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眾文藝的興起,探索詩書畫創作的新境界
作者/孫樹恒
一、新大眾文藝的興起,文學藝術家要把握文化消費到文化自信的“行動鏈”,生活美學與藝術交融,探索詩書畫創作的新境界。
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重塑著文藝的版圖。新大眾文藝,這一新興的文化現象,如同一股蓬勃的力量,從社會的各個角落中生長出來,讓人民大眾不再僅僅是文藝舞臺下的看客,而成為了舞臺上的主角。
以往,文藝創作似乎是一座高不可攀的象牙塔,那些經典的文學巨著、震撼人心的書畫藝術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普通大眾只能站在遠處,帶著崇敬與欣賞的目光仰望。雖然文藝作品豐富多樣,但大眾更多時候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參與創作的機會少之又少。
然而,新技術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互聯網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將全球的人們緊密相連,而人工智能則像是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了創作的新大門。在這個全新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借助網絡平臺,將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創意轉化為文藝作品。無論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短視頻,一首即興創作的小詩,還是一幅充滿想象力的字畫,都能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收獲無數關注。
AI 技術的應用,更是讓創作變得觸手可及。它可以根據用戶輸入的關鍵詞、情感基調,生成書法字帖、繪畫草圖,甚至是文學故事的大綱,為創作者提供靈感與基礎素材。曾經,那些因缺乏專業技能而對創作望而卻步的人,如今也能在 AI 的輔助下,勇敢地邁出創作的第一步。這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大眾的創作熱情,也讓文藝作品的題材和風格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如今,在各種網絡平臺上,活躍著數以億計的創作者。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人生閱歷。這些創作者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方式,記錄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抒發著內心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作品或許沒有專業作品那般精致完美,但卻充滿了真實的情感和生活的煙火氣,深受廣大網友的喜愛。它讓文藝作品的創作與欣賞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成為了幾億人共同參與的文化大同歡。
在這個過程中,文學藝術家要把握文化消費到文化自信的“行動鏈”,在生活美學與藝術交融中,探索文學藝術創作的新境界。讓大眾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文藝的內涵和外延也得到極大的拓展。
二、詩書畫是獨特的藝術品,是高雅的,受崇敬的,不可替代的
文學藝術承載著人類靈魂深處的情感與思想,綻放出獨特而迷人的光芒,它們的價值難以用金錢衡量,是人類精神世界里最璀璨的珍寶。
詩,是語言的藝術,寥寥數語,便能勾勒出世間萬象,抒發無盡情思。“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僅用十個字,一幅塞外大漠雄渾壯闊的畫面就躍然眼前,穿越時空感受到其震撼人心的美。詩又是情感的宣泄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將亡國之痛、身世之悲,化作這奔涌不息的江水,無盡的哀愁被具象化,引發著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的共鳴。詩以簡潔而富有韻律的文字,突破時空限制,帶領我們穿梭于歷史與現實、夢幻與真實之間,讓我們在文字的輕撫下,感受著人類共通的情感脈搏。
書,即書法,它以筆墨為語言,在宣紙之上演繹著線條的舞蹈。一橫一豎,一撇一捺,看似簡單的筆畫,卻蘊含著無盡的變化與深意。顏真卿的楷書,端莊雄偉,氣勢磅礴,其字里行間透露著大唐盛世的雍容與自信;而懷素的草書,筆走龍蛇,狂放不羈,似是在訴說著對自由的向往與不羈的靈魂。書法不僅僅是書寫的藝術,更是書法家心境與人格的映射。觀賞一幅書法作品,我們能透過那靈動的線條,觸摸到創作者彼時彼刻的心境,感受其或沉穩、或激昂、或灑脫的精神世界。
畫,是用色彩與線條描繪出世間的美好與復雜。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背后,隱藏著人性的深邃與神秘,幾百年來吸引著無數人探尋其中的奧秘;梵高的《星月夜》,夸張的筆觸、濃烈的色彩,展現出他內心對世界獨特的感知與熾熱的情感。畫家們用手中的畫筆,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凝固在畫布之上,為我們打開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戶,讓我們領略到自然的壯麗、人性的光輝以及生活的百態。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藝術是理性的感性顯現。”詩書畫藝術正是如此,它們是感性與理性的完美融合。我們在欣賞詩詞的優美韻律、書法的靈動線條、繪畫的絢麗色彩時,獲得的是感性的愉悅與享受;而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背景以及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時,又引發了理性的思考。它們是情感的寄托,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喜悅或是迷茫時,都能在詩書畫中找到慰藉與共鳴;它們也是思想的火花,激發著我們對世界、對人生的深刻思索。
詩書畫藝術,是崇高而高雅的,它們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精華,歷經歲月的洗禮愈發熠熠生輝。
三、文學藝術家要守正創新,創作更多更好作品,增強詩書畫交流互鑒,共建文學藝術創作新形態
文學藝術家正站在新時代的潮頭,肩負著推動文學藝術發展、開創文學藝術新形態的使命,這需要文學藝術家們創作更多精品,在詩書畫的交流互鑒中攜手共進,更需要我們堅守傳承與創新的平衡,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
守正,是對文學藝術根本規律和傳統精髓的堅守。詩,有其韻律平仄的規范,從詩經的四言古樸,到唐詩的格律嚴謹,這些規則是詩歌美感的基石,保證了詩歌獨特的音樂性與節奏感,讓詩詞讀來朗朗上口,韻味悠長;書法,從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楷行草隸,筆法、結構、章法都有其傳承千年的規范,中鋒用筆的力度、間架結構的平衡,是書法藝術的根基所在;畫,無論是國畫的筆墨意境,還是西方油畫的色彩光影,都有其獨特的表現技法與審美標準,這些傳統技法是藝術表達的根本。
然而,守正并非固步自封,創新才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源泉。在詩詞領域,現代詩打破了傳統格律的束縛,以更加自由的形式抒發情感,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用簡潔直白卻充滿力量的語言,描繪出對生活的向往,在當代文學中獨樹一幟;書法界,一些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筆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空間意識,讓書法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展現出時代特色;繪畫方面,當代藝術家們不斷探索新材料、新技法,將傳統繪畫與數字藝術相結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藝術形式,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
詩書畫的交流互鑒,更是為藝術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詩人從繪畫的意境中汲取靈感,用文字描繪出如畫的場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筆下的美景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畫家從詩詞的情感中獲取創作源泉,將抽象的詩意具象化,許多畫家以古詩詞為題材創作的畫作,讓詩與畫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書法與繪畫更是同源,線條的運用、筆墨的韻味,在兩者間相互交融,書法的筆法為繪畫增添了靈動的氣韻,繪畫的構圖與色彩也為書法帶來了新的靈感。
在這個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至關重要。文學藝術理論為創作提供了方向與指導,從美學原理到藝術史論,讓文學藝術家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晰文學藝術發展的脈絡與趨勢;而實踐則是理論的試金石,文學藝術家們在一次次的創作實踐中,驗證、完善理論,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藝術作品。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我們既要緊緊握住傳統藝術的接力棒,傳承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精湛技藝;又要勇敢地邁出創新的步伐,擁抱現代科技與多元文化,在詩書畫的交流互鑒中,共同開創藝術創作的新形態。
四、踐行文學藝術家要到人民中去,深刻把握新時代作家書法家和畫家使命的主體性,發揮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中的優勢
作為文學藝術家,深知新時代的使命,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壤里。
走進企業,機器的轟鳴奏響奮斗的樂章,工人們忙碌的身影滿是力量,這些點滴成了文學創作的養分。書法家揮毫潑墨,“拼搏才會”的大字,激勵著每顆逐夢的心;畫家妙筆生花,把專注神情繪于畫布,讓勞動之美永恒定格。
踏入鄉村,民俗活動熱鬧非凡,文學作品讓鄉村文化的根扎得更深。春節時,書法家寫的春聯滿是祝福,畫家筆下鄉村四季圖,裝點著農家小院,成了最溫馨的風景。
社區里,詩人舉辦文學講座,書法家為居民寫下“家和萬事興”,畫家為老人畫幅“松鶴延年”,為社區描繪美好家園,“中國好鄰居”。
校園中,青春的朝氣點燃創作熱情,詩人分享文學世界的奇妙,書法家傳授筆法,畫家指導畫技,為孩子們打開藝術大門。
軍營內,戰士們講述戍邊故事,那堅毅的眼神令人動容。詩人將這些事跡寫成詩篇,書法家書寫勵志的“鐵血軍魂”,畫家繪下他們的颯爽英姿,讓軍人風采鼓舞人心。
詩書畫家走入醫院。作家分享故事傳遞力量,書畫家揮毫創作,為醫護人員添一抹亮色,慰藉患者的心靈。
這一路,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也收獲了無數溫暖的回響 。
在這一次次奔赴中,將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深刻把握文學藝術家使命的主體性。用文藝的力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讓它在建設北疆文化過程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