新勢力,亦落后于長安汽車(000625.SZ)、吉利汽車等傳統對手。按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目標為25%,當競爭對手已向50%滲透率沖刺時,上汽集團勉強達標的背后,折射出其轉型步伐的沉重。
對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向《中國科技投資》記者表示:“合資品牌由中外雙方共同運營,決策過程中需要平衡雙方的利益和需求,這往往導致決策效率較低。在電動化轉型這一重大戰略決策上,中外雙方可能存在分歧,導致轉型步伐緩慢或方向不明確。同時,合資品牌往往依賴外方提供的技術和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自主創新能力。”
趕華為智駕東風能否破局
2021年時任董事長陳虹提出的“核心技術自主化”戰略,曾明確表態拒絕將智能化解決方案的主導權交予單一供應商,強調“上汽必須掌握核心技術主權,避免淪為硬件代工廠”。這一立場在當時引發行業熱議,亦被視為傳統車企對供應鏈話語權爭奪的典型樣本。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格局劇變,上汽集團的路徑不斷調整。2月21日,上汽集團與華為在上海正式簽署深度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品牌——“尚界”,該品牌將面向年輕化市場,首款車型預計于2025年四季度上市。
此輪調整的背后是上汽集團自主品牌近年來的市場困局。飛凡汽車作為上汽集團探索高端智能化的試驗田,獨立運營三年間累計銷量約6萬輛,其全棧自研模式因研發周期長、成本高企,難以適應“價格戰”下的市場節奏。智己汽車通過Momenta智駕方案、速騰聚創激光雷達等實現成本優化,2024年銷量同比增71%至6.6萬輛,驗證了開放協作的效率優勢。
2025年初,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信息顯示,上汽集團已提交“尚界”“上汽尚界”等多個商標申請,覆蓋汽車制造、金融及維修服務等領域。“尚界”商標的聯合布局,或表示雙方合作不止于技術供給。從華為已注冊的運輸工具類商標,到上汽集團拓展到的金融、售后等衍生領域,這一品牌可能承載“車-服-生態”一體化戰略,對標華為問界的“人-車-家”互聯模式。
“尚界”主攻的年輕化市場是當前競爭最激烈的細分市場,集中了比亞迪宋PLUS EV(18萬-22萬元)、小鵬G6(20萬-27萬元)、特斯拉Model Y后驅版(24.99萬元)、小米SU7(21.59萬元起)等爆款車型。同時,傳統車企如吉利銀河系列、廣汽埃安V Plus等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新勢力如理想L6、蔚來子品牌樂道等憑借靈活的產品迭代搶占市場,合資車款大眾ID.4、豐田bZ4X等也在加速電動化轉型。
與此同時,上汽集團也面臨鴻蒙智行矩陣的定位重疊風險。華為現有“四界”,分別為問界、智界、享界、尊界,覆蓋23萬-100萬元市場。但若智界未來“向上走”的策略,如智界R7升級版便會與尚界形成價格交叉,可能引發內部競爭。同時,華為問界M5與尚界高配車型也存在價格重疊可能。
在此背景下,上汽集團對原有品牌進行了梳理。2024年三季度財報發布后,上汽乘用車官方公眾號發布名為“上汽乘用車榮威飛凡,夢想融合,承諾加乘”的海報,官宣飛凡并入榮威品牌。近期,上汽乘用車發布了《關于大乘用車干部任免的通知》,此次高層調整主要是對乘用車板塊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人事梳理,主要涉及榮威品牌和名爵品牌。
面對多重困境,上汽集團向內梳理、向外拓路,可以看出其追趕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態勢的決心,然而能否成功破局,仍需持續關注。
記者就業績下滑、自主品牌發展、與華為合作等致函上汽集團,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